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彩雲李新賢
-
2 # 陳末車言論
油車是真的沒有未來了。因為豪華燃油汽車天花板品牌的勞斯萊斯,也開始做純電動車了。旗下首款純電動車“閃靈”開始路試,還提出2030停止生產燃油車的規劃。試問一下,連勞斯萊斯都開始放棄油車,油車怎麼可能有未來。回到現實層面,在國家意志面前,油車註定會被拋棄,進入電動時代。
油車沒有未來的第一個原因:國家能源安全。
很多人抱怨電動車車價貴,續航不準,充電難,充電慢,二手車不值錢。但是這些槽點,高層聽不到嗎?肯定是聽得到的。聽得到,卻還給能源車高額補貼,幾萬幾萬的給,就是為了發展新能源車。這背後的推手,就是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地步。
在1993年,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只有6%,但是到了2021年,到了72%。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石油依靠進口。中國進口石油,主要靠海運跟管道運輸,其中海運是主力。由於世界主要產油國都在中東,如阿拉伯,安哥拉,伊朗等國家。從這些國家運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再進南海。而中東地區,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常年有航母駐守。馬六甲海峽,非常容易被切斷。南海,美國,澳洲,英國等國家時不時跑來搞“航行自由”的把戲。可以說,中國進口石油存在非常大的不穩定性。一旦進入極端情況,石油被禁運,幾億臺車都要趴窩。
若是新能源車,充電就能跑。而發電靠的是風能,火能,水力,核能,太陽能。恰好,中國火力發電世界第一,風能發電世界第一,水力發電世界前三,太陽能光伏產業世界第一,核能世界前三。哪怕石油斷了,對電能的影響也不大。若是油車為主,一旦石油被禁,麻煩就大了。往小了說,普通人開不起車了。往大了說,整個民生都會受影響。到時油價上漲,物流運費暴漲,生活用品價格也會跟著漲,因為物流成本會平攤在定價裡。快遞,公交,城際交通,飛機等等也會受影響。
遠了不說,就說最近油價暴漲,92#接近十塊,就有多少人不開車,少開車了。若是石油被禁,到時油價漲瘋了,除了少部分土豪,普通人絕對是開不起車的。若是電車,就算電價漲四倍,從0.58元/度漲到2.32元/度,跑一公里也就五毛錢。若是油價漲四倍,從六塊漲到24塊,從九塊漲到36塊,每公里2~2.5元,那很多人就開不起車了。
對於高層來說,3~4億的私家車,每年要消耗1~1.5噸汽油,在2019年就消耗了1.26億噸汽油。這會消耗大量的原油,花費大量的外匯去買原油。而且隨著經濟發展,私家車越來越低,汽油消耗量也會越來越大。中國每年新車銷量在2000~2500萬之間,到時只能對外採購更多的石油,對外石油依存度更高。
這樣一來,就更容易被人卡脖子,拿石油做籌碼,逼迫我們在某些地方讓步。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就是30年代末,日本 80%的石油來自美國,10%的石油來自東 印度群島°,只有7%左右的石油可以自 給。到最後日本越打越窮,沒美元買石油了,再加上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便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想把美國打服,逼迫美國讓步。結果,日本變成了美國的佔領國。
這種事,在現代也會發生。最近的俄烏戰爭,美國就把俄羅斯的美元凍結了,俄羅斯有錢都沒法用。俄羅斯如果不是石油、天然氣豐富,是全世界都需要的硬通貨,能大量出口賺錢,俄羅斯早就被經濟戰打倒了。如果美國把我們的美元也凍結了,沒有美元就買不了石油,單單依靠中國的石油儲備,能源安全必定受到重大沖擊。
為此,必須逐步減少汽油車的數量,減少汽油消耗量,從而減少對外石油依存度,防止國家能源安全被卡脖子。這關係到大局,油車必須被淘汰,被用電的電動車取代。
油車沒有未來的第二個原因:碳中和整治,尾氣排放是整治重點
所謂的碳中和,指的是團體或個人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由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進行抵消,使得最終核算的二氧化碳當量為零,即為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問題之所以頻繁被提起,第一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引起的氣候問題不容忽視,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第二是隻有做到碳中和,才能擁有持續發展的機會。若是做不到,整個經濟就會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到時我們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影響,生活水平會持續下降。
首先說一說氣候問題為什麼不容忽視。目前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增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中國對大氣中排放了130~150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3%左右。每年,全球向大氣中排放500~600噸二氧化碳,會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全球升溫。而全球升溫,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比如氣候變暖導致降水量減少,勢必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導致全球糧食減產,到時就有很多人要餓肚子了。比如中國南北方氣候二極化加劇,前段時間南方下暴雨,清遠,韶關遭遇五十年一遇洪水,城區都被淹了,結果北方地區熱的可以戶外煎雞蛋,沒有一滴雨。比如高溫導致山火增加,燒燬森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救火,還會造成直接的森林損失......以上種種,都是全球升溫帶來的不良連鎖反應,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變化。起初看不出來,但是最後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
接著說一說為什麼只有達到碳中和,才能有持續發展的機會。由於西方世界比我們發展早幾百年,所以現在西方世界有更多的話語權。都知道西方人環保,所以歐洲,美國提出了控制碳排放量,控制氣候變化的提案,且被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相關的協議有2005年的【京都協議】,【巴黎氣候協議】等等。這些協議的本質,是減少碳排放的同時,透過各種手段,將排放出去的碳回收,實現碳中和,保護環境。
雖然這是短短的一句話,背後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有生產,必然產生二氧化碳,就連人呼吸,都在撥出二氧化碳。為了實現碳中合,少排放,多回收中和是唯一的路徑。國家必須進行產業升級,減少密集型,高耗能型企業,大力發展耗能少的高科技產業,減少生產中的二氧化碳。還要將能源形勢,從石油,煤炭這種地下能源,切換成太陽能,光能,水能等地上能源。這樣,就能減少碳排放。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在生產中實現碳捕捉,碳回收深埋,植樹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等手段,多回收二氧化碳,需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的。到時,中國對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0.
如此大張旗鼓,就是為了在歐美世界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中繼續發展。如果哪個國家的工業品達不到碳中和的目的,那麼這個國家的工業品就無法進入全球市場。到時做了貨賣不出去,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萎縮是可以預估的。國家沒錢,人民也不可能有錢。換句話說,實現碳中和,就是全球賣貨的入門券。實現不了碳中和,就賣不出去貨。
對於世界工廠中國來說,一旦無法出口,只在國內賣貨搞內迴圈,不能形成內外迴圈的經濟形勢,那麼經濟就會萎縮,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說到底,還是歐美世界發展的早,有話語權,我們不得不照做。當然了,我們也是有照做的實力,才願意照做,遵守遊戲規則,否則就要掀桌子了。而且,碳中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小國家是沒這實力的,比如越南,緬甸這種。現在,越南本來承接了中國大量的初級加工業務。到時越南做不到碳中和,在越南做的貨賣不出去,很多工廠又會迴流中國,就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出來了。所以,中國追求碳中和,其實是雙贏。
要想實現碳中合,停產汽油車是關鍵,因為汽車尾氣排放中主要就是一氧化碳跟二氧化碳。參考中國每年二千多萬臺的新增汽車,3~4億的汽車保有量,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是非常驚人的。為此,國家在出臺護持電動車,逐步禁售汽油車的同時,出臺了史上最嚴格的國6B排放標準,就是為了減少尾氣中的碳排放量。像大眾車, 為了達標,在排氣管裡面加Gdf捕捉器,就是為了達到排放標準。只有大力發展新能源車,不排放尾氣的汽車,才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在2060年碳中和的目的。
油車真的沒有未來的第三個原因:彎道超車,在全新的賽道建立領先位置
汽油車最先在歐美髮展起來,最早的一臺汽油車就是賓士發明的。第一臺流水線量產的汽油車是福特的“T”型車。現在在汽油車領域,各大合資品牌很多都是百年品牌,比如雪佛蘭,賓士,寶馬等等。就連南韓這種被美國駐軍的國家,汽車產業也有70多年的歷史了。
除了品牌老,底蘊深厚外,歐美國家還在汽車供應鏈這塊有十足的優勢。汽油車核心的發動機,合資車技術先進,各排量發動機應有盡有,從1.0T到V12缸發動機。變速箱有日本愛信,德國採埃孚,德國格特拉克,南韓派沃特,美國通用集團等等,都是知名企業。中國很多所謂的自主研發變速箱,都依靠這些外國企業提供核心零部件。底盤就更加不用說了,很多中中國產車都用的合資車老底盤,逆向開發出來的。
除了三大件,汽車輪胎,汽車氣囊,ESP,ABS,汽車晶片等零部件,歐美公司都佔據了主導地位。全球汽車供應鏈100強,國外企業佔據了近九成。中中國產的汽車零部件極少,大部分依靠採購。這樣一來,中國繼續生產汽油車,不但在技術實力,口碑,使用體驗上被合資車壓著賣低價。還要採購歐美公司的零部件,被被人再賺一遍錢,到手的利潤,真的很低很低,不到合資公司的零頭。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歐美世界有先發優勢,中國在追趕,但是別人也在發展,需要很久才能追的上。既然如此,直接放棄汽油車,不追了,改而發展新能源車,換個賽道繼續比。而新能源賽道,中國的優勢就出來了。
先說品牌。現在提到新能源車,很多腦袋裡冒出來的是比亞迪,特斯拉,理想,蔚來,小鵬等品牌,絕不會想到大眾,日產,豐田,因為這些合資品牌,基本沒有像樣,值得買的新能源車。這樣一來,大家在新能源這塊都是從頭開始,合資品牌船大難掉頭,中中國產品牌反而佔據了先發優勢,品牌傳播力更廣。提到新能源車,很多人不再把合資品牌作為主要的考慮物件。
再說供應鏈。新能源車核心零部件是電機,電池,電控。電控比較知名的品牌有西門子,日立,博世,比亞迪,萬向錢潮,藍海華騰,匯川技術,我們與國外八斤八兩。
電機比較知名的品牌有日本電裝,比亞迪,採埃孚,博世,傷害電驅動,方正電機,大洋電機等,也是分庭抗禮。電池則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松下等,中中國產佔據主導地位,其中寧德時代全球出貨量第一。
在電池必備的鋰礦,中國企業提前佈局,在全球採購礦場資源。稀土,中國最多。可以說,在新能源這塊,中中國產的供應鏈非常完善,絕大多數可以自產,再也不用從國外採購,被人賺差價,避免錢流到外華人的錢包裡去。
現在,中國已經在新能源領域建立起領先位置,只有發展新能源車,才能顛覆被歐美日韓掌控的汽車市場,拿回更多的利潤。汽車產業發展的越好,普通人的生活就越好。因為汽車產業有非常長的產業鏈,一臺車零部件上萬,會帶動幾千萬個就業崗位,創造大量財富。老百姓有錢了,就能消費,到時旅遊,餐飲,百貨,教育等等行業,都可以從中受益。若是發展油車,一切免談。
油車真的沒有未來的第四個原因:電動車質量比油車更好更穩定,開起來更舒服,更省錢。
跟汽油車比起來,電動車質量更好。因為電動車沒有複雜的發動機,只有廣泛用於工業,且經過重重考驗的電動機。沒有複雜的變速箱,只有一個齒輪減速器。唯有的底盤,未來也會走底盤,電池一體化的路子,高整合度,沒有底盤凸起,沒有傳動軸,沒有分動箱,零部件更少,質量更穩定。對於一臺車來說,只要三大件穩定,整車壽命是沒問題的。
開起來,也是電動車更加舒服。電動車開起來,無需等待發動機建立轉速,電動機響應極快,動力隨叫隨到,提速超車非常利索。開起來也沒有傳統變速箱那種頓挫,異響,拉扯感,非常溼滑。出行成本也非常低,1~2毛錢一公里,FIT都跑不出這種油耗。
總的來說,電動車比汽油車有多方面的優勢。以前幾十上百萬的車,可以把加速做到5秒內,現在二十多萬的電動車就行。以前要追求變速箱與發動機的調教,開起來舒服無頓挫,現在是臺電動車都可以。以前塞大量的隔音材料做隔音,現在電動車隨便對付一下就能有很多的隔音效果。以前開車要黃金右腳,現在電動車隨便開。這麼多的優勢疊加,油車真的會被淘汰。
總的來說,淘汰油車,是從全盤考慮做出的決定。雖然新能源車現在還有許多缺點,但是在國家意志面前,在歷史的滾滾車輪面前,油車註定被淘汰,沒有未來。
-
3 # 我是大風兄弟呀
修車的大舅:說油車沒有未來的是目光短淺。油價再高,都會有人開油車;有的人就是不喜歡新能源車,無論說得多好聽,都不能掩蓋現在的新能源車的缺點。
修車的大舅說,雖然現在92#汽油已經升到9元每升,95#也升到了10字頭。但是,他那個月都接觸到不少純電動車車主,問他收不收車,說不想開純電車了。
大舅不收純電動車,因為保值率太低了。他一出價,可能車主就會發飆。比如一輛14萬的純電動車,才開了一年,約兩三萬公里,大舅開價7萬左右收車,這是車主難以接受的。
現階段純電動車其實並不適合所有人,說燃油車沒有未來也是不恰當的。純電動車缺點也很多,不要因為電車能省一些油費,就覺得油車會被淘汰。
在我看來,我們得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燃油車和純電車的關係。哪種適合自己就選哪種,不要人云亦云去隨大流。
油價上升,燃油車就沒有未來?我看未必
l油價上升,現在一些車主不願意開燃油車了。一輛普通的1.5T發動機的緊湊型SUV,市區百公里油耗一般超過10升,以92號汽油9元每升的價格來算,開一公里需要花1元油費。
如果是一些需要“喝上”95號汽車的德系車,那麼更高的,接近10元每升的油價,讓車主更加心疼。普通的轎車,開一公里得花八九毛錢,SUV得花一元起步。
油價是不是很貴?沒錯!但是不能因為油價高就認為油車沒有未來了。油車有沒有未來,油價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不能全部。
第一,首先,油價不會一直在增高,也會降低。
今年以來,油價不斷升高,高到讓不少人開始不喜歡開燃油車,覺得加油成本太高了。但是,我們要知道,油始終是一個商品,價格受到外部環境,也受到內部供求關係的影響的,會升也一定會降。
其一,噹噹外部環境穩定,石油交易、運輸正常化後,油價自然會下降是;
其二,當人們的工業生產,汽車等有越來越多的其他能源供應,石油不再是很重要的資源,供求關係發生變化時,油價也會降。
所以說,我們不能因為現在油價的上升,就否定燃油車。客觀準確地說,應該是這樣的邏輯:現在油價很高,增加了開燃油車的油耗成本,帶動了新能源車的銷售。
但是,未來會怎麼樣,誰也說不準。中庸一點的看法預測就是:油車和新能源各佔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第二,油車和純電車(或新能源車)相互相成,互相影響。
油價繼續保持在高位的時候,促進了純電動車和其他新能源車的發展、進步與普及。但是,當普及到一定程度後,反過來也會導致石油供求關係的變化,也會引起油價的下降。
這是一種相互相成,互相影響的關係。假如新能源車多了,其他工業也不再那麼依賴石油,那麼油價也是會下降的。
與其把燃油車和新能源放在對立的關係上面,還不如將其視為互相補充的關係。本質上,由於石油資源不夠用,於是開發了更多的其他能源來代替,但是其他能源開發出來後,石油資源也就不緊缺了,還能升價嗎?
加油比充電方便,想去哪裡更加隨心所欲
買純電動車的人,很多是衝著能省油費的目標去的,既然選擇了享受電動車帶來的能耗經濟性,那麼就得承受充電帶來的影響,很難做到魚和熊掌都兼得。
加油比較方便,充電則相對麻煩。首先,加油的時間比較快,一般就是三五分鐘的事。而充電,即使有快充功能,也得充三四十分鐘。遇到節假日,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人滿為患,排隊充電得花兩三個小時也很正常。
買純電車時,除了得考慮續航夠不夠自己用,也得考慮自己有沒有車位,這還不夠,還要考慮自己家裡或小區能不能裝私人充電樁。
如果沒有私人停車位和私人充電樁,不僅要承受較高的充電服務費,也要經常找地方或排隊充電,讓人覺得很煩惱。
這麼說吧,我油車和電車都有,電車就只是平時上一般開,要說用車自由,還是得油車。
續航焦慮的問題,困擾著純電動車車主
幾乎開過純電動車的車主,腦海裡都會有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車的續航能更遠一些。這樣說吧,我的車續航500公里,買的時候覺得夠用了,開起來後時常發現不夠用,希望它能續航600公里。同樣,買了續航600公里的人,也會希望自己的車能開得更遠。
純電車帶來的續航焦慮有兩方面原因是:一是電池衰減,二是車主不敢將電耗光,得留著部分的電能去尋找充電樁。
夏天開空調、冬天開暖氣、冬天寒冷的氣溫、跑高速等都會影響純電動車的續航。油車開高速更省油,電車跑高速更費電。一輛續航500公里的純電車,在北方零下10度的溫度下跑高速,大約能跑250公里左右,續航打折了一半。
另外,每個人對電量的焦慮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看到車裡剩下20%的電時,還比較淡定。有的車主看到還有50%的電就開始慌了,和玩手機一樣,不同的人對電量的焦慮是不一樣的。
玩手機還能隨身帶個充電寶,純電車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充電寶這種東西,因為成本造價太高。
純電動車比油車更容易讓人產生暈車現象
油車的加速比較線性,車輛是緩慢加速的,加速的頻率也比較慢。電動車的電控系統和油車的變速箱不一樣,電動車的輸出特點很快就能達到最大扭矩,猛烈的加速容易讓人不適應,容易產生暈車現象。
除了加速快之外,電動車比油車多了一個能量回收系統,剎車也比油車更快。由於電動車有著比油車更快的加速和剎車效能,頻繁的類似闖動、頓挫般的加速與剎車交替,讓乘客出現不舒服的暈車感覺。
經常打車坐網約車的人就深有體會,坐COROLLA、Sylphy這類燃油車,會比埃安S、比亞迪秦Pro新能源這類純電車更舒服,更加不容易暈車。
網約車也分三六九等,基本上收費更高,更舒適的專車都是燃油車,或者混合動力車型。價格便宜一點的,一般是入門級純電車,原因是舒適性比較差。
花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比電車配置更高油車
一輛15萬的純電車,花在電池、電機、電控上的成本就得五六萬元左右,佔了售價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同樣是15萬的油車,花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上的成本造價一般只需要三四萬元。
也就說,同樣是15萬的車,如果所有的配置一樣的話,純電車的造車成本會比油車高兩三萬以上。因為造車成本高了,車子要麼減配,要麼就起提高售價出售。
例如,現在10來萬的燃油車,一般能用到後多連桿獨立懸掛了,而很多純電車還是用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掛,在看不見的地方,做了一些減配處理來控制成本。
車主對純電車的安全性、保值率、電池更換服務方面的觀望或擔憂,也是目前純電車難以取代油車的地方
無論油車或純電動車都會產生自燃現象,準確點來說,油車發生自燃的機率比純電車更高,但是關注度卻沒有純電動車高。
油車發生自燃一般是由電路老化、改裝線路引起,只不過油車的自燃會伴隨明顯的冒煙現象,從冒煙到起火也有一個過程。一般駕乘人員在發覺異常後,還有時間反應和自救。
純電動車的自燃一般是由高溫或者電池受到撞擊發生壓縮變形而引起,速度比較快,可能會在瞬間發生爆燃現象,車裡的人往往來不及做出反應。
另外,雖然純電車的保值有一定的提升,但是除了比亞迪漢、小鵬P7這類價位約20萬左右的熱門,其他的純電車基本上保值還是比較低。
還有,純電動車的電池成本太高,一輛車裡面最貴的部件就是電池了。一旦出現需要自費更換電池的時候,是車主難以承受或者不願意承受的局面。
寫在最後
不要因為油價一時上升,就認為油車沒有未來了。我們不能只看到一些人因為油價高,選擇放棄了油車,改為開純電車。
也得看到一些人開了純電車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後悔了,又重新來回油車。無論是把油車換成電車,或者把電車換成油車的人都是存在的。
只能從現階段的情況大致判斷將來開純電車或其他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很可能出現新能源車和油車各佔半壁江山,齊驅並進的局面。
油車沒有未來?我認為現在下這個結論是為時過早的。你喜歡新能源車就選新能源車,不喜歡也不要說油車沒有未來。
-
4 # 覺主老刀
純燃油車的壽命,不會超過3年!這裡說的壽命不是車本身的壽命,而是這項技術的壽命。三年以後,不會再有新的純燃油乘用車上市。除了一些有收藏價值的小眾車型,或者是原來暢銷車型的更新換代,至少主流家用價位區間,已經沒有燃油車的生存空間了。這個判斷是我去年下的,算下來,也就2年半,我們立帖為證:2025年,新上市的車型中,可能還會有HEV混動,可能會有增程式,但家用車領域,不會再有新的燃油車型。
一、真的這麼快?
比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還要快。在2020年11月,國家下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設定目標是在202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20%左右。說一下新能源車滲透率這個概念,簡單理解就是新能源車銷售佔比。這個月,一共賣了100萬輛汽車其中20萬輛是新能源汽車,那麼新能源車滲透率就是20%。
當時,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是多少呢?2020年是5.8%(年滲透率),5年的時間提高到20%,好像目標定的很合理吧?結果出乎意料,2021年就提升到了14.8%。2021年12月,就已經超過了2025年的目標,達到了22.6%。今年1—5月,達到了23.6%,而且是在大量新能源車未交付的情況。如果所有車輛訂單都能夠交付的話,這個數字可能會超過40%。
新能源車滲透率40%,意味著燃油車的市場萎縮到了原來的60%,而且這個趨勢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快。我們以為燃油車被淘汰,可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國家的扶植,需要政策的干預,需要環保政策的強制要求。而實際上,這一天來得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市場就會做出選擇。
在5年前,也就是2017年之前,那時候插電式混動,就只有比亞迪的唐和秦,後來出了榮威RX5。而現在呢?路虎保時捷,賓士寶馬奧迪,哪個正經造車的車企,旗下沒有插電式混動車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加上零跑、哪吒,每月也都在萬輛的水平,都搶佔著燃油車的份額,傳統車企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純電品牌,純電車型。廣汽埃安,吉利幾何,奇瑞新能源,長城尤拉,長安的深藍,還有和華為、小米,百度,不管是否親自下場造車,都在以各種方式參與……
這說明什麼?趨勢,風口!
二、技術層面的原因:
燃油車有多落後,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燃油車的動力核心是發動機,燒油成本高,不環保自不必多說,它的震動、噪音是天然的。其實不光是三缸機抖,是發動機,活塞上下運動,油氣混合物在氣缸內爆燃,抖動和噪音都是無法避免的,只能靠後天的NVH工程加以抑制,平衡。而電機,做功的時候幾乎沒有振動,噪音也只有輕微的電流聲。在靜音、高階感方面,都有著天然優勢。
另外,發動機的低扭不足,轉數區間窄,且高效率的轉數區間更窄,導致無法單獨驅動車輛。必須要用變速箱來改變齒比,用較窄的轉數區間來匹配大幅度變化的車速。難以做到平順,也難以兼顧不同車速下的燃油經濟性。變速箱其實相當於發動機的拐,用來彌補發動機的短板。而電機起步大扭矩,無需變速箱就可以驅動車輛,而且響應迅速,沒有平順性問題。不僅僅使用成本低,而且在大多數時候都能有非常高的能量轉化效率。發動機目前最高熱效率只有43%左右,而且難以保持,而電機的效率能高達97%。
由此而引發的其他問題,也拉大了兩者的差距。發動機加變速箱,佔用了大量車內空間,而電機更加小巧,佈局更加靈活,結果就是同樣級別大小的車型,電車有更大的車內空間,更長的軸距。比如說海豚,一款小型車,軸距做到了2700mm,甚至比一些B級車還要高。甚至還有一些純電平臺的車型還提供了前備箱。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拉大,比如說比亞迪的iTAC的扭矩轉移技術,dTCS技術,都是利用電機的高響應速度來實現的四驅防滑功能,這都是燃油車拍馬難及的。電車起步就有燃油車的豪華車的水平,在動力、平順、靜音、智慧等方面有天然優勢,而且這種優勢已經到了透過其他手段也難以追上的程度。
當然,電車也有短板,就是補能不夠方便的問題,俗稱續航焦慮。實際上燃油車也有續航焦慮,只是因為遍地的加油站彌補了。而電車這方面的短板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案,目前比較靠譜的是解決方案有三種,分別是快充、換電和混動。
快充,目前已經能做到充電15分鐘,續航增加300公里。也就是說你只要按照交規的要求,開400公里,休息不低於20分鐘,而且在休息的時候充上電,那就沒有續航問題了。而且,現在快充技術還沒走到盡頭,隨著技術升級,充電樁的普及,前景會越來越好。
換電方案更加適合一些特種車輛,比如說出租車、公交車等等,比較依賴基礎設施建設。不過勝在補能速度快,可以媲美加油的速度。不過換電是不可能作為一種補能方式去取代燃油車的,它只能應用於特種車輛,或者作為品牌的增值服務。
混動,包括增程式,則可以完全取代現有燃油車了,在有家用充電樁的前提下,市區用電,長途用油,可享受純電車的用車成本,而且沒有純電的里程焦慮問題。即便沒有家用樁,同價位的插電式混動和增程式,無論從動力,還是從用車成本,駕乘體驗,也要遠超燃油車。
三、宏觀角度:
1、環保:
環保會促進新能源車的發展,加速燃油車的淘汰,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什麼火力發電環保是偽命題,燒煤比燒油環保更是笑話。這很顯然是燃油車企的話術,火力發電在中國大概佔了7成左右,之所以佔比這麼高,是因為電這東西無法儲存(別抬槓),發多少就得用多少,反之,用多少必須發多少。水電、風電清潔,可是無法調節,就只有火電,可以靈活調節。用電高峰時,機組全開,夜間低谷時,則關閉幾個機組。這也是為什麼波谷電價便宜,波峰電價貴。
而電動車充電,完全可以利用波谷電,可以起到很好的削峰填谷作用。而且,電車越多,峰谷差值越小,對火電的調節作用依賴越少。實際上,風力、太陽能發出的電力,在很多地方都是過剩的。電車充電,其實用的並非是火電,更多是波谷電,是相對清潔的能源。您家裡開的空調,做飯時用的電器,因為集中在用電高峰時,那才是火電。
即便按照這些人所說,都是火力發電,集中治理也要比每輛車分散排放容易得多。
不管怎樣,環保政策會越來越嚴格,現在的雙積分政策,也會促進車企轉型。生產燃油車,意味著負積分,如果沒有足夠的新能源車抵消,就要付出額外成本。也就是說,未來生產銷售燃油車的利潤會越來越小,從這個角度來說,燃油車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2、國家戰略:
石油是國家的戰略資源,而中國,雖然也產油,但是依然要依賴進口。中國目前石油戰略儲備,只夠消耗18天。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戰亂、天災,石油運輸線路被切斷,一週的時間,所有燃油車全部趴窩!
另外,美元過去和黃金掛鉤,現在和石油掛鉤。石油交易全都是用美元結算的,所以各國依賴石油貿易,必須儲備美元。就只有近幾年,我們擁有了話語權,才有少數國家支援人民幣交易。
簡而言之,石油依賴,其實是綁在我們身上的一道枷鎖。在石油貿易中,我們要經歷石油輸出國的一道盤剝,還要被美元再盤剝一次。所以,油用的越少,意味著被盤剝的越少。
哪怕從我們自身角度,想必大家也有感觸了。俄烏戰爭,稍微一動盪,油價就九塊了,你的燃油車開不開?一個月一兩千塊錢的油錢疼不疼?
3、彎道超車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等我們開始造車,尤其是造乘用車時,已經被髮達國家遠遠甩在了後面。一道道專利壁壘,杜絕了我們趕超的可能性。就只是近幾年,大部分核心專利到期,這才讓我們在燃油車領域也追上了世界的腳步,要談技術上的趕超,至少在這個賽道內,還是困難重重。(燃油車技術上,尤其是變速箱技術,我們依舊難以突破專利壁壘,不過從產品角度,我們的產品是已經趕超了同價位的合資燃油車了,這一點不要混淆)
而在新能源領域,我們有以比亞迪、寧德時代為首的龍頭,也有一大批造車新勢力。像是吉利、奇瑞、長安等中中國產車企,因為我們後發優勢,也都更快的完成了轉型。在新能源領域,中中國產是世界NO.1,這是拜登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這就是彎道超車。
汽車的電力化,是汽車工業的一次里程碑的革命,百年來前所未遇!也是我們趕超歐美的絕佳機會!
要知道,家庭消費大件,第一是房產,第二就是汽車!房產領域不能再漲了,這已經達成了共識,誰是第二個增長點?就是汽車!從汽車股近幾個月的走勢,和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也看得出來,國家在扶植汽車行業。
總結:
從國家戰略層面,從環保角度,從市場角度,包括技術層面,燃油車被淘汰都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2年半左右,可以見分曉!因為一款車從立項到研發,至少也要2-3年的時間,去年比亞迪DM-i的風靡,必然會讓業內意識到這一點,從那個時間節點開始,不會再有車企再去研發新款的燃油車了。
燃油車唯一留下的生存縫隙就是十萬以下的價格區間,插電式混動和增程式都有動力電池,會佔不小的成本,所以價格上,還難以做到十萬元以下。不過這個縫隙的利潤並不足以讓燃油車繼續生存下去。因為它還要面臨著二手市場的競爭。沒錯,2年後,二手燃油車會大幅度貶值,不管是中中國產還是合資。這是第二個flag,我們拭目以待,歡迎到時候挖墳。
-
5 # 機智的葡萄fk
有沒有未來我不知道,但是我現在的油車一箱油加滿跑高速定速巡航120,空調24度,13喇叭哈曼卡頓音響不間斷的放著音樂,600公里內我沒有找加油站的焦慮,試問一下哪臺電車敢?
-
6 # 希沐8158
其實有個事情我一直覺得很扯,但是又不確定。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在20歲連女朋友都沒有的時候,為了自己未來的重孫子生活的更好而去做一些不利於自己事情嗎(或者說多花一些錢)?就和環保一樣,真的是為了讓未來人類生活的好犧牲自己現在的生活品質?而不是為了利益?
我一直認為,環保這事情就是個大旗,扯過來用一下就行,如果真的當真,那就……,比如德國,2035年碳中和目標,說推遲就推遲;環保少女,不想用的時候就說通俄;說新能源車環保而大力推廣的,感覺就扯的要死,無非就是為了打破燃油車的技術封鎖所以才想用新能源車彎道超車,和環保有啥關係?電畢竟也不是憑空而來的。
第二點:比如百度地圖等的興起,伴隨著4G網路的興起,沒有網路的更新換代,這種基於流量的車用及時地圖,就沒屁用一樣,你不能指望著用2G網路去指導開車,從廣州去深圳,可能已經下了前海收費站,導航還提示你在東莞高速怎麼走。。
新能源汽車也一樣,我覺得也需要一次技術的重大革新,比如電池的容量,或者說充電速度等,僅靠現在的情況,很難發展的完全取代燃油車。
現在的新能源車的充電效率,如果家用,需要有固定的充電樁,也就是固定的車位,也就是固定的房子,而且得在工作的城市有固定的房子,對於大城市很多人來說,其實還是有難度的,不能每次充電都去商場吃飯或者說是在路邊站著玩手機吧,廣州花都等一些地方的城中村(握手樓那種),別說充電,車都沒地方停,我每次停好車回出租屋,都得五六分鐘。
當然,新能源車的開車體驗還是很不錯的,我所顧慮的也就是充電效率和方便性這兩點,其他的覺得都還挺好。
-
7 # 樂意李LIPH
如果沒有政策的加持,如果沒有人為的推高油價,電車和油車是沒法比的,扶持政策一過,養路費,購置稅,燃油(電)附加費,城市建設附加費,教育附加費,都會一個不少的得和油車一樣交,還有隻要油價回到6元,到那時候電車的銷量可能不及燃油車零頭,有人會說電車環保所以好賣,但你有沒有想過電是怎麼形成的,電瓶報廢后怎麼辦?還有都買了電車,充著五六毛錢的電,那道路維修改造建設的錢哪裡來。
回覆列表
燃油車至少可以開到2038年,20年以後逐步淘汰是必然,但肯定不是純電動汽車的市場,新能源車之所以“新”,是因為它環保!雖然他們的優勢明顯,但兩大痛點才是硬傷,個個戳心。
NO.1 從環保層面來看
目前量產的車型中,氫燃料汽車或許能做到,但其成本較高,目前還未有突破性技術,還有待時間和市場來驗證,但從純電動汽車發展的時間來看,氫燃料技術或者其他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會超過10年,從成熟到接受市場驗證至少還需20年。
NO.2 從全球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來看
絕大部分車企都在2030-2040年之間,雖然國內一些車企已經宣佈停售或停產燃油車,但絕大部分車企停售燃油車的最早時間為2030年,這就意味著,接下來8年以內,燃油車都還會陸續在銷售。
一般家用車的生命週期平均在8年左右,假如最後一臺車是2030年售出,意味著至少會開到2038年,在這段時間內,燃油車依然是主要交通工具。
NO.3 從華人消費、觀念層面來看
車不僅僅只是一個代步工具,絕大部分家庭有能力一定會買更貴、更可靠的車型,實用還要有“面子”,一旦買了又不會輕易去換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路面上還有15年以前的車型。
更貴的車,現在新能源汽車完全能做到,但“更可靠”,也就是安全、經久耐用、質量穩定的車,肯定不會選新能源汽車,畢竟短短几年,不僅技術更新換代快,也沒經受市場檢驗。從這個角度來說,至少5年以內,絕大部分人買車依然會選擇燃油車。
換句話來說,即便想買新能源汽車,但很多車型由於各種原因,產能不足,全部實行預定,有的車型訂單都排到了七八個月之後。
NO.4 從新能源汽車本身來看
痛點一、“省油是真,省錢是假”
以純電動汽車為例,平均一公里電費低至1毛錢,省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詳細算一筆經濟賬,會發現它的綜合用車成本遠高於同級燃油車。
費用1、油費與電費
同樣行駛10萬公里,對比燃油車與純電動汽車的用車費用之後二者差距一目瞭然。純電動汽車百公里耗電大概在14-20度電左右,以我個人車輛為例,百公里耗電約17度,日常以家用充電樁為主,少部分使用外面公用充電樁,平均一度電約8毛左右。
這樣算下來,10萬公里電費為1.36萬,再來算一下燃油車的費用,以92號汽油為例,百公里油耗算8L,現在油價算9.2元/L,10萬公里總油費為7.36萬,也就是說純電動汽車比燃油車省了6萬。
費 用2、養車費用
很多人都說純電動汽車保養費用很便宜,10000-20000公里保養一次,除了機油、機濾、燃油濾芯、火花塞等零部件外,其他保養專案和燃油車大同小異,單次只需工時費,一般都在200以內,其實不然。
純電動汽車的維修成本幾乎是燃油車的1.6-2.3倍,這是海外專業資料公司 We Predict歷時5年對其進行了探究得出的結論,公信度很高,為什麼維修成本會那麼高?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其一,目前市面保有量較少,新能源汽車畢竟是最近幾年的車型,保有量少,很多零部件市面都沒有生產,維修案例較少,技術難度大,即便有其費用也很高。另外很多車企都要求保養維修需要到指定4S店,否則就可能無法享受“三電質保”,到4S店維修,費用自然無需多說。
其二、全車佈局雷達、感測器等技術,感測器普遍都在車身表面,有時候很小的磕磕碰碰都可能損壞感測器,只換不修,動輒就是上萬。
其三、車身結構設計、用料不一樣,比如像特斯拉車身採用一體式壓鑄成型,採用全鋁車身,有Model Y車主倒車時撞到了後牆,4S店維修報價高達20萬,要知道新車也只需28萬左右,當然這是一個特例,可能對電池、各類高階元器件造成損害較大。
相對而言,雖然燃油車保養專案略多,但整體保養、維修費用並不算高。
費用3、保險費用
新能源汽車保險普遍比燃油車略貴,很多車型每年保費至少比燃油車貴2000+,其原因就像上面所說,維修成本較高,保險公司自然上調保費,甚至很多車型出過險,第二年多家保險公司都不承保。
費用4、新車溢價
新能源汽車受到“缺芯”、產能不足等因素影響,有的熱門車型不僅一車難求還不斷漲價,同級別同款車型,純電動汽車至少比燃油車貴4萬以上。
其他費用:二手車保值率偏低
純電動汽車前3年保值率還不錯,但5年後,其保值率直線下降,很多車型打4折都沒人願意接手,市面保有量較少,二手車評估標準不全,續航焦慮、電池安全、電池壽命、技術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整體二手車的保值率都很低。
同樣是15萬的兩款車型,5年後燃油二手車可能賣八九萬,而純電動汽車估計5萬都沒人願意收,至少虧了四五萬。
前面我們算過,10萬公里純電動汽車省了6萬,但是綜合算算新車溢價(4萬),二手車虧4萬+,保險每年多2000+,這還不算維修、可能需要更換電池、電費漲價等費用。
總之,如果只算經濟賬,純電動汽車用車成本高於燃油車,同樣,插電混動、油電混動、增程式也是類似的道理。
痛點二、充電難、充電慢,充電太心酸
首先,動力電池續航里程“虛標”嚴重,比如官方續航580千米,正常駕駛情況下,實際續航至少打6-8折,尤其像“冬季低溫+快車速+暖氣空調”,這幾乎是純電動汽車的“剋星”,續航打5折都正常。
其次,安裝充電樁條件多,小區物業普遍要求必須是產權車位,同時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安裝,沒買房子、沒買車位的車主想要用家用充電樁確實不易,自然充電費用就高。
每逢節假日,服務區排隊等待充電的畫面不忍直視,高速路上原地待命的拖車都多了起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充電樁較少,充電時間太慢,雖然很多車型30%-80%的電量只需半小時左右,但如果車多,等待時間就很長,有的人可能需要充一個多小時,但普遍不會低於半小時,假如有5人等待,至少需要排隊等待三四個小時,時間成本太高。
純電動汽車之所以在當前階段很“火”,也是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其自身優勢很明顯,比如動力效能遠超同級燃油車,20萬的純電動汽車,但看動力效能,幾乎可以媲美四五十萬的燃油車,甚至享受百萬超跑的零百加速。
同樣,它的“綠牌”優勢,舒適性,智慧輔助駕駛,科技感、智慧化、炫酷的外觀等等優勢,再加上政策導向,都是它發展迅速的原因。但問題在於,它依靠電力,而國內目前7成左右還是依靠火力發電,加上電池本身的環保屬性,從根本上來說,它並不是絕對環保,只能說是當前階段,燃油車向真正新能源汽車的過渡產品,這也包括插電混動車型。
NO.4 從社會層面來看
據2021年末的資料,僅僅中石油、中石化兩家企業的職工數量就高達180萬,共納稅超5500億,再算算燃油車整條生物鏈的工人,這是很龐大的體系,關乎太多問題,並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
NO.5 從能源層面來看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從國內環境來看,超70%的石油都依賴進口,石油進口一旦“出現問題”,所帶來的損失將不可估量。因此擺脫能源依賴,新能源汽車也是勢在必行。
NO.6 從油價層面來看
現在95號汽油已經邁入“10元時代”,要知道4年前,油價還是“6元時代”,油價上漲,增加了出行成本,加之現在交通工具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利,很多人選擇公共交通,用車頻率明顯減少。
但是,油價上漲絕對不是燃油車加速淘汰的“導火索”,要開車的人,油價再高,也會去加油,不開燃油車的人,哪怕充電再便宜,也會因為某個充電樁便宜幾毛而排隊等待充電。
總之,燃油車肯定會被淘汰,但至少也是20年以後的事,而插電混動、純電動、氫能源等車型會在接下來的15年內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