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機研究所
-
2 # 芝士圈
贊同者,多是因為感受到了溫情。確實,除去商業宣傳的意圖,影片的主旨是“親情”。很大一部分受眾感受到了這個“主旨”,沒有深入思考就接受了影片中的設定。這種情況幾乎是必然的,親情絕對是獨在異鄉的留學生的軟肋。他們贊同絕不是贊同影片中的主角凌晨打擾爸媽教自己做番茄炒蛋,而是贊同自己的爸媽也像這樣毫無條件地為自己提供支援。情感先行於理智,面對自己在意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倖免於俗。明知是廣告,卻還是被廣告商利用了情感。
批判者批評主角“媽寶”。“二十多歲,竟然連番茄炒雞蛋都不會?”“不會番茄炒雞蛋,你還不會百度嗎,就非要去吵醒爸媽?”“關愛家人,拒絕成為伸手黨。”“這娃不僅不會番茄炒蛋,連算時差都不會,他是怎麼出國的?”......諸如此類的朋友圈,滿屏皆是。廣告影片的內容確實脫離了現實,報喜不報憂才是留學生們的常態,捨得凌晨打擾父母的留學生真的很少。他們更多的時候是瞞下自己的委屈無助,跟爸媽說“我過得很好”。我看過很多遮蔽了父母的朋友圈——美國的留學生說“這條遮蔽了爸媽,不想讓他們擔心,due很緊,治安很亂,很想家,但是不想讓父母失望”;挪威的留學生說“夜晚很長,很壓抑,感覺再也見不到白天了,想打電話向爸媽哭訴,又怕他們擔心”;英國的留學生說“為了複習,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時,依然跟爸爸媽媽說學習也不是很忙”......是的,委屈、無助和趕不完的Due才是留學生的常態,他們逞強隱瞞自己的難處,盡全力告訴父母自己過得很好,為的就是不讓父母擔心。這樣的他們,絕不會為了一盤番茄炒蛋吵醒熟睡的父母!
爭議上來了,話題也傳播出去了,但這個廣告是成功的嗎?大家都知道了“番茄炒蛋”,但很少有人在乎到底是什麼銀行卡。甚至“下廚房”成了這場營銷的最大贏家。“放過你媽,多用下廚房吧”、“第一反應應該是百度然後看看下廚房怎麼做的”、“下廚房的市場推廣可以著手翻拍了”、“不到最後根本意識不到是銀行卡廣告,還以為是“下廚房”之類的推廣”......這樣的朋友圈言論在同感和反感中穿梭出現。最終,這個掀起爭議的影片為“下廚房”做了嫁衣。試圖營銷情感,就必須要承受情感帶來的效果偏差。
作為留學服務從業者、留學生活百態的旁觀者,體會著留學生們的辛苦,也希望廣大媒體不要片面地傳播留學生活。真實的留學生活是難以入眠的夜晚、趕不完的作業、背井離鄉的孤獨和無人訴說的委屈和自己面對一切的勇敢.....
願學子學有所成,願父母平安健康。
回覆列表
我來普及一下這個刷屏事件。
大洋彼岸的母親透過語音給他發了一段詳細攻略:
然而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兒子完全不明白母親在說什麼。
為了及時教會兒子,母親父親又透過影片教他怎麼做。
在影片的教學下,兒子終於做出一盤像樣的番茄炒雞蛋,朋友們也十分捧場。
看完這則《番茄炒雞蛋》的廣告,有人讚美媽媽漂洋過海的愛暖人心扉,也有人指責兒子出國留學卻毫無生活技能;有人說一下子就看哭了,也有人說看得尷尬癌發作……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