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海外購買大量土地,總面積已超過自己的國土”?
一提到日本,大家就聯想到四面環海、島國。沒錯,日本是島嶼組成的國家,除了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大島嶼之外,還擁有6800多個小島,總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
雖然日本領土面積並不算小,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62位,也算是中上游。
但3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比日本1.25億人口總量來說,其實領土算不上“富餘”,畢竟日本的人口總量在亞洲排第6、在全球排第11位,正兒八經的人口大國。
正因如此,日本331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在全球也“排得上號”,是華人口密度的2.5倍、是加拿大人口密度的近百倍,在全球各華人口密度排名中,一度擠進過前10名。
除此之外,日本的東京和大阪兩座城市,也是出了名的“人擠人”,這兩座城市的人口總量都在1000萬以上。
綜上來說,相較於日本排名第62位的領土面積,其過億的人口和超密集的人口密度,更具特色。
更重要的是,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的平均海拔只有400多米,這還是把山地都算上得出來的平均數。事實上,一些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多以平原為主,海拔就更低了,東京海拔只有37米、川崎15米、京都70米……
大家都知道,最近一些年來,隨著溫室效應,海平面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約3.1毫米。倘若如此發展下去,估計科幻小說《日本沉沒》要在現實中真實上演了。
海平面上升還是一方面,日本同時還處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每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有1000餘次,3級以上的地震,每天要發生4次。記憶中,1995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發生的日本東北大地震,震級都在7級以上,甚至達到了9級,破壞力之大自然無需贅述。
日本是一個飽受地震的國家,同時也是自然災害多發的一個國家,比如本土有100多座活火山,時不時地就要噴發一下;再比如,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導致日本本土颱風多發,且較大級別的地震往往還能引發“海嘯”帶來的二次傷害。
由此可見,一是鑑於較大的人口密度,二是鑑於海平面上升、地震多發、自然災害頻發等多重因素,日本不得不考慮一下未來的“生存”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就別替日本操心了,人家是有憂患意識的,他們早就在巴西、智利等南美國家置下了土地,未來是要搬到那裡去的。
確實,說這種話的不止一個,煞有介事地說日本在海外購買了大量的土地,總面積達上百萬平方公里,比日本本土的面積還要大,舉的例子就是巴西。
沒錯,在巴西,確實生活著200萬日裔巴西人或日本人,其中不少已經加入了巴西籍,還有一些人保留著日本國籍。根據日本外務省的資料,巴西確實是除了日本之外,日本人口最多的海外國家,而且在巴西有他們獨有的“聚居地”。
那麼僅憑這些訊息或資料,就能得出“日本在海外大量購買土地”這一結論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已經嚴重歪曲了事實。
別的咱先不提,你拿日本地圖來看看,日本在巴西有“飛地”嗎?或者說巴西在地圖上顯示有“國中國”嗎?沒有吧。既然沒有,何來“買地”一說?
事實上有些人是誤解或以訛傳訛了,巴西生活著日本人或日裔不錯,但這事兒說起來還真不是為了移民或者出於“憂患意識”,事實上日本向巴西移民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那個時候日本國內推出了《徵兵法》,全民徵兵開始,達到一定年齡,都要服兵役。但是一些富裕家庭卻可以用“替代費”來免除兵役,這遭到了基層日本百姓的不滿。
為了表達不滿,加上當時廣袤的巴西正缺勞動力,於是一拍即合,移民計劃就開始了。首批移民781人,多數來自於沖繩,從神戶港啟航,跨越大洋來到巴西。
到了20世紀初期,日本剛剛輸了日俄戰爭,國內經濟形勢萎靡,過剩的勞動力引發了不少的社會問題,不像是現在的日本,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急缺。日本當時極力想一種辦法能把剩餘勞動力“送出去”,於是先前移民目的地巴西就成為首選。
為了激勵日本人移民去巴西,當時的內務省不惜撥款,為在巴西聚居的日本人修建基礎設施、開立日本學校,反正目的只有一條:快去巴西!
從那時開始,日本移民巴西的熱情愈發高漲了起來,到二戰前,生活在巴西的日本人已經有20萬左右。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在巴西的日本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都是初代移民的後裔,不少已經加入了巴西籍。
由此可見,所謂日本在海外大量購買土地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即便買了土地,也不屬於日本的領土範疇,實際上是屬於個人的罷了。
另外,在巴西的日裔如此之多,其實也不是出於“憂患意識”,最初僅僅是日本基層民眾對“服兵役”不滿,後期則逐漸成為日本特殊時代背景下,一種解決勞動力過剩問題的途徑。
實際上,現在任何一個國家,基本上都不會出售自己的領土給他國;即便是“賣”,也是以租賃的形式,到期後還是要收回來的。這可不是1867年,那個美國從沙俄手中作價720萬美元買來170萬平方公里阿拉斯加的年代了。
日本在面臨海平面上升等諸多問題時,確實有憂患意識,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但相比於杜撰出來的“在海外買土地”,實際上更切實際的做法是“填海造陸”,比如30年時間裡,日本填海造陸的面積約是11.8億平方米。
實際上按照日本1.25億的人口總量來說,其透過購買土地的方式來實現“移民”,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允許他們這麼做,畢竟絕大多數國家的總人口都沒有日本多,一旦蜂擁來1億多日本人,試想一下對本國的文化、風俗是多麼大的衝擊,必然會製造出更多的社會矛盾。
事實上日本可不同於其他的人口小國,諸如同時島國的吐瓦魯、吉里巴斯、諾魯等小國,如此人口基數小的國家尚且能靠在他國買棟大樓的方式來“安置”國民,日本是萬萬不能靠此種方式實現的。
“諾魯大廈”
綜上,所謂日本透過在海外購買土地的方式來實現“移民”,對抗海平面上升等未來風險,實際上是不客觀的,移民確實存在過、購買土地也確實存在過,但這都是一百年前的事兒了,如今根本就不存在、不現實。況且當初所謂的“移民”僅僅是基層民眾出於對兵役制度的不滿。
事實上,透過查詢大家會發現,日本在“海外”有“飛地”,但在巴西、智利根本就沒有飛地,只有在距離東京都以南1000餘公里的海面上,介於太平洋和菲律賓海之間的小笠原群島這一塊“飛地”,僅此而已。
小笠原群島
“日本在海外購買大量土地,總面積已超過自己的國土”?
一提到日本,大家就聯想到四面環海、島國。沒錯,日本是島嶼組成的國家,除了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大島嶼之外,還擁有6800多個小島,總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
雖然日本領土面積並不算小,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62位,也算是中上游。
但3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比日本1.25億人口總量來說,其實領土算不上“富餘”,畢竟日本的人口總量在亞洲排第6、在全球排第11位,正兒八經的人口大國。
正因如此,日本331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在全球也“排得上號”,是華人口密度的2.5倍、是加拿大人口密度的近百倍,在全球各華人口密度排名中,一度擠進過前10名。
除此之外,日本的東京和大阪兩座城市,也是出了名的“人擠人”,這兩座城市的人口總量都在1000萬以上。
綜上來說,相較於日本排名第62位的領土面積,其過億的人口和超密集的人口密度,更具特色。
更重要的是,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的平均海拔只有400多米,這還是把山地都算上得出來的平均數。事實上,一些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多以平原為主,海拔就更低了,東京海拔只有37米、川崎15米、京都70米……
大家都知道,最近一些年來,隨著溫室效應,海平面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約3.1毫米。倘若如此發展下去,估計科幻小說《日本沉沒》要在現實中真實上演了。
海平面上升還是一方面,日本同時還處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每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有1000餘次,3級以上的地震,每天要發生4次。記憶中,1995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發生的日本東北大地震,震級都在7級以上,甚至達到了9級,破壞力之大自然無需贅述。
日本是一個飽受地震的國家,同時也是自然災害多發的一個國家,比如本土有100多座活火山,時不時地就要噴發一下;再比如,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導致日本本土颱風多發,且較大級別的地震往往還能引發“海嘯”帶來的二次傷害。
由此可見,一是鑑於較大的人口密度,二是鑑於海平面上升、地震多發、自然災害頻發等多重因素,日本不得不考慮一下未來的“生存”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就別替日本操心了,人家是有憂患意識的,他們早就在巴西、智利等南美國家置下了土地,未來是要搬到那裡去的。
確實,說這種話的不止一個,煞有介事地說日本在海外購買了大量的土地,總面積達上百萬平方公里,比日本本土的面積還要大,舉的例子就是巴西。
沒錯,在巴西,確實生活著200萬日裔巴西人或日本人,其中不少已經加入了巴西籍,還有一些人保留著日本國籍。根據日本外務省的資料,巴西確實是除了日本之外,日本人口最多的海外國家,而且在巴西有他們獨有的“聚居地”。
那麼僅憑這些訊息或資料,就能得出“日本在海外大量購買土地”這一結論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已經嚴重歪曲了事實。
別的咱先不提,你拿日本地圖來看看,日本在巴西有“飛地”嗎?或者說巴西在地圖上顯示有“國中國”嗎?沒有吧。既然沒有,何來“買地”一說?
事實上有些人是誤解或以訛傳訛了,巴西生活著日本人或日裔不錯,但這事兒說起來還真不是為了移民或者出於“憂患意識”,事實上日本向巴西移民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那個時候日本國內推出了《徵兵法》,全民徵兵開始,達到一定年齡,都要服兵役。但是一些富裕家庭卻可以用“替代費”來免除兵役,這遭到了基層日本百姓的不滿。
為了表達不滿,加上當時廣袤的巴西正缺勞動力,於是一拍即合,移民計劃就開始了。首批移民781人,多數來自於沖繩,從神戶港啟航,跨越大洋來到巴西。
到了20世紀初期,日本剛剛輸了日俄戰爭,國內經濟形勢萎靡,過剩的勞動力引發了不少的社會問題,不像是現在的日本,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急缺。日本當時極力想一種辦法能把剩餘勞動力“送出去”,於是先前移民目的地巴西就成為首選。
為了激勵日本人移民去巴西,當時的內務省不惜撥款,為在巴西聚居的日本人修建基礎設施、開立日本學校,反正目的只有一條:快去巴西!
從那時開始,日本移民巴西的熱情愈發高漲了起來,到二戰前,生活在巴西的日本人已經有20萬左右。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在巴西的日本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都是初代移民的後裔,不少已經加入了巴西籍。
由此可見,所謂日本在海外大量購買土地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即便買了土地,也不屬於日本的領土範疇,實際上是屬於個人的罷了。
另外,在巴西的日裔如此之多,其實也不是出於“憂患意識”,最初僅僅是日本基層民眾對“服兵役”不滿,後期則逐漸成為日本特殊時代背景下,一種解決勞動力過剩問題的途徑。
實際上,現在任何一個國家,基本上都不會出售自己的領土給他國;即便是“賣”,也是以租賃的形式,到期後還是要收回來的。這可不是1867年,那個美國從沙俄手中作價720萬美元買來170萬平方公里阿拉斯加的年代了。
日本在面臨海平面上升等諸多問題時,確實有憂患意識,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但相比於杜撰出來的“在海外買土地”,實際上更切實際的做法是“填海造陸”,比如30年時間裡,日本填海造陸的面積約是11.8億平方米。
實際上按照日本1.25億的人口總量來說,其透過購買土地的方式來實現“移民”,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允許他們這麼做,畢竟絕大多數國家的總人口都沒有日本多,一旦蜂擁來1億多日本人,試想一下對本國的文化、風俗是多麼大的衝擊,必然會製造出更多的社會矛盾。
事實上日本可不同於其他的人口小國,諸如同時島國的吐瓦魯、吉里巴斯、諾魯等小國,如此人口基數小的國家尚且能靠在他國買棟大樓的方式來“安置”國民,日本是萬萬不能靠此種方式實現的。
“諾魯大廈”
綜上,所謂日本透過在海外購買土地的方式來實現“移民”,對抗海平面上升等未來風險,實際上是不客觀的,移民確實存在過、購買土地也確實存在過,但這都是一百年前的事兒了,如今根本就不存在、不現實。況且當初所謂的“移民”僅僅是基層民眾出於對兵役制度的不滿。
事實上,透過查詢大家會發現,日本在“海外”有“飛地”,但在巴西、智利根本就沒有飛地,只有在距離東京都以南1000餘公里的海面上,介於太平洋和菲律賓海之間的小笠原群島這一塊“飛地”,僅此而已。
小笠原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