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青藏高原,在三江源,“黑土灘”是當今草原生態退化的標誌性景像。以果洛藏族自治州為例,天然草原面積10130.6萬畝,可利用面積9382.79萬畝,退化面積6203.36萬畝,佔可利用面積的66%,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積高達91.4%,鼠害面積4399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46.9%。黑土灘猶如潰爛的瘡口,在美麗的草原上蔓延,嚴重影響著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三江源地區幹部群眾心頭的傷痛。黑土灘綜合治理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馬玉壽教授這樣認為,“黑土灘”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災害。“黑土灘”形成的過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雜草群落。同時,草皮融凍剝離,蓋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斷降低,土壤養分丟失直至滋生鹽漬化,土層變薄,退化為沙礫灘,繼而成為當地“黑塵暴”的沙塵源。尤為嚴重的是,退化為黑土灘的草地上鼠洞密佈,鼠類活動猖獗。黑土灘退化草地牧草產量僅佔未退化草地的13%,能利用的牧草僅有極少量的植物,植物種類構成中60—80%是毒雜草,無利用價值。
青海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天然草地面積達5.47億畝,佔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4.74億畝。據統計,我省草原共有黑土灘退化草原8424萬畝,主要分佈在三江源地區,共有黑土灘退化草地7363萬畝,佔全省黑土灘退化草地面積的87%。三江源區的1.5億畝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態功能的黑土灘面積就達7000多萬畝。
去年12月,記者採訪馬玉壽時候,他在西寧給來自全省各州縣草原站的科技人員講課。他說,透過多年的研究,三江源區黑土灘退化草地形成的綜合因素學說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該學說認為過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驅動力,鼠害、凍融、水蝕、風蝕等的互作、疊加作用是加速黑土灘形成的輔助動力。
二
馬玉壽和他的團隊將黑土灘退化草地劃分為灘地、緩坡地和陡坡地三種類型;以禿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為主要指標將黑土灘退化草地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並且在實踐中透過野外調查和相關技術的整合,將黑土灘退化草地綜合治理歸結為人工草地改建模式、半人工草地補播模式、封育自然恢復模式3種模式。
馬玉壽說,人工草地改建模式就是將重度黑土灘徹底耕翻或免耕補播建立人工草地。利用機械種植適宜的草種快速恢復黑土灘的生產和生態功能,這一模式適用於坡度小於7度的重度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治理的這類黑土灘面積有1200多萬畝。
半人工草地補播模式是透過免耕補播措施建立半人工草地。適合於坡度小於7度的中、輕度黑土灘退化草地和坡度在7~25度之間的中度和重度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需要治理的這樣的草原黑土灘面積有4800萬畝。
封育自然恢復模式是透過長期禁牧封育逐漸恢復植被。適於坡度在7~25度之間的輕度黑土灘退化草地和坡度大於25度的所有型別的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治理面積有1330.20萬畝。這類黑土型退化草地坡度陡,治理難度大,可透過10年以上的長期封育使之逐漸恢復其植被。
馬玉壽說,這是在黑土灘退化草地分類、分級標準的基礎上並結合以往成功的治理經驗得出的結果,2005年以來,我省結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的實施,共治理黑土灘退化草地660萬畝,其中三江源地區523萬畝,青海湖流域137萬畝。工程建設中,根據治理區草地植被狀況採取了兩種治理方式,一是對原生植被蓋度在10%以下的黑土灘採取了耕翻建植人工草地的治理措施,另外,對原生植被蓋度在30%左右的黑土灘採取了補播牧草的治理措施。
馬玉壽認為,這些治理方式技術成熟,路線可行,效果顯著。2013年以來,國家相繼批覆了《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兩個規劃共列治理黑土灘治理工程699萬畝,其中,三江源地區545萬畝,祁連山地區154萬畝。目前,兩個規劃已啟動實施。從各地黑土灘綜合治理的效果來看,採取人工草地方式治理的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治理前的10%左右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50釐米,平均畝產鮮草由治理前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以上;採取補播牧草方式治理的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治理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30釐米,平均畝產鮮草由治理前的1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公斤以上。
三
馬玉壽認為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他說,儘管我們在治理草原黑土灘方面已經走出了科學有效的路徑,並且逐年加大治理面積,但是,現實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一邊治理一邊過度放牧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草原牧民的牛羊減不下來。因此,實行草原禁牧封育是我們今後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要讓草原休養生息。草原的保護者往往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從短期看來,他們甚至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我們看到,無論是退牧還草還是生態移民搬遷,對於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來說,都需要他們作出放棄多年來已近乎固化的“靠山吃山”的自我犧牲。如何調動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這就要求國家層面實施一系列生態補償政策,讓他們的付出換來及時的政策激勵和經濟補償。
我省從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到目前國家累計下達草原生態補獎資金97.35億元,全省2.45億畝草原實現禁牧,草畜平衡面積達2.29億畝,牧草良種補貼210萬畝,生產資料綜合補貼17.2萬戶,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使全省退化草原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從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劇的趨勢,草原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建設草原圍欄1.62億畝,各牧區縣冬春草場基本實現圍欄。透過各項重點生態保護工程實施,草原植被恢復較快,增草效果明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草原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1.6個百分點,牧草平均產量提高26%左右。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蓋度提高11個百分點,黑土灘植被覆蓋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長9.5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實施草原生態補償政策是治理草原黑土灘的長久之計。
一
在青藏高原,在三江源,“黑土灘”是當今草原生態退化的標誌性景像。以果洛藏族自治州為例,天然草原面積10130.6萬畝,可利用面積9382.79萬畝,退化面積6203.36萬畝,佔可利用面積的66%,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積高達91.4%,鼠害面積4399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46.9%。黑土灘猶如潰爛的瘡口,在美麗的草原上蔓延,嚴重影響著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三江源地區幹部群眾心頭的傷痛。黑土灘綜合治理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馬玉壽教授這樣認為,“黑土灘”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災害。“黑土灘”形成的過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雜草群落。同時,草皮融凍剝離,蓋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斷降低,土壤養分丟失直至滋生鹽漬化,土層變薄,退化為沙礫灘,繼而成為當地“黑塵暴”的沙塵源。尤為嚴重的是,退化為黑土灘的草地上鼠洞密佈,鼠類活動猖獗。黑土灘退化草地牧草產量僅佔未退化草地的13%,能利用的牧草僅有極少量的植物,植物種類構成中60—80%是毒雜草,無利用價值。
青海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天然草地面積達5.47億畝,佔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4.74億畝。據統計,我省草原共有黑土灘退化草原8424萬畝,主要分佈在三江源地區,共有黑土灘退化草地7363萬畝,佔全省黑土灘退化草地面積的87%。三江源區的1.5億畝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態功能的黑土灘面積就達7000多萬畝。
去年12月,記者採訪馬玉壽時候,他在西寧給來自全省各州縣草原站的科技人員講課。他說,透過多年的研究,三江源區黑土灘退化草地形成的綜合因素學說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該學說認為過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驅動力,鼠害、凍融、水蝕、風蝕等的互作、疊加作用是加速黑土灘形成的輔助動力。
二
馬玉壽和他的團隊將黑土灘退化草地劃分為灘地、緩坡地和陡坡地三種類型;以禿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為主要指標將黑土灘退化草地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並且在實踐中透過野外調查和相關技術的整合,將黑土灘退化草地綜合治理歸結為人工草地改建模式、半人工草地補播模式、封育自然恢復模式3種模式。
馬玉壽說,人工草地改建模式就是將重度黑土灘徹底耕翻或免耕補播建立人工草地。利用機械種植適宜的草種快速恢復黑土灘的生產和生態功能,這一模式適用於坡度小於7度的重度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治理的這類黑土灘面積有1200多萬畝。
半人工草地補播模式是透過免耕補播措施建立半人工草地。適合於坡度小於7度的中、輕度黑土灘退化草地和坡度在7~25度之間的中度和重度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需要治理的這樣的草原黑土灘面積有4800萬畝。
封育自然恢復模式是透過長期禁牧封育逐漸恢復植被。適於坡度在7~25度之間的輕度黑土灘退化草地和坡度大於25度的所有型別的黑土灘退化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治理面積有1330.20萬畝。這類黑土型退化草地坡度陡,治理難度大,可透過10年以上的長期封育使之逐漸恢復其植被。
馬玉壽說,這是在黑土灘退化草地分類、分級標準的基礎上並結合以往成功的治理經驗得出的結果,2005年以來,我省結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的實施,共治理黑土灘退化草地660萬畝,其中三江源地區523萬畝,青海湖流域137萬畝。工程建設中,根據治理區草地植被狀況採取了兩種治理方式,一是對原生植被蓋度在10%以下的黑土灘採取了耕翻建植人工草地的治理措施,另外,對原生植被蓋度在30%左右的黑土灘採取了補播牧草的治理措施。
馬玉壽認為,這些治理方式技術成熟,路線可行,效果顯著。2013年以來,國家相繼批覆了《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兩個規劃共列治理黑土灘治理工程699萬畝,其中,三江源地區545萬畝,祁連山地區154萬畝。目前,兩個規劃已啟動實施。從各地黑土灘綜合治理的效果來看,採取人工草地方式治理的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治理前的10%左右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50釐米,平均畝產鮮草由治理前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以上;採取補播牧草方式治理的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治理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30釐米,平均畝產鮮草由治理前的1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公斤以上。
三
馬玉壽認為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他說,儘管我們在治理草原黑土灘方面已經走出了科學有效的路徑,並且逐年加大治理面積,但是,現實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一邊治理一邊過度放牧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草原牧民的牛羊減不下來。因此,實行草原禁牧封育是我們今後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要讓草原休養生息。草原的保護者往往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從短期看來,他們甚至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我們看到,無論是退牧還草還是生態移民搬遷,對於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來說,都需要他們作出放棄多年來已近乎固化的“靠山吃山”的自我犧牲。如何調動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這就要求國家層面實施一系列生態補償政策,讓他們的付出換來及時的政策激勵和經濟補償。
我省從2011年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到目前國家累計下達草原生態補獎資金97.35億元,全省2.45億畝草原實現禁牧,草畜平衡面積達2.29億畝,牧草良種補貼210萬畝,生產資料綜合補貼17.2萬戶,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使全省退化草原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從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劇的趨勢,草原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建設草原圍欄1.62億畝,各牧區縣冬春草場基本實現圍欄。透過各項重點生態保護工程實施,草原植被恢復較快,增草效果明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草原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1.6個百分點,牧草平均產量提高26%左右。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蓋度提高11個百分點,黑土灘植被覆蓋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長9.5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實施草原生態補償政策是治理草原黑土灘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