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豆漿Zz
-
2 # 善答
一位養蛇20多年的老師傅告訴我:蛇怕的東西很多,但蛇最怕這個東西,只要沾上一點點,馬上就會斃命,“蛇吃黃鱔--找死”?答案顛覆你的認知,可不是蛇害怕黃鱔,而是因為這些。
說起黃鱔,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抓泥鰍,釣黃鱔,石頭下找螃蟹的成長經歷,尤其是每年的暑假,這是農村孩子那個時候的快樂。
提起蛇,農村孩子更是見得太多了,有的時候一覺醒來,床下說不定還有一條菜花蛇。
農村老人常言:蛇吃黃鱔--找死。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蛇跟黃鱔的長度差不多,蛇吃下跟自己體型差不多的動物,是一種找死行為。引申寓意是人一定要量力而行。
農村老人還有一句話:蛇吃了黃鱔--離死不遠了。在先說明蛇吃黃鱔是不是找死行為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下農村的蛇。
蛇是什麼動物?蛇是爬行動物綱,無脊椎的動物。蛇在全球有3425中,在中國有其中的241種,分佈非常廣泛,從沙漠到沿海,從高山到水泊,幾乎都有蛇的影子。
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主要是烏梢蛇、土公蛇、草腹鏈蛇、白條錦、赤鏈蛇、菜花蛇、中華水蛇等等。大部分是無毒蛇或毒性很低,主要以捕食老鼠、青蛙、蟾蜍為食。
蛇還是一種變溫動物,氣溫低於18°的時候就會冬眠,氣溫回升的時候才會出洞活動。當氣溫炎熱,甚至超過35°的時候,蛇也會闖進農戶的家裡“躲陰涼”。
黃鱔是什麼動物?黃鱔又名鱔魚,是一種廣泛生活於池塘、稻田、小河、小溪、水溝裡的淤泥裡面的魚類,是魚卻似蛇,一般體長20到70釐米,最長可達1.2米。
很多人對黃鱔的瞭解就是黃鱔是食材,可以烹飪出美味的菜餚,比如四川的泡椒鱔魚,江南地區的鱔魚麵以及鱔魚粥。
黃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前半生是雌性,後半生是雄性”的雌雄轉換特性。即產卵前是雌性,產卵後慢慢變成雄性,體長少於50釐米為雄性,體長超過50釐米的為雄性。
蛇跟黃鱔又是怎麼“走”到一塊的呢?
蛇跟黃鱔的活動範圍有交集嗎?答:有的。
蛇雖然主要生活在草叢、灌木、亂石縫、樹林,河邊這類地方,而鱔魚則喜歡生活在池塘、稻田、小河、小溪、水溝裡的淤泥裡面。
但是夏季炎炎的時候,蛇會找水源,也會“躲陰涼”進入黃鱔經常出沒的池塘、稻田裡。
所以,夏季這給兩種不同生物的相遇創造了條件。關於蛇跟黃鱔在農村有很多說法。
為什麼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吃黃鱔呢?這是真的嗎?農村老人常言:蛇吃黃鱔--找死。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呢?
依據一:蛇捕食黃鱔困難。
黃鱔的面板會分泌一種滑溜的粘液,這使得黃鱔被抓住的時候,擺脫的機率比較大。很多農村人都有過到手的黃鱔溜走的經歷。
有的人據此認為蛇捕食靠的是纏繞獵物,讓獵物無法動彈,而這似乎對黃鱔這種面板滑滑的效果不大,所以一般的蛇要想吃掉黃鱔還是有困難。
依據二:蛇生吞黃鱔時,黃鱔沒死,會鑽出來。
黃鱔是晝伏夜出的魚類,白天躲在淤泥裡,能夠在含氧量極低的環境下生存,只要保持面板的溼潤就不會死亡。
有些人據此認為蛇生吞黃鱔後,黃鱔也能夠在蛇身體裡存活,而且黃鱔本身一種極具攻擊力的魚類,其嘴部有密佈的細牙,被咬住非常疼。
所以即使黃鱔被蛇吃了,也能在在蛇腹中對蛇展開攻擊,迫使蛇“吐出”黃鱔。
農村老人還有一句話:9月黃鱔惹不得。
這是因為9月的黃鱔處於產卵期,雌雄黃鱔都有護巢的天性,這個時候的攻擊力加強,而且黃鱔的血液本身就含有毒素,雖然跟有毒蛇的蛇毒相比差一些,但是也能讓蛇難受好一陣,說不定就給了黃鱔溜走的機會。
依據三:蛇消化黃鱔不容易。
有人說黃鱔死後身體筆直僵硬,體長跟小型蛇差不多長,一旦進入蛇腹中,會讓蛇非常難受,最終導致蛇死亡。
綜上所述,農村老人總結出歇後語,蛇吃黃鱔--找死。但是這3個依據真的靠譜嗎?
針對上面依據一一反駁。1、從蛇的捕食能力來說,毫無問題。
從蛇的捕食過程來說分為:偷襲、咬住獵物、纏繞、吞食、消化這5個過程。
蛇在捕獵的時候能夠儘量做到安靜無聲,慢慢地靠近目標。蛇的咬合力相對其捕食的獵物如青蛙、老鼠,甚至黃鱔來說,是絕對夠的,能夠一口將獵物的骨骼咬碎,牢牢鎖住獵物。
接下來就是纏繞獵物。雖然黃鱔面板比較滑,但是蛇的鱗片不是白長的。蛇的鱗片能加大摩擦力,防止黃鱔溜走,而且蛇不會在沒有咬住獵物的情況下就開始纏繞,能夠開始纏繞獵物,就說明獵物已經被黃鱔咬住,能溜掉的機率幾乎沒有。
我們知道蛇的視力極差,可以說就是“高度散光+白內障”的水平,但是其嗅覺和感知熱源的能力出眾。
蛇不僅能聞到獵物的味道,也能夠根據“熱源成像”感知獵物的存在和判斷獵物是否已經窒息而死。
一般情況下,蛇吞下的獵物已經基本沒有生命氣息了,蛇不會在獵物沒有死的情況下就吞食,因為蛇能感知到熱源。
所以說蛇抓黃鱔困難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2、從蛇的消化能力來說,沒有壓力。
不同蛇的消化能力雖然差別巨大,但是黃鱔這種動物最多也就跟蛇一樣長,而蛇本身的身體結構就夠就能夠容下比自己身體大的多獵物。
有些中大型蛇還能一口吞掉鱷魚,中小型蛇吞食黃鱔並不是難事。
農村還有一句諺語:蛇吃黃鱔--比長短。
雖然黃鱔長度跟一般的小型蛇差不多長,但是蛇把黃鱔吃進肚的時候,黃鱔並不是筆直狀態,而是蜷縮狀態。
所以說蛇無法消化黃鱔也是沒有科學道理的,蛇這種“無齒”動物,吃任何東西都是整個吞,如果沒有強大的消化能力,怎麼能生存呢?
3、從蛇的種類來說,不能以偏概全。
要反駁一種說法,只要找到一個反例就行了。
這個反例就是廣泛分佈在中國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福建、以及臺灣省的水赤鏈遊蛇。
水赤鏈遊蛇名中有水,自然善於游泳,喜捕食泥鰍、鱔魚為食。
實際上大部分水蛇都喜歡捕食黃鱔泥鰍蛙類為食,這足以說明農村老人常說的“蛇吃黃鱔--找死”是不對的,至少有點以偏概全的嫌疑。
全世界共有3000種蛇,中國就有其中241種,農村地區常見的就有接近10種。
體長超過5米的蛇,10米的蟒根本看不上黃鱔,生活範圍也不存在交集,還有生活在沙漠裡的蛇跟是根本遇不到黃鱔,不能因為有些蛇不喜捕食黃鱔或捕食黃鱔有不良反應,就說所有蛇都怕黃鱔,這是不嚴謹、不科學的。
很多在農村長大的人都遇到過抓泥鰍,沒想到抓起一條蛇,蛇腹中有黃鱔的事情。這也說明這句話是不靠譜的,是以偏概全的。
4、只有蛇捕食黃鱔,沒有黃鱔吃蛇的事情。
雖然有歇後語說蛇多麼怕蛇,但是自然界只有蛇吃黃鱔,從未有過黃鱔吃蛇的事情。
簡單來說,黃鱔在蛇的食譜中,但是蛇不在黃鱔的捕食範圍內,從食物鏈來說,蛇比黃鱔更搞一層。
小結:從捕食能力、消化能力來說,蛇捕食黃鱔沒有問題,而且黃鱔也出現在蛇的食譜中。蛇的種類很多,不能由於一兩種蛇不喜捕食黃鱔而說整個蛇類都怕黃鱔,這有點以偏概全,也是不科學的。
什麼東西蛇只要沾上一點點,蛇馬上斃命?農村裡有一句話:吞了菸袋油的蛇,離死不遠了。
所謂菸袋油就是農村老人吸得葉子菸,類似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紀曉嵐的形象。
由於煙油中含有有害成分,尼古丁、焦油、鹼,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對於蛇的“小身板”來說就等同於“速效毒藥”了,說馬上斃命也不誇張。
農村的黃鱔都去哪了?似乎有種感覺農村的野生黃鱔越來越少?
有人把這個歸咎於農藥的使用,其實這也是片面的了。
1、娛樂方式不一樣了,沒有孩子抓黃鱔。
小暑後抓黃鱔,是無數農村70、80、90後的記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是因為當時娛樂方式本來就不多,但是現在孩子聚集在一起不是玩手機,就是說遊戲,關注點不同了。
2、農村地野生黃鱔並沒有減少,蛇也多了。
這主要是得益於這幾年推行的“綠色經濟”“生態農業”,很多殺傷力太大的舊農藥早就廢棄不用了,都是新型的農藥,針對特殊的昆蟲病害,稀釋噴散後並不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傷害。
再加上農村地區禁止野外打獵,不僅野雞四處下蛋,蛇也多起來了,野生黃鱔也不少,只不過沒人去抓了。
不僅孩子喜歡玩手機,農村的大人閒暇時光也不會釣黃鱔,能娛樂的方式太多了。
3、農村勞動力外出。
現在的農村除非大型節假日,很少有能抓黃鱔的青壯年在家。即使回來了,也是農忙季節,很快就走了,自然沒有時間關注黃鱔。
從側面來說,抓得少了,現在的野生黃鱔數量應該是越來越多了。
寫到最後:農村老人常說的“蛇吃黃鱔--找死”只是過去認知不全的一種說法。
從蛇的捕食和消化能來說,捕食黃鱔並不是難事,而且也有專門喜吃黃鱔的水赤鏈遊蛇的反例,這說明“農村老人說的再厲害的蛇也不遲黃鱔”的說法是片面的,不科學。
農村地區黃鱔並沒有減少,應該是越來越多了,這是因為不僅農村的生態環境改善了,很多農村人都知道“守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道理,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娛樂方式的多樣,釣黃鱔為樂已經成為了過去的記憶。
你小時候抓過黃鱔嗎?
回覆列表
一位60多歲的農村老人告訴我:“蛇吃黃鱔——是在找死”,也就是說,蛇不能輕易吃黃鱔,如果吃了,很可能把命搭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蛇和黃鱔有交集嗎?
關於蛇: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正如所有爬行類動物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
蛇的棲息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也多種多樣,有的生活於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樹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得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因為其體溫低於人類,所以又被稱為冷血動物,當環境溫度低於15度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
蛇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很多,從無脊椎動物到各類脊椎動物。
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已知有史以來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長15米,重1噸以上;最小的是卡拉細盲蛇,僅長11釐米。
關於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長約20-70釐米,最長可達1米,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
黃鱔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以及小魚。黃鱔的攝食方式一般為啜吸,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時,它就會張口啜吸。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生活於水體底層,主要棲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流與溝渠等泥質地的水域,甚至沼澤、被水淹的田野或溼地等皆可見其蹤跡。
蛇和黃鱔有交集嗎?
從蛇和黃鱔的生長環境來看,這二者確實是有一些交集的,而蛇又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繁多,從無脊椎動物到各類脊椎動物,這也就是說,蛇是有可能吃黃鱔的。
就比如水赤鏈遊蛇,主要以泥鰍、黃鱔等為食,亦食蛙類及蝌蚪。
那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呢?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和黃鱔的身體結構有關。
上面提到過,黃鱔的長度約20至70釐米,最長的可達一米,而蛇進食一般都是整個吞下,這也就是說,如果蛇把黃鱔整個吞下,那黃鱔細長的身體就會佔滿蛇的消化道。
此外,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那也就意味著,吞下黃鱔的蛇就不能正常地彎曲爬行,最後只能筆直地死掉。
2、和黃鱔的攝食方式有關。
黃鱔雖然是魚類,但其也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肉食性動物,而且全身黏滑,會捕食一些昆蟲以及小魚,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時,黃鱔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張口啜吸。
這也就是說,如果蛇將黃鱔吞進肚子裡的話,黃鱔就會在蛇的肚子裡到處亂鑽,並且利用自己的啜吸能力,最終會從蛇的肚子裡鑽出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以上的這兩種說法都太過片面,有些斷章取義。
為什麼這麼說?
1、一般只有毒蛇才會捕食黃鱔在自然界中,黃鱔的天敵其實並不多,人類和蛇各佔一席。
人類捕捉黃鱔一般都在夜晚,這主要是因為黃鱔屬於晝伏夜出型魚類,白天躲在洞穴裡很少活動,夜間才會出穴覓食。
而捕食黃鱔的蛇類一般都是有毒蛇,這是為什麼?
這主要是因為無毒蛇在捕食獵物時,都會先用自己的身軀纏繞獵物,然後再利用不斷收緊且強大的肌肉力量將獵物活活勒死。
但在面對黃鱔時,無毒蛇的這一招就失效了,因為黃鱔的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這使得無毒蛇根本沒法用出它的“絕技”。
而有毒蛇就不一樣了,它們在捕食獵物時,會先用牙齒咬住獵物,並將牙齒裡的毒液注入到獵物身上,然後等待獵物在毒液的侵蝕下慢慢死亡後再開始進食。
(蛇可以透過身體感受到獵物的呼吸以及心跳,從而判斷獵物是否已經死亡。)
因此,蛇在吞食黃鱔之前,黃鱔其實已經死了,所以黃鱔要想從蛇的肚子裡再鑽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
上面提到過,水赤鏈遊蛇也以黃鱔為食,這種蛇類不是無毒的嗎?那它們又是怎麼捕食黃鱔的?
水赤鏈遊蛇也叫水遊蛇,很多人都認為這種蛇沒毒,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事實上,水遊蛇是微毒蛇。
它們的毒性雖然對人類的危害不大,但對黃鱔來說卻是致命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毒牙位於成上頜後面,在捕食黃鱔時,它們會一直咬著黃鱔不放,直到釋放出最大程度的毒液致其死亡。
2、黃鱔細長的身體並不會佔滿蛇的消化道。
蛇在吞食獵物時,往往會將獵物整個吞下,而黃鱔的長度約20至70釐米,這也就是說,如果蛇把黃鱔整個吞下,那黃鱔細長的身體就會佔滿蛇的消化道。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當蛇吞食獵物後,其長有牙齒的上頜骨、顎骨、翼骨、下頜骨能左右交替移動,並將獵物向後拖動。
獵物在被吞入蛇的食道時,由於蛇的體壁能高度地擴張,而體壁上的肌肉又能依次收縮,所以獵物不會在消化道里停留,而是直接被吞入胃內了。
3、蛇的消化能力極強
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蛇就不能正常地彎曲爬行,最後只能筆直地死掉。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太小瞧蛇的消化能力了,蛇的消化系統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
消化管分為口腔、食道、小腸、大腸和洩殖腔等器官。從食道至大腸的整個消化管上富有皺褶,可增大其表面積,利於吞食較大的獵物。
黃鱔在進入蛇的胃裡後,胃會分泌大量的胃酸,再加上毒蛇的毒腺所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因此,黃鱔在蛇的胃裡很快就被消化了,幾乎不可能還保持僵硬狀態。
綜上所述,蛇在吞食黃鱔之前,其實黃鱔已經中毒身亡,而且由於蛇體內結構的特殊性以及強大的消化能力,蛇吞食黃鱔後,並不會死,所以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寫在最後:總的來說,“蛇吃黃鱔——是在找死”這句俗語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雖然無毒蛇想捕食黃鱔是有些困難,但有毒蛇卻可以輕易捕食黃鱔,而且還不用擔心黃鱔會傷害到它們。
其實關於蛇的很多俗語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打蛇打七寸,咱們都知道,七寸是蛇的心臟位置,用力擊打七寸就可以讓蛇立刻殞命,但事實上,每條蛇的七寸都不一樣,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能一下就打到。
再比如說蛇會報復人,科學研究表明,蛇的智力、視力和記憶力都非常的差,它根本看不清和記不住,何談報復之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