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歷來被世人認為處於社會底層。一個人淪為乞丐也許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既然是乞丐,一般情況下可能是做不出什麼大事來的。為了滿足題主提出的兩個要求,“真實歷史”和“逆天”,青城君還真是費了一番功夫才讓我找到一位。
本來,出身乞丐又取得驚世成就的最受人瞭解的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這位出身貧苦、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的牛人,從小兵做起直到蕩平四海、執掌天下的皇帝,的確算是一位逆天人物。不過,朱元璋名留青史是因為他的皇帝身份,乞丐只是他年少時一度生活無著而被迫從事的一段無前途的經歷。那麼,真正以乞丐身份而歷史留名的人有嗎?還真有,那就是清末山東堂邑縣武莊的乞丐—武訓。
武訓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和當時中國千千萬萬的貧苦農民一樣,原本沒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因為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多年後 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賜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援和鼓勵。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貧苦農民要想填飽肚子不至於極寒而死就已經是一項難度不小的目標了,遑論讀書上學。由於不識字、沒文化,武七在社會上四處碰壁、受盡欺侮。一次,武七在一個大戶人家幫傭多時,但無良的東家偽造了一本假帳,謊稱所有工錢早已支度完畢。武七據理爭辯,卻被誣為“訛賴”,並遭到家丁的毒打。不屈的武七心想如果不念書,窮人永遠沒有出路。自己已然如此,不能讓窮人世代受窮,於是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
咸豐九年(1859年),21歲的武七開始實施他行乞集資、興辦義學的計劃。他衣衫襤褸、忍飢挨餓,只為把乞討得來的每一文錢都用來將來興辦義學。就這樣,武七唱著行乞的歌謠,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經過多年的辛勞,嚐盡人間寒涼,武七在49歲時已經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為了實現他的心中理想,武七沒有放棄乞丐身份,繼續過著赤貧的生活。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七在50歲的時候終於在堂邑縣柳林鎮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準備和實現他的理想。堅持三十年的信念,以一種受盡世人鄙夷的方式,實現了讓所有人尊崇的事業。義學建成後,武七四處去跪請有學問的先生任教,又到貧寒人家去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義學學生上學的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免費請學生來上學,居然還需要跪請,可想而知當年許多貧苦大眾是多麼的愚昧。多數人不僅沒有找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方法,甚至有人都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
此後,武七又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分別在山東館陶縣和臨清縣各興辦了一所義學。為了興辦義學,他花光了乞討得來的全部積蓄,甚至為了免受家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多次拒絕了族中親友希望得到資助的請求。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親自召見了他,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賜名武七為武訓。光緒皇帝聞知武訓的義舉特頒賜了“樂善好施”的匾額。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訓病逝於臨清縣御史巷義塾。
武訓的事蹟後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一節中。《清史稿》宣統本紀的記載,“己未,予積貲興學山東堂邑.義丐武訓事實宣付史館。”《清史稿》中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這大概就是“含笑九泉”的真實寫照了吧。
武訓自21歲起窮其一生,以大無畏的精神忍受了一般人一天也忍受不了的乞丐生活,籌措的錢財全部用來興建義學。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只有武訓一人。他高尚的人格、堅毅的精神、無私的奉獻,簡直只能用“逆天”二字來形容。作為乞丐,他雖然沒有朱元璋成就大、地位高,但是他的境界毫不亞於朱元璋,他就是“逆天”乞丐第一人。
乞丐歷來被世人認為處於社會底層。一個人淪為乞丐也許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既然是乞丐,一般情況下可能是做不出什麼大事來的。為了滿足題主提出的兩個要求,“真實歷史”和“逆天”,青城君還真是費了一番功夫才讓我找到一位。
本來,出身乞丐又取得驚世成就的最受人瞭解的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這位出身貧苦、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的牛人,從小兵做起直到蕩平四海、執掌天下的皇帝,的確算是一位逆天人物。不過,朱元璋名留青史是因為他的皇帝身份,乞丐只是他年少時一度生活無著而被迫從事的一段無前途的經歷。那麼,真正以乞丐身份而歷史留名的人有嗎?還真有,那就是清末山東堂邑縣武莊的乞丐—武訓。
武訓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和當時中國千千萬萬的貧苦農民一樣,原本沒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因為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多年後 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賜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援和鼓勵。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貧苦農民要想填飽肚子不至於極寒而死就已經是一項難度不小的目標了,遑論讀書上學。由於不識字、沒文化,武七在社會上四處碰壁、受盡欺侮。一次,武七在一個大戶人家幫傭多時,但無良的東家偽造了一本假帳,謊稱所有工錢早已支度完畢。武七據理爭辯,卻被誣為“訛賴”,並遭到家丁的毒打。不屈的武七心想如果不念書,窮人永遠沒有出路。自己已然如此,不能讓窮人世代受窮,於是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
咸豐九年(1859年),21歲的武七開始實施他行乞集資、興辦義學的計劃。他衣衫襤褸、忍飢挨餓,只為把乞討得來的每一文錢都用來將來興辦義學。就這樣,武七唱著行乞的歌謠,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經過多年的辛勞,嚐盡人間寒涼,武七在49歲時已經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為了實現他的心中理想,武七沒有放棄乞丐身份,繼續過著赤貧的生活。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七在50歲的時候終於在堂邑縣柳林鎮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準備和實現他的理想。堅持三十年的信念,以一種受盡世人鄙夷的方式,實現了讓所有人尊崇的事業。義學建成後,武七四處去跪請有學問的先生任教,又到貧寒人家去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義學學生上學的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免費請學生來上學,居然還需要跪請,可想而知當年許多貧苦大眾是多麼的愚昧。多數人不僅沒有找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方法,甚至有人都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
此後,武七又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分別在山東館陶縣和臨清縣各興辦了一所義學。為了興辦義學,他花光了乞討得來的全部積蓄,甚至為了免受家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多次拒絕了族中親友希望得到資助的請求。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親自召見了他,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賜名武七為武訓。光緒皇帝聞知武訓的義舉特頒賜了“樂善好施”的匾額。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訓病逝於臨清縣御史巷義塾。
武訓的事蹟後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一節中。《清史稿》宣統本紀的記載,“己未,予積貲興學山東堂邑.義丐武訓事實宣付史館。”《清史稿》中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這大概就是“含笑九泉”的真實寫照了吧。
武訓自21歲起窮其一生,以大無畏的精神忍受了一般人一天也忍受不了的乞丐生活,籌措的錢財全部用來興建義學。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只有武訓一人。他高尚的人格、堅毅的精神、無私的奉獻,簡直只能用“逆天”二字來形容。作為乞丐,他雖然沒有朱元璋成就大、地位高,但是他的境界毫不亞於朱元璋,他就是“逆天”乞丐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