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nternationalpersion

    古代被戰爭拖垮的悲切之國,比比皆是。每到國祚末期,基本上都是被起義混戰不堪、門閥割據廝殺、蠻族入侵攻伐所擊垮。歷史所及,大多概莫能外。但文明早期的禪讓制,還有宋的杯酒釋兵權,似乎未見直接的戰火蠡險。不過,也都是依靠強大的武力為後盾,威懾累卵,得國易主。

  • 2 # 歷史的星光

    那就說說戰國末期秦楚最後一戰,這一戰,楚國不是被秦國戰敗的,而是被秦國拖垮的。

    此戰之前,秦始皇不聽大將王翦的建議,派出了年少氣盛的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想用速戰速決的辦法迅速平定楚國,結果被項燕領導的楚國大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一舉擊潰,20萬大軍損失了5萬,狼狽逃回咸陽。

    秦始皇被迫啟用了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按王翦的要求,給了他60萬軍隊。

    王翦率領大軍重回平與前線。他一改此前李信速戰速決的戰法,深塹高壘,以守為攻,與項燕打起了消耗戰。結果經過一年的相持,項燕熬不過王翦,只好率領大軍撤退,最終,被王翦追擊消滅。

    從整個戰爭過程來看,一年多的時間,雙方並沒有發生正面的作戰,真正的作戰就是最後的追擊戰。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雙方互熬,就看誰熬的過誰?

    這不是兩個人在熬,而是兩個國家的國力在熬,在對耗。

    那個時候的楚國已經根本耗不過秦國。

    一是國土迅速縮小,物產匱乏,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消耗。

    楚國儘管是戰國初期的版圖最大的國家, 但經過懷王、襄王、考烈王、幽王這四任君王,國土面積在秦國的打擊下不斷縮小,從原來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大部,山東部分以及江浙這麼一個大國,變成了只佔有安徽,江浙、河南部分、山東部分的小國。國土喪失了三分之二。

    而秦國經過200來年的戰爭,實際上,已經吞併了韓、趙、魏、齊、燕的整個國土,以及楚國的大部分領土,實際擁有著整個湖北,陝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東大部分地區的廣大土地。

    雙方佔有的國土差距巨大,國力當然上下懸殊。

    按照雙方對峙軍隊的一天糧食消耗,按照一人一天一斤糧的最低標準,60萬大軍就是60萬斤。一年下來,至少要2億1千6百萬斤糧食,還不加運輸當中的人員消耗。

    一個小小的楚國,怎麼能耗得起呢?

    二是人力資源嚴重懸殊。

    按照中國歷史學家的統計,中國在戰國時代總人口大約在2500萬至3000萬之間。

    戰國七雄,平均每個國家大約在400多萬人。楚國是個大國,人就算多一點。專家估計也就在600萬撐死了。

    伴隨著楚國的面積不斷縮小,不斷打敗仗。楚國能有300萬人就謝天謝地了。

    如果抽掉60萬大軍與廣檢隊類,全國剩下的240萬人,誰來種地?誰來守城?兩個半人供給一名士兵,又怎麼可能,勉強支撐,又能支撐多久?

    國力所限,項燕沒有辦法,只能積極挑戰,主動進攻,希望與王翦速戰速決,轟轟烈烈的打一場。

    從《史記》記載看,王翦看的很明白。他就是要與項燕打一場消耗戰。項燕領兵再三挑戰,他就是堅拒不出。關起門來,玩耍遊戲。吃吃喝喝。吃,就把項燕吃死了!

    三是楚國政局混亂,經不住這場消耗,

    秦始皇派李信和王翦先後征伐楚國,選擇的時機十分準確。

    公元前228年末,負芻發動宮廷政變,殺哀王熊猶,族殺了令尹李園及太后李嫣,繼位為王。政變的理由就是楚幽王、哀王非熊氏血脈,是李代桃僵。

    國家內部突經大亂,屈氏、項氏、景氏雖然擁戴負芻為王,但在諸侯團滅、秦國獨大、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負芻很難做到政令暢通,眾心歸一。

    最典型的是連一個能輔佐負芻、像模像樣的令尹都沒有出現,能夠在危急存亡的關頭幫助負芻的熊氏子弟一個也未見。

    所以司馬遷不是不想記,而是無人可記,無事可記。

    所以秦始皇正是瞅準了楚華人心離散,果斷出兵。加上王翦採用了正確的戰術,負芻想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怎麼可能做到呢?

    所以戰爭能夠耗盡一個國家的力量,楚國就是典型。

    它不是被秦國戰敗的,而是被秦國拖垮的。

  • 3 # 真正鱷魚不哭

    現代戰爭更可以啊。

    1980-1988,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八年shopping不就把本來還過得去的鍋架打得地瘠民貧嗎?

    再看大鍋,1945-1975,髪雞米帝為啥撤出印度支那,不就是快被拖垮撐不下去了嗎?還有“帝國墳場”,這旮旯你不會不知道吧?

    言歸正傳,只談古代。

    一般來說,拖垮一個鍋架需要以較長時間的戰爭——短期戰爭不足以影響一個大鍋;而對於小鍋,因其缺乏縱深以及動員潛力,往往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沒到拖垮就先完蛋了。

    知道這個道理咱就一個個掰,先說中國;

    春秋戰國各國幾乎都被戰爭拖垮,最典型的莫過吳國魏國——

    《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於幹隧也。”

    可嘆的是,魏君明知如此,最終還是走上了吳國老路。

    接下來,十六國前秦苻堅大帝,不顧鍋架征戰多年,力排眾議強行南征,結果鶴唳淝水,大業成空……

    網廟巨哲楊廣大帝,數徵高句麗,結果天下騷動……

    高句麗也沒落著好,李二鳳鎩羽後吸取教訓搞疲兵之計,結果在下一代便“執其君長而問其罪”……

    代唐數徵河朔不下,以致隴右空虛,然後被吐蕃壓得喘不過氣來……

    大萌內外兩線作戰,無所主次,結果兩線全崩,朱由檢落得煤山投繯……

    再看外國:

    斯巴達雅典底比斯打了幾十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果互相削弱,給了北方“蠻族”馬其頓崛起的機會……

    迦太基打了幾十年布匿戰爭,終於成功亡國滅種了……

    東羅馬(拜占庭)和薩珊波斯打生打死多年,給了阿剌博猥瑣發育機會……

    其他不太出名的還很多,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舉到地老天荒。

  • 4 # 底層技術棧

    這種事能少得了大英帝國嗎

    英國就是被戰爭拖垮的。

    1805年,納爾遜特拉法爾加海戰打敗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之後,英國成了海洋霸主。

    1815年,滑鐵盧戰役之後,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英國成了超級大國。

    但是隨後一系列的戰爭把英國給硬生生的拖垮了。

    1838-1842,1878-1880,英國打了兩次阿富汗戰爭,都以英軍損失慘重,撤退而結束。

    從那以後,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

    如下圖,19世紀中葉,英國為了阻擋沙俄南下,保證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側翼,發動了兩次阿富汗戰爭,都失敗了。

    當然19世紀的大英帝國的血條很厚,光2次阿富汗戰爭還拖不垮他。

    接下來還有。

    1880-1881年,也就是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剛結束,英華人為了爭奪南非的金礦,和(荷蘭人的後裔)布林人打起來了,這就是第一次布林戰爭。

    這次布林人贏了。

    1899-1902年,英華人又發動了第二次布林戰爭,用了3年時間、50萬軍隊,

    透過把老人、孩子、婦女關入集中營的手段來擠壓布林游擊隊

    以至於荷蘭女王威廉明娜都看不下去了,聯合她表哥德國的威廉二世一起去抗議英華人,

    也就是威廉二世的外婆維多利亞女王和威廉二世的舅舅愛德華七世

    最後英華人和布林人簽了個條約,布林人承認英國是宗主國,但把持著南非的經濟命脈。

    直到1991年曼德拉崛起,南非白人才交出了經濟命脈。

    第二次布林戰爭,把英華人搞的灰頭土臉。

    接下來就是1914-1918年的一戰,英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敗了德國。

    然後是1939-1945年的二戰,英國又拼了老命打敗了德國。

    二戰之後,英國的實力已經急劇衰退了。

    1956年,英國和法國、以色列又對埃及發動了蘇伊士運河戰爭,但最後埃及還是收回去了蘇伊士運河。

    1982年的馬島戰爭,是英國最後一次當主角的戰爭。

    再之後,英國就只能跟在美國後面當配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校運會你拿到獎牌,你向對父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