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
2 # 站烽
以前的大鐵鍋是放在灶上用的,直徑超過一米。能做這麼大的鐵鍋,輕便還不容易被燒壞、戳壞,放到現在(2021年)都是高階技術,更何況是古代~
蒙古騎兵不缺鐵甲,打到歐洲後重甲騎兵比過去裝備更好,但還是造不出大鐵鍋~~而且需求更大了~
大鐵鍋在中國古代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物件之一,砸鍋賣鐵的絕望可謂是瀰漫千年不散~而且在中國古代,對別人家庭最大的仇恨就是砸穿別家的鍋,這仇恨比殺人父母還大。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在古代,造鍋比造刀劍更有技術難度。
造刀劍,對爐具和技術要求相對低一些。一個小方爐,能把鐵塊(或者其他金屬原料)燒紅燒軟就行。然後,就是拿錘子鍛造-----反覆的捶打。鍛造的時間和次數越多,出來的成品含有的雜質越少。
(大鍊鋼鐵時,這種土爐煉出來的,大都是次品)
這個技術,蒙古也會,蒙古族也有這種鐵匠。他們做的比較粗放,將鐵礦石和木材層疊放置成一堆,放火燒完以後,再將這些半成品收集起來,再錘鍊成器。
但是,造鐵鍋就不一樣了,需要的是“鑄造”技術。章丘鐵鍋大家都知道,那是用鐵皮捶打出來的。而古代的鐵鍋,都是用鐵水加入到磨具裡面冷卻以後,鑄造出來的。這就需要更好的冶煉爐,溫度能把鐵融化。
這個技術,在古代一直被漢族政權壟斷。即使是遼金,也是聘用漢人去搞冶煉。蒙古被明朝趕回草原後,就被明朝“封鎖”了。人員技術,以及鐵器鍋具,都是禁止流出的。當時,也沒有漢人去蒙古“打工”。於是,蒙古就造不了鐵鍋。
而且,鑄造的生鐵鍋沒有韌性,比較脆,容易壞。而且,壞了以後,蒙古根本沒有補鍋的技術。把破洞的鍋加熱以後,墊上一塊鐵片去補,根本補不上。甚至,可能還會把窟窿敲的更大。一定程度上來說,補鍋的技術,比造鍋還難。所以,對蒙古來說,鐵鍋也是消耗品。破了就要買新的。
“生鍋破壞,百計補漏用之,不得巳至以皮貯水煮肉為食,此各邊通丁所具知也”。
正是因為鐵鍋在當時是高科技產品,蒙古等地方政權想買鍋,都要出高價。就跟現在美國賣高科技產品一樣,不僅貴,還不隨便賣。明朝一口鐵鍋,能換數十把日本刀或者數十口牲口。
-
4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在中原近一百年,鑄造鐵鍋肯定是學會了的,這個毋庸置疑。
那麼為什麼退回蒙古後就鑄造不出鐵鍋了呢?
這個問題用三個字就可以簡單回答了——產業鏈!
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現今的蒙古地方是既有煤炭,也有鐵礦石了。
大明朝時代,蒙古地區除了草原之外就是草原,是既找不到煤炭,也找不到鐵礦石的,也找不到足夠的燃料。
就是大明朝在鍊鐵的時候,使用的燃料也是木材居多,請問蒙古木材夠用嗎?
不夠,他們做飯要燒馬糞,牛糞呢!
就是馬糞和牛糞也是寶貴的燃料呢,做飯燒奶茶都不一定夠,拿去鍊鐵是沒有可能的。
還有一點,鐵匠鋪必須是定居居民才可以開辦的事業,把鐵匠鋪放在牛馬背上四處遊牧是不現實的,不可能的。
在大明朝的蒙古,冶鐵產業鏈先天不足,建立不起來,不要說鐵鍋了,鐵鋤頭他們也造不出來,因為他們連鐵礦石,燃料也找不到。
鐵匠再多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打個比方,鐵鍋好比手機。
好比,現在人手一個的手機制造吧。
任何一個小國和窮國,他們怎麼也會有留學生在發達國家學習過吧,這些留學生自然明白一臺手機應該怎麼造了。
就好比寮國這個國家吧!
寮國肯定有留學生會懂的怎麼去製造一臺手機的。
但是,你讓他回國去製造手機,自然是不可能的。——沒有成熟的產業鏈。
美華人現在情願厚著臉皮開展“金融搶劫”,“無人機訛詐”,他們也不願意去做低產值的工業品了。
對於美國來說,這很危險。
蒙古人也是,他們情願犧牲生命去搶劫,他們也不願意去鍊鐵。
那麼,他們就失去了生命。
回覆列表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遊牧經濟不足以支撐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因此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那種諸部割據狀態。從那時起明朝與蒙古各部就斷斷續續打了兩百多年的仗。整個有明一代最大的外患其實就是蒙古,只有到了明末女真的威脅才超過了蒙古。
蒙古各部為什麼要和明朝打兩百多年的仗呢?遊牧經濟有一個先天缺陷就是對農業地區物資的依賴。從漢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一直到明代的蒙古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戰爭都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掠奪物資。說起來比較有意思的是明代的蒙古人每每南下中原攻城略地時總愛搶奪鐵鍋。在我們的理念中鐵鍋並不是什麼稀罕物。按說比鐵鍋更值得搶的東西多的是啊。
可為什麼那時的蒙古人就這麼喜歡鐵鍋呢?話說在《正統臨戎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部的也先俘虜。也先有一次曾對明英宗抱怨:“我們每次奏討物件時你們都不願給。我去使者去買鐵鍋,可你們也不肯賣。既然不願好好談,那麼大家就一拍兩散好了”。也先的意思是自己曾透過正常的貿易渠道嚮明朝方面購買物資,可明朝方面拒絕提供物資才迫使自己不得不對明朝發動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也先重點談到了鐵鍋這一物資。也先對鐵鍋看得之重要已到了不惜發動戰爭的地步。其實不光是瓦剌部的也先如此:整個有明一代蒙古各部南下劫掠幾乎都會搶鐵鍋。為什麼蒙古各部的首領們都這麼看重鐵鍋呢?這主要是因為蒙古人自己造不了鐵鍋,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又確實需要鐵鍋。鐵鍋在我們今天看來不算稀罕物,可在古代卻著實很稀罕。
中國的鑄鐵技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萌芽的。鐵器取代青銅器最早是應用於農具方面,然後又逐漸被應用於兵器,最後才被應用於炊具。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可以看出直到秦代仍是以青銅兵器為主,直到漢代鐵製兵器才真正開始逐漸普及開來。像鐵鍋這種鐵製炊具在歷史上的出現比鐵製兵器更晚: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首次詳細記載了用鐵鍋炒菜這種烹飪方式。
在此之前華人的飲食烹飪方式主要是燉煮。鐵鍋在南北朝時期還是一種只有大戶人家才用得起的稀罕物,直到兩宋時期隨著中國鍊鐵技術的大幅度進步才真正使鐵鍋走入了千家萬戶。換句話說中原漢人真正大規模掌握鐵鍋冶煉技術也不過是從兩宋時期開始的。可這時的蒙古人才剛從原始氏族部落狀態發展起來:那時蒙古人的生活主要就是靠遊牧與劫掠,而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程度相對較低。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入主中原時鐵鍋冶煉技藝對漢族工匠都還是一門稀罕的手藝,那麼生活狀態更為原始的蒙古人自然無法掌握這樣一種在那個年代屬於高精尖的技藝。本來蒙古人在草原時祖祖輩輩都沒用過鐵鍋也就算了,可入主中原以後蒙古人開始大量僱傭漢族工匠為自己生產器物。鐵鍋就這樣走入了蒙古人的生活,而且還深刻改變了蒙古人既往的生活模式。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吃飯主要是用篝火把食物烤熟。當鐵鍋進入蒙古人的生活後烹飪方式隨之發生了改變。等到蒙古人重新退回草原以後就發現沒了鐵鍋的生活是真不方便。當年蒙古人在中原作為統治者當然不會去學手藝當工匠,而是僱傭漢族工匠幫他們製作需要的器物。這就導致蒙古人始終沒能掌握中原漢人的手工技藝。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回到草原後發現自己需要的很多東西都造不了。
在蒙古人需要而又自己無法制作的器物中鐵鍋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影響比較大的。除了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蒙古人還缺乏必要的燃料。蒙古草原本來是不缺鐵礦資源的,但鍊鐵除了需要鐵礦原料之外還需要大量的燃料。在煤制焦炭出現之前只能用木材製成的木炭作為冶煉燃料,所以只能用木材製成的木炭作為冶煉燃料。換句話說如果沒充足的森林資源是很難發展冶鐵業的。
蒙古的植被型別是以草原為主,只有在與東部的興安嶺一帶才分布有比較廣袤的森林,而這一帶事實上已處於蒙古與女真勢力的分界線。總的來看蒙古人的生活環境缺乏大面積的森林。這也就意味著缺乏足夠的冶鐵燃料。技術和燃料的缺乏限制了金屬冶煉產業在蒙古草原的發展。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蒙古族才逐漸學會了如何製作鐵鍋,而那時統治中原的王朝已由明朝變成了清朝。
明朝時期蒙古家庭為女兒選擇丈夫時丈母孃通常要先問男方一句:“家裡有鐵鍋沒?”這就像我們今天問家裡有沒有房一樣。由此可見當時蒙古人對鐵鍋的看重程度。蒙古人如此看重鐵鍋,可他們自己又造不了,所以就只能透過與明朝的貿易來獲得。這時的蒙古人已養成了飲茶的習慣,而用鐵鍋加工乳、肉、茶之類的食品已成為蒙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沒能掌握冶鐵技術的蒙古人也曾嘗試用陶鍋代替鐵鍋。可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是需要經常遷徙的,而不結實的陶鍋很容易在遷徙過程中被打碎。顯然鐵鍋對時常四處遷徙的蒙古人而言才是最好的炊具。蒙古人與西域國家也有通商,但西域商人帶來的多是奇珍異寶。像鐵鍋這種利潤加之不大高的商品只能從明朝獲得。其實除了蒙古人之外女真人、北韓人、日本人等周邊民族也都只能從明朝獲得鐵鍋。
事實上鐵鍋在當時是明朝對外出口的重要創匯產品:當時日本人買鍋是用一兩白銀買一口,女真人則是拿裝滿鍋的貂皮來換。明朝不僅靠對外出口鐵鍋賺取利,而且把這作為一種外交博弈的戰略物資。如今有些國家對與自己不友好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而當年的明朝則常針對不友好國家實行鐵鍋禁運。從也先那番說辭中可以看出明朝曾長期禁止向瓦剌部出口鐵鍋。
整個有明一代與蒙古各部的關係是好是壞。明朝常用禁止出口鍋、鹽、茶等戰略物資作為打擊蒙古部落的一種貿易和外交手段。只要明朝方面一禁運就導致蒙古各部生活出現很大的不便。這時蒙古各部往往就會選擇南下掠奪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其實明朝還有一種擔心就是懷疑蒙古人會回收鐵鍋熔化後鍛造兵器,不過從目前現有的史料中從未發現蒙古人這麼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