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86804936685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這種形式在周代就已經形成了。在周代,老百姓在除夕這天,把大門兩旁懸掛的一種長方形的桃木板,叫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上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就是說,把桃符貼到門口,什麼鬼都不敢進家門。所以,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就是說春聯和桃符是一樣的,是桃符簡化過來的。

    最初人們也不刻什麼桃符,直接用桃木刻成人的形狀掛在門旁,以作避邪之用。再發展發展,人們覺著:刻木頭太費事兒。乾脆把神像直接畫上去得了。就在這個桃木板上畫了個門神像掛上去了。再到後來,人們覺得畫像也太麻煩了,乾脆直接在這個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得了。一直到了五代,西蜀的宮廷裡就開始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了。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幅春聯。直到宋代,這春聯仍然被稱為桃符。王安石不是有一首有名的詩嗎?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可見當時這個桃符之說還是非常盛行的。在宋代,那桃符已經由桃木板改作為紙張,叫做春貼紙。這離後世的春聯又近了一步。所以後代人乾脆說春聯的來源就是春貼。說古人在立春日都貼“宜春”二字,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春聯兒。

    其實,春聯真正普及應該說始於明代。前面說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提倡大家貼春聯。政府下命令了,所以才真正普及開來。據清朝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說朱元璋定都南京,這年的除夕前突然間傳了一道旨意。說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不管你是王公貴卿,還是黎民百姓,你們家門口必須在除夕這天給我加一幅春聯。到那一天,朕我要微服出訪。哪家要是沒對聯兒,那就是抗旨不遵,就有掉頭之罪。

    朱元璋傳完這個旨意之後,還真就微服出訪了。到除夕那天,朱元璋穿了一身便衣,帶著幾名親隨,就微服出宮了。我要去看一看這個“國務院令”老百姓們執行得怎麼樣,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得看看落實得如何。另外,我也想欣賞一下這些王公貴族、黎民百姓都有什麼文采,都寫的什麼對聯。

    朱元璋來到街上一看,嗬,大街兩旁門臉上對聯都貼滿了。一看,這邊藥鋪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但求人無病。下聯配:寧願藥生塵。嗬,朱元璋一看,心說話:這聯兒寫得不錯啊,就是虛了點兒。哼,到生病的時候不跟人家要紅包兒就不錯了。再往前看,前面有那麼一家,貼的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嘶……朱元璋一看,這是壽聯兒啊。看來這家可能沒什麼文化,也編不出什麼對聯,寫了那麼一幅。甭管了,總而言之,人家落實政策了嘛,總算貼了,也是吉慶詞兒,就這樣吧。

    再往前一走,嗯?朱元璋一看,眼珠子瞪起來了。怎麼回事兒?就看前面這一家,貼了一幅對聯。嗬,這幅對聯寫得絕,上聯寫的是:數一數二門第。下聯兒配的是:驚天動地人家。尤其這橫批太厲害了——先斬後奏。哎呀,朱元璋一看,得,我這做皇帝的也不敢貼這對聯啊。誰家這麼大膽子啊?宰相?宰相也不敢說自己家是數一數二門第,驚天動地人家啊,宰相也不能先斬後奏啊,他哪那麼大權力啊?哎呀,這家是幹什麼的?口氣好狂啊!我看看去,“敲門!”命令隨從趕快過去,“梆梆梆梆……”把門給砸開了。

    開門的是一個老頭兒,六十多歲。老頭兒一看門外站了好幾個人,為首的有一個人,長得五孔朝天,相貌十分難看,但是威儀不凡。一看這穿著打扮,老頭兒就明白,這位不是一般的人。老頭兒張嘴就問了一句:“先生,您買豬肉哇?不好意思,今天賣完了,我們也關張過年,得到初五我們才開張呢。你要是買炮竹,我這兒還有兩掛,你可以拿去。”

    朱元璋一聽,什麼呀這都是?“我不買什麼豬肉,不買什麼炮竹!”

    “那先生你這麼大火氣幹嗎呀?大過年的。”

    “你是這家裡的主人哪?”

    “啊,對呀,我是這家裡的主人。”

    “是這樣的,我是官府派來的。”

    哎喲,這老頭兒一聽,官府中的人啊。“哎喲,官老爺,我沒看出來,您恕罪,您有什麼事兒啊?”

    “我別的事兒沒有,奉咱們陛下的旨意,到民間來看一看老百姓貼對聯貼得怎麼樣。我就看到你家了。這對聯是誰寫的呀?”

    “嗯,是我大兒子寫的。”

    “哦?你大兒子寫的。哼,這寫的是你們家嗎?”

    “啊,對啊,寫的就是我們家啊。”

    “啊?這寫的是你們家?”

    “是啊!哎?這位官爺,您看,寫得很生動嘛。”

    “你們家是‘數一數二門第’嗎?”

    “啊,對啊!我們家確確實實是數一數二門第。”

    “這,你們家怎麼會是數一數二門第呢?”

    “你看,這位官爺,你有所不知,老漢我有三個兒子。我大兒子是一個管賬的先生,每天就撥弄他那個算盤,那不是數一數二嗎?”

    “啊啊啊?這麼一個數一數二啊!”

    “嗯,您以為呢?”

    “哦……那‘驚天動地人家’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那是我二兒子的事兒啊。”

    “老二的事兒?”

    “啊,我二兒子,他是賣炮竹的。您想,賣炮竹的,他不得試幾個嗎?賣二踢腳,拿香那麼一點,‘咚——嗒!’驚天動地。我說我家是驚天動地人家,哪點不對了?”

    “嘶……嘿!”朱元璋一聽,“哎,就算上下聯兒沒錯。那我問問你,‘先斬後奏’這是怎麼回事兒啊?誰給你們家尚方寶劍了?誰給你家這個權力,先殺人後奏啊?”

    “哎喲,這位官爺啊,誰告訴你我們家殺人啊?”

    “那你們家殺什麼啊?”

    “我三兒子是殺豬的,他得把豬在家殺好嘍,再往街上去賣,這不就是‘先斬而後奏’嗎?”

    “啊?哦,這麼一個先斬後奏啊!哎呀呀,看來你家大兒子管賬先生,管委屈了。那麼大學問,寫這麼一幅對聯。可是老頭兒啊,您這個對聯可有點兒大,容易惹事兒啊。明年可別貼這樣的對聯兒了,告辭!”朱元璋說完話走了。

    他邊走邊琢磨這個對聯,哎,越琢磨越有意思。正往前走著呢,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戶人家門上沒對聯兒。“嗯?”朱元璋一看,“這是怎麼回事兒啊?人家都貼對聯兒,這一家怎麼不貼對聯兒啊?我去問問。”朱元璋想到這裡,就來到了這家門口。

    “啪啪啪”一叫門,時間不大會兒,門開了。從裡面走出來一箇中年大漢,嗬,身材魁梧,膀大腰粗。一看朱元璋:“嗯,這位先生,你有什麼事兒啊?”

    “我是官府中的人。”

    “哦,官府中的人啊,怎麼,官府裡也要敲豬(閹割豬)嗎?”

    “我,嗯?”朱元璋一聽:怎麼回事兒?嘶……我姓朱,他要把我敲了?啊?嘿,這不罵我嗎?“哎,我說你怎麼回事兒啊?你為什麼罵人?”

    “嗯嗯?誰罵人了?”

    “你,你剛才說什麼呀?我現在是官府中人,我來問你的罪來了。上面明文規定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你為什麼不貼啊?你這不是抗拒聖命嗎?”

    中年男子一聽朱元璋這麼一說,“唉!這位官爺,你有所不知。不是我不貼,這裡面有原因。第一,我不識字,也沒學問,更不會寫。第二,就算我會寫,我們家這買賣也不好寫,我也不知道寫什麼。”

    “哦?”朱元璋一聽這話,來興致了。“你們家是幹什麼的?有什麼不可寫的?”

    “哎喲,這位官爺,我們家——是敲豬的。”

    “哦……”朱元璋一聽,是不好寫,我說嘛,我一到他家一拍門,出來就問我要不要敲豬啊。哦,敢情他就是敲豬的。“哎呀,那也不妨。敲豬之人,怎麼就不能寫對聯啦?你拿紙筆來,我給你寫一副。”

    “哎,先生您能寫?”

    “我當然能寫了。拿紙筆來!”

    “哎,好!”

    這敲豬的沒紙筆,到鄰居家借來了紅紙和筆墨硯臺,遞與朱元璋。朱元璋把紙裁好了,略微思考了一下,揮毫潑墨,給這敲豬之人寫了一副對聯。這對聯寫得太好了,上聯是“雙手劈開生死路”,下聯配“一刀斬斷是非根”。嗬,要麼說朱元璋也有學問。聯意貼切,而且風趣幽默,堪為千古的佳聯。

    您看,經過明太祖朱元璋這國家領導人一提倡,此後的春聯便沿襲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原來的春聯都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那桃木板子顏色是紅色的,咱們華人認為紅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是用紅紙書寫。但也有例外,比如在寺廟中,那要用黃紙;守孝的,沒滿三年的,咱們上面說了,第一年就可以不貼春聯。貼,也只能貼白紙。第二年,改貼綠紙。第三年改貼黃紙。到了第四年,喪服滿了才恢復用紅紙。另外,中國的滿族崇尚白色,所以清代宮廷之中春聯都是用白紙作為底兒,藍邊兒包於外,紅條鑲於內製成的。

  • 2 # 使用者9881552925943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0急救分站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