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點亮心靈2
-
2 # 老貓身敏
這個新詞彙就是失業人員的新稱呼,前段時間描述是靈活就業,不走西人的道路,所以我們要創造新的詞彙。省得刺激人。
-
3 # 純鈞RHGL
《三國演義》有一章,《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對某些人的描述非常深刻。
什麼“摩擦性”?不就是待業嗎?
找不著工作是待業,找不著合適的工作,不想把自己廉價出售,這不也是待業?
諸葛亮未出山前躬耕於南陽,閒居在隆中草廬,你說諸葛亮當時算不算是在待業?
其實就算是。
雖然諸葛亮有所營生,但那並不是他該做的事。不能說諸葛亮在臥龍崗躬耕就算是有職業,諸葛亮的職業什麼時候被定性為農戶了?
摩擦?摩擦生熱?這倒確實。假如諸葛亮遇到這種情況,讓他滿身本事,畢業後卻不得不盤算著要不要去電子廠流水線、當保安、端盤子,諸葛亮也火大。
所以說,鑽木取火是有科學道理的。越摩擦,火越大。
可是呢,創造出再多的形容詞,對於解決問題有幫助嗎?
有所懷疑,某新名詞的出現是不是就為了故意噁心人?
什麼實際問題都解決不了,所做的只是一遍又一遍往別人傷口上撒鹽,就連那個最好騙的、在群英會上盜書的蔣幹都做不出這種事來吧?
《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說:
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古來哪位名相能吏是靠創造新名詞留名千古的?有在那摳字眼的時間,去想想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不好嗎?
-
4 # 瘋狂鏟史官
一幫學者們脫離現實,故弄玄虛,生編硬造一些讓老百姓雲裡霧裡的詞彙,顯示自己的學問!!!
什麼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靈活性就業,說句人話吧!!!
-
5 # 金棠文化
摩擦性失業,可以有幾種解釋:
第一種是與老闆就薪酬和工作條件等問題摩擦不斷,被辭失業。
第二種是與上司摩擦不斷,被上司算計被辭失業。
第三種是與同事摩擦不斷,被同事算計被辭失業。
第四種是與客戶鬧摩擦,被客戶投訴,被辭失業。
-
6 # 澤北王二
“摩擦性失業”是一個早就存在的經濟學概念,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週期性失業是成熟市場經濟就業壓力的三種類型。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工作中轉換、等待轉業而產生失業現象。
-
7 # 潮來燈火
查了一下,“摩擦性失業”的確是經濟學專用名詞,並非新詞,只不過比較生僻。至於推出這個概念的用意那是另外一回事。
總覺得當前的失業潮似乎不完全符合“摩擦性失業”,而是更吻合順便查到的另一個名詞“結構性失業”。
其實根本原因很好理解,那就是畢業生數量遠大於市場需求,就業需求和用人需求不匹配導致失業率上升。然而,這個原因正是“結構性失業”。
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喜是憂無需多說,天因還是人因大家心理也都明白。但是把失業原因歸於前者,那就有點說不通了。因為這個生僻詞畢竟還是有定義,能理解的。希望不是刻意用這個詞的,而是有相應的、真實的統計資料支援。
當然,只是希望。
-
8 # 狀元峰上望永安
失業了叫待業,現在又有相關部門的領導創造性的將失業稱之為“摩擦性失業”失業,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領導創造出新的“臨時性失業”、“熔斷性失業”等等……。為這些名詞創造者點個“贊”。
-
9 # 露西他爹
摩擦性失業
就是說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許多人挑肥揀瘦,不肯去上班,這樣的失業就是摩擦性失業,因為這些人跟政府提供的工作不能融合,老是在家裡等待還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工作
-
10 # 解壓神菌
首先,要糾正一點,這不是一個新名詞,這是一個經濟學上術語,英文是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用學術的話語來解釋, 因工人尋找最適合自己愛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而引起的失業。
用白話文來解釋,求職者想找一份收入又高,又輕鬆,自己又喜歡的工作,但是還沒找到。
解釋就這麼簡單。或許看到這條回答的人會覺得這是對這部分求職者略帶嘲諷的回答。但仔細一想,自己剛畢業的時候不也是有這種眼高手低的傾向嗎?沒好好掙過錢,就不知道掙錢的辛苦。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段時候後,就會知道“錢難掙,難吃”。尤其在當前經濟下行週期下,好崗位愈加匱乏,打工人們都在存量裡拼死拼活了,這能不“摩擦性失業”嗎?
-
11 # 歲月文明
摩擦性失業是最近統計局提到的一個新名詞。要想清楚理解這個名詞的含義,必須要理解失業到底有哪些型別,以及目前我們國家在就業領域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學領域,研究人員將失業分為三個型別:總量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總量失業是由於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而引起的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於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佈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摩擦性失業,是由於人們在不同地區、職業或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變動職業而引起的失業,簡單說,摩擦性失業是因為勞動力市場和勞動者之間資訊不對稱而造成的。從嚴重性來說,前兩種失業體現了經濟遇到困難,導致就業崗位不足,解決困難較大。而摩擦性失業通常是暫時的,對勞動力市場和整體就業形勢的影響相對較小,也比較容易解決。
最新統計局在釋出的資料中,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9.3%,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資料,遠遠超過國際社會的平均水平。所以,必須瞭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崗位不足,那麼就是總量性失業,非常難以解決。所以,統計局進一步分析,發現大部分是高校畢業生摩擦性失業。中國目前有1000萬大學畢業生,雖然有就業意願,由於勞動力市場資訊不對稱或不充分,不能獲得個人滿意的崗位,處於繼續搜尋或者等待觀望狀態。其實,社會上還是有大量的工作崗位,只要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調整就業預期,還是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就業,降低失業率指標。
-
12 # 使用者塔里木河
百度上釋義:它是經濟統計學上的名詞,主要指僱員與僱主相互造擇過程中的僱員短暫失業現象。比如,一個員工不滿現有公司老闆給的薪水,辭職後另找工作,在他求職過程中無工作無工資,他的這個求職過程就叫“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的主動方多為僱員,而且一般都是短時間的,它反映的是市場經濟靈活性和經濟發展的活躍程度,並非完全的壞事,因此不必為摩擦性失業率的高低大驚小怪。
回覆列表
專家新名詞,應該是想說明: 時下的社會現象。找工作的覺得付出多得不到相應的報酬,老闆卻認為當下大環境不好,有給你工作機會付工資就不錯了,你不幹有大把人乾的優越感。……這詞想說明時下不是沒工作崗位,而是雙選時產生所謂的“摩擦”造成的“失業”……不知理解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