回覆列表
  • 1 # 時尚女人愛吐槽

    看下事件經過

    1、從2017年11月份,杭州,金女士的家經常有人敲門,開門後沒發現人,門口卻多了一袋垃圾,上面還留張紙條: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

    2、經過了解,整棟樓不少住戶有過類似的遭遇,大家被搞得有點緊張。

    3、金女士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特意裝了一個影片監控,發現了真相,原來是一個扎著辮子、看上去有四五年級的小女孩,放下垃圾、敲門、迅速離開。

    4、金女士報了警,正等待警方的調查。

    時尚女人之吐槽

    這個熊孩子,看抓住你不打死你。

    我覺得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小女孩有心理疾病,以整人為樂。

    另一種就是這孩子心理極其陰暗,有點心理變態。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什麼是教養?字面就可以理解,教育+養育 ,其實就是家庭教育,不知道這孩子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對這個孩子進行了怎樣的教育,形成了這麼一種變態人格,無論如何,每一個熊孩子背後一定是一組熊家長。

    這孩子的家長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正常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人格,人格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定是一步步形成的,過程中,做為家長一定也會有所發現,縱容她滑落到這種地步,這家長當的,我是無話可說,抑或是這家長就是這樣的人,也許這麼解釋就合理了。

  • 2 # 瀅瀅影視

    首先這樣給別人帶來困擾和驚慌的行為是不對的。

    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知道這是不對的。

    熊孩子的背後大多有個熊家長,教養太過重要。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和彼此尊重必不可少。

  • 3 # 杭州網

    事件回顧:最近,家住大關東六苑的金女士不堪其擾。從去年11月開始,經常會在晚上莫名其妙有人敲門,然後門口就會出現一袋垃圾,還留有一張紙條: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收到這樣“禮物”的不止她家,整棟樓不少住戶都被這個夜半敲門弄得坐立不安。為此,金女士特意在家門口裝了一個監控拍到了真相,一個扎著辮子看上去四五年級樣子的小女孩提著一袋垃圾走到她家門口後放下,敲門,然後迅速離開。“她有個特點,每次都是家裡有人她才來放,敲兩下跑掉”,小區的業主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金女士選擇了報警,但目前還沒有結果。

    看到這則新聞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怎麼了?究竟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知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

    希望透過這個新聞,這個家庭的父母能夠知道自己孩子做的事,然後問清孩子究竟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知道這麼做是錯誤的,糾正孩子的錯誤思維。孩子年紀還小,很多道理都可以教,因此,希望這個事件曝光後能引起這個家庭父母的重視。

    此外,從這個事件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都說“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成了什麼樣,都是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方方面面,讓孩子能健康的成長。

  • 4 # 四川省蘭陵堂蕭氏

    這就是一起現代典型的缺乏家風傳承缺乏家教的熊孩子無規則事件。

    大家先來看看下事件經過:

    1、從2017年11月份,杭州,金女士的家經常有人敲門,開門後沒發現人,門口卻多了一袋垃圾,上面還留張紙條: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

    2、經過了解,整棟樓不少住戶有過類似的遭遇,大家被搞得有點緊張。

    3、金女士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特意裝了一個影片監控,發現了真相,原來是一個扎著辮子、看上去有四五年級的小女孩,放下垃圾、敲門、迅速離開。

    這個女孩,看上去有四五年級,大約10歲,按理說應該接受了家庭和學校的不少文明禮儀教育,但從所做的惡作劇的時間、地點和過程來看,顯然是缺乏家庭管教的惡果。

    她亂扔垃圾的地點,不止一家,就排除了兩家大人或孩子有私人恩怨的可能性,即使因為個人恩怨,也不能採取這樣的行為;而且不只一次作惡作劇,每次行為都一樣:將垃圾亂放在別人家門口,更令人氣憤的是還留下紙條: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

    如果站到小女孩父母的角度,讓孩子丟垃圾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無可厚非。站在小女孩的角度,也許是接受了丟垃圾的任務,但離放垃圾的地方過遠,她想快點完成任務,於是就隨手丟在別人家門口。這也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心過強,沒有公德心的不良習慣;一次家長沒察覺,數次家長都沒察覺,這就是家長不負責任,管教不當的結果。

    更可氣的是小女孩留下侮辱性、挑釁性的字條,這種行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小女孩有心理疾病,以整人為樂;另一種就是這孩子心理極其陰暗,有點心理變態。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現代典型的缺乏家風傳承缺乏家教的“熊孩子無規則事件”行為的表現。

    雖然一百個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蹟,但他們之中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元素,其中最普遍的是沒有規則意識(既指小孩,也指大人)。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情景發生在電影院。如果你進電影院看電影,最不幸的情況,不是遇見了喋喋不休給女朋友指點劇情的劇透狂,而是周圍有帶著大聲喧譁甚至哭鬧的小朋友看電影的家長。小朋友在電影院無“公共場合不喧譁”的規則意識無可厚非,但家長在發現問題時,首先應進行勸說,如果勸說教育無效,應該直接帶著孩子走人。

    無規則意識進一步惡化,就會發展到“我就是對的”這個程度,把自己父母允許、容忍的行為,理所當然的認為社會上的其他人也會允許、容忍。像摧毀手辦、刪除電腦文件這類事件,算是這種無規則意識的發展巔峰。但總體上來看,這些孩子雖然令旁人討厭,會被罵沒有家教,真要是說會對社會執行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倒也未必,也許就是令人感到心裡不舒服,最多也就是造成一些經濟損失,這也沒啥好說,按價賠償就行。

    一 、熊孩子養成的原因:

    (一)、“他們還小啊,長大了自然就懂事啦!”——對於尋常的熊孩子家庭和社會過於寬容。

    先來看一個帖子,有個母親在天涯說:在餐廳吃飯,就因為兒子稍微調皮了一點就被打了一耳光!氣得現在還在發抖。

    原來,這位母親帶兒子去附近的餐廳吃飯,她兒子喜歡到鄰桌到處跑跑看看,幾次去騷擾吃螃蟹的鄰桌,最後因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別人把手甩開後,動手打了這桌的人,結果被回打了。關於打人這件事,是非分明:即使小孩因為被甩手而打別人,成年人也不應該對孩子施暴。但這位母親的憤怒點在於:小孩子去亂跑亂跳都是正常的,去抓別人的菜也是正常的,因為她兒子“有這個習慣”。因為這點事就動手是禽獸。

    但是,“小孩子去亂跑亂跳都是正常的,去抓別人的菜也是正常的”,這兩個“正常”是僅僅針對和這個孩子有血緣關係的人而言的(即容忍度高),對其他的人就不是正常。這位母親正確的做法應該帶孩子離開餐館,而不是放縱不管。但是,很多人都會持“你這麼大個人還跟孩子一般見識”的潛意識,即使熊孩子侵犯了你,你也沒處說理。

    (二)、“父母管不了,社會也無法管。”——對於極端“熊孩子”的惡劣行為,一放了之是對所有人不負責任

    按照中國刑法,14週歲以下青少年實施任何刑法禁止行為,均不負刑事責任,而家庭管教和收容教養往往收效甚微,李雙江之子李某某就曾因毆打他人被收容教養一年,在其涉入眾所周知的輪姦案之後,不少人也開始反思收容教養的問題。而美國的少年司法,獨立於刑法之外,自成體系。少年法庭的審判主要是一種民事行為,法官代表未成年人利益,從改造未成年人的角度決定處置方式。臺灣奉行“以教代刑”,保護處分優先於刑罰,但失職家長可能被罰款甚至公告名字。

    雖然門口亂放垃圾這起事例中,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這個行為本身已經足夠引起重視。在臺灣,如果因少年監護人失職導致少年觸法,法院將強制監護人對少年進行8到50小時的親職教育輔導。若拒絕,將被罰款3000到10000元新臺幣,經再通知仍然不接受者,得按次連續處罰,至其接受為止。經連續處罰三次以上者,監護人之姓名還將被公告。

    另外,一些極端案例,是可以引發人們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的。比如,日本的刑事責任年齡最低點原來定在16週歲,但1997年,神戶一名14歲的學生接連殘忍殺害一名11歲男童和一名10歲女童,促使2000年日本國會將刑事責任最低適用年齡從16歲降到14歲;2002年,北京藍極速網咖的一場大火奪取了25條生命。涉嫌縱火的兩名未成年人中,14歲的宋富被判無期徒刑,而13週歲的張哲則被送至收容教養,3年後恢復自由。事件中,被害者家屬和社會各界也曾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14歲這條線,並非不可動搖。比如香港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就是10歲。與此同時,中國青少年犯罪已呈現低齡化趨勢,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在2013年11月底釋出的資料顯示,青少年出現不良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2.2歲。這就非常有必要重新審視14歲這條線。

    二、對“熊孩子”事件的思考:

    (一)關鍵是加強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傳承。

    1.父母要加強自身素養提升,要“為人師表”。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要強化對孩子的管教:

    ①特殊時刻可以“以暴制暴”。

    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對於孩子做“熊事”,處理態度往往會有兩種:一種是打罵,但這種打罵,基本只是情感上的大發洩;另一種就是不管不顧,放任孩子的所作所為,“護犢子”心強。

    但是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麻煩。《兒科學(Pediatrics)》上的一篇研究發現,進入小學後(5歲左右的兒童),跟沒有捱過打的孩子相比,捱過打的孩子問題行為更多,而《兒科學》上刊登的研究中,半數以上被詢問的母親在孩子3歲至5歲時打過他們屁股。

    不需打罵,需要另一種“以暴制暴”,比如,他要拿你的“手辦”,你可以建議和他比試掰手腕,掰得過就給他;讓他用自己的拳頭打你的拳頭,等他感到疼痛,自己就會知道放棄。

    ②更重要的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由而不放縱的成長環境

    孩子一切從無開始,從呱呱墜地到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逐步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適應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

    孩子在2歲半到6歲時,處於社會規範敏感期,開始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只是在探索,如果父母此時有不當定性,孩子就真的會出問題。這是自由方面,但是,父母給孩子灌輸規則意識越早越好,要意識到孩子的規則來自家長,家長的身教起決定作用。在自由的環境裡,孩子對於父母制定的規則是不牴觸的,父母提出規則的建議時,他們往往願意接受,並逐漸內化成自身的規則。

    在孩子6歲之前,要給他養成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矩。需要讓他知道,做了錯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要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一定代價,比如適當剝奪或者延遲滿足一次他最在乎的東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長一定要說到做到,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輕易妥協。

    (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法治教育也要強化,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將“熊孩子”培養成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 5 # 西雅圖的武昌魚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個把兩個熊孩子,只有更熊,沒有最熊。

    最近,在杭州某小區,鄰居們經常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後發現門口只有一袋垃圾,裡面留有紙條:“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 在安裝了攝像頭之後,發現了真相,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個四五年級的小女孩乾的。

    熊孩子的世界我們不能理解。明明這樣子把垃圾放在各家門口,還要留條的工作量比直接扔垃圾桶要大得多。而且肯定是很快被抓出來的。

    我小的時候已經很皮了,但是一般都是利己,比如偷個鄰居院子裡樹上的蘋果。像這種既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是肯定不會幹的。

    我相信這個小姑娘是沒有什麼惡意的,就是幹蠢事的時候沒經過腦子。這件扔垃圾的事情看上去不是很嚴重,但是還是要通知她的家長好好教育一番。萬一下一次把一個貌似很廉價的限量動漫手辦偷偷擰斷一個胳膊,還傻乎乎的留張紙條,那就不是挨一頓揍可以解決的了。

  • 6 # 傾心6033

    社會現在太複雜,以前的世界多單純啊,現在出現個好人好事就不停的報道,不停宣揚,因為好人道德高尚的人太少,雖然我們做不到大愛,做不到多高尚,那我們是不是至少做的有素質講究的人,都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這樣的教育孩子還怎麼成才,把垃圾扔到別人家的門口,還大言不慚的寫自條吃了吧,是問這是個什麼孩子,你一次是惡作劇一直這樣就是從小看到老,你也不許不會犯罪但是長大你也不會是個有素質的人。

  • 7 # 紅號影片

    2017年11月份.

    1,事件經過,家住杭州的金女士經常有人敲門,出門檢視時卻只有一袋垃圾,並且上面還寫著一張字條:上帝送給你的禮物快吃了吧。

    2,經過一番瞭解,整棟樓除了金女士家除外還有不少住戶有過相同的遭遇而經常因為此事疑惑不解。

    3,為了清楚事件真相,金女士特意安裝了一套影片監控。在檢控中清楚的看見,原來是一個扎著小辮子且看上去只有4.5年級的小女孩搞的鬼!這樣子的話其他戶主門口的垃圾也是她一個人的“傑作”。

    由於小區的業主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金女士只好選擇了報警,但此事還沒有結果。

    如此調皮搗蛋的小女孩顯然是缺乏家庭教育的惡果!家長應該因此事叫小女孩挨家挨戶上門道歉,並且應該放下手中的事多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注意孩子的方方面面,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 8 # 姬鵬

    對於這樣的事情,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惡作劇”。但因為發生的時間在“深夜”,出現的物品是“垃圾”,不免讓一些人感到可怖。不管是從生活經驗上的判斷,還是從流俗層面上的推演,不免容易讓人往壞的方面發散。

    一個小女孩的“午夜禮物”竟成為一棟樓的“潘多拉”魔盒,不得不讓人感到深思。即便,“住戶們”沒有直接的損失。可坐立不安裡已經顯現出現代社會的“人群疏離”。一整棟樓裡,人們之間本是名副其實的鄰里關係,可實際上多數人的關係並不熟悉。

    這種不熟悉的關係裡,人與人的關係看起來尊重平和。可實際上,每一個人在鄰里關係中,並沒有太強的安全感。於此,一整棟樓的人才會被一個小女孩搞得人仰馬翻。不得不說,看似人群聚居的現代社會里,“人群的疏離”卻越來越嚴重。

    過去那種鄉村的“鄰里關係”,在現代社會的風潮裡,越來越顯得雞肋。鄉村之中的“一家有事,全村皆知”的景象,在城市裡基本上看不到。甚至,鄰里之間,即便有老人因病死在家中,鄰居都不知道。這種看起來彼此“不問私事”的尊重模式裡,實際上也讓人們陷入“不顧溫情”的境地。

    有時候想想,人類的向前發展,效率是在提高,但也在徹底粉碎固有的“人性之溫”。“人情共同體”的語境已經不再是一種社交共識,而代替其大行其道卻是“利益共同體”。“人對人”越來越接近“狼對狼”,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中,卻蘊藏著冷漠和不安。

    這種時候,但凡出現異於常態的事情,人們就開始焦慮不安,甚至陷入可怖之地。說到底,小女孩的“午夜禮物”並非是真正的“潘多拉”魔盒,而造成人們焦慮本身的推動力量,正是緣於常態之冷漠,人群之疏離。在這種人群疏離中,只要結果不危害周遭,幾乎不會被他人關注。

    人們雖然會為“鄰居死在家中”,周遭不知的境遇感到悲嘆,但並不會為此做出任何行動上的改變。只有,類似於小女孩“惡搞午夜禮物”的事情發生時,才意識到“孤島鄰里”的可怖。說到底,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才生髮出反擊和維護的動力。但這樣的行動裡,初衷依舊是出於保護自我安全,而出發點並非拯救鄰里關係。

    所以,就算用監控器找到“真相”,可鄰里關係的疏離卻難以覆盤。人們可以透過法律手段維權,卻難以透過人性之溫將其化解,這種“以硬碰惡”的邏輯中,實質上只是“解決問題”,而非“拯救人情”。

    我們不清楚小女孩為何會將垃圾奉為上帝的禮物,以惡搞的方式送給鄰居。可我們能預見的是,如若人與人的關係持續冷漠,人與人將終究陷入僵化之地。那個時候,就算上帝不讓人們吃垃圾,人們也會自討苦吃,互相潑糞。

    常常在想,一個樓群聚居的世界裡,人與人可以共用水源電源,卻難以共用人情之溫。別人家再大的事情,只要不觸及自己的利益,就覺得那是遙遠的事情;別人家再小的事情,哪怕只是惡作劇,自己要是摸不透,就能成為一種煩惱和恐怖,這種人群之間的疏離和難以信任,著實是現代社會中難以承受之輕。

  • 9 # 眼清明心晴朗

    如果不是純屬小孩子淘氣,建議父母可以重點引導孩子的三觀了。

    或者就算是淘氣,這種方式也不可取。

    失去了界限感。

    so,這個孩子和孩子的父母需要自我教育了。

    ——————————————————————————

    敬畏生命,熱愛生活;

    健康、進步,與你同在。

  • 10 # 夜乂迷離

    一.那些說可能有恩怨的,先看清楚:“惡作劇”不是針對金女士家,是整棟樓的鄰居都有仇嗎?二.說小孩好奇心的,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不小了,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三.感覺孩子是偷懶的,請想想她為什麼還寫“紙條”?而且經常是在半夜敲門?

    所以說,這個孩子一定是心理或者精神上有問題了。家長還不重視的話,不知道會變態成什麼模樣!或許原生家庭就有問題,現在還不教育,長大真的會不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遷新居七字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