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超超8288

    關於這座橋,當地還流傳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無限悽美的傳奇故事呢!

    事情起源於清朝年間湖廣填四川的故事。

    1649年,清順治年間,也就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三年,清軍對四川人民頑強不屈的10年抵抗採取了徹底大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無論是當時宣稱的張獻忠“張賊”,還是無辜平民一律斬殺。致使四川人口急劇減少,形成當時“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悲慘情景。

    後來,清朝政府為了迅速補充四川人口,採取了湖廣移民四川的政策。這次大規模移民持續時間長達百餘年,移民人口超過數百萬。

    1793年清乾隆年,由湖北麻城孝感的黃安、葛洪兩家共5人就移民到當時的巴蜀安州西鄉17保的香爐山腳下居住。

    前些年移民來四川的肖前林、孫永金兩姓人家已有十幾人居住在上溝。後來的黃、葛兩姓人家就只能住在下溝,後來取名葛家溝,下溝外面就叫黃家安。當時黃、葛兩姓人家往來頻繁,修房造屋田間勞作婚喪娶嫁紅白喜事也都互相幫忙,相處得十分和諧。

    1798年,黃安一家喜得一對雙胞胎孿生姐妹,姐姐叫金花,妹妹叫銀花。兩姊妹從小聰慧過人乖巧可愛。到十八歲已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動人,引得十里八鄉的媒人絡繹不絕前來黃家提親。

    同年葛家喜得一男孩取名葛升,當年兩家互相道喜祝賀。逢年過節禮尚往來行走得十分親熱,兩家的關係也日益密切。

    轉眼間到1816年兩家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金花、銀花生性活潑乖巧懂事,葛升聰明能幹勤奮好學。夏天,他們一起在茶坪河裡捕魚捉蝦,冬天,他們一起在香爐山上砍柴狩獵。高興之時葛升就放開歌喉唱起了山歌:太陽出來照百巖喲,照得百巖山歌來。上午唱的梁山伯喲,下午唱的祝英臺。金花、銀花姊妹倆和到:月亮彎彎像把梳喲,同年哥哥手足粗。手足粗來妹喜歡喲,爬山爬嶺力氣足。他們悠揚的歌聲在家鄉山山水水間迴盪。

    日久生情,不知不覺他們互相產生了愛慕之心。黃家兩位孿生姐妹同時喜歡上了陽剛帥氣濃眉大眼的葛升。葛升最終選擇了姐姐金花,當葛家向黃家提親時,銀花又哭又鬧悲痛欲絕寢食不安茶飯不思。第二天,妹妹銀花憤然離家出走不知去向,兩家鬧得雞犬不寧亂作一團。

    過了一段時間,當葛升與金花積極籌備結婚之事的時候,算命先生卻說他們八字不合不宜結婚,如果結了婚葛升必定被克而死。於是兩家就誰也不再提說這樁婚事了。

    從此,葛、黃兩家來往日漸稀少。香爐山上再也聽不到他們悠揚的山歌聲。不久,葛升也無影無蹤地消失了。金花銀花的父親一氣臥床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駕鶴西去了。鄉親們看她們孤兒寡母日子實在難過,一邊勸她們不要過度悲哀,一邊幫她們草草安埋了父親。母親哭天搶地傷心欲絕,但人死不能復生,悲痛之餘,只好照顧著金花艱難地度著時光。

    一個月後的一天,不知怎的銀花突然疲憊不堪地回來了!原來銀花看到葛升選擇了姐姐金花,沒有選擇她,她心灰意冷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她決意到尼姑庵去剃度出家永不嫁人。她在尼姑庵早晚誦經日日焚香度日如年。不久她聽說葛升無緣無故地失蹤了,便以化緣的名義在安州各鄉遍訪打聽,結果一無所獲。由於她相思心切,就離開了尼姑庵,想回家等待她日思夜想的葛升。

    一天,香爐山上又響起了金花銀花憂鬱的歌聲:唱歌要唱一雙雙喲,吃飯不離菜和湯。上山不離你和我喲,下河不離我的郎!然而,她們只能聽到層層疊疊的山峰遠遠近近的回聲,她們再也聽不到心上人葛升那渾厚激昂的歌聲了。

    金花銀花望眼欲穿,一心想著葛升,不管誰來提親也不願婚配,無論母親怎樣勸說也無濟於事。她們經常去河邊翹首盼望,盼望心上人能夠早日歸來。由於當時茶坪河水洶湧澎湃波浪滔天,河上沒有橋,沒法過河,只有隔河相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兩姊妹日思夜盼,山上的樹葉黃了又青,青了又黃。天上的大雁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她們望穿秋水,頭上的青絲變成了白髮,卻一直沒有盼到葛升歸來。

    1858年,金花銀花年滿花甲那年,終因相思成疾重病在身臥床不起。聽說葛升被抓了壯丁,她們在病床上哀哀地唱到:三月秧苗青又青,可憐我郎被抓丁。女兒緊關繡房門,盼郎盼得淚淋淋。用坨泥巴捏個人,放在懷裡冷冰冰,丟在腳頭也冷清。爬起來,點燃燈,燈看我,我看燈,我郎不回好傷心。幽怨的歌聲在院子裡幽幽地飄蕩。母親看姊妹倆身體日漸消瘦神志恍惚,便請來鄉里郎中把脈下藥,母親日夜精心照料,但終因病入膏肓無力迴天。金花銀花姊妹倆在一個月內相繼去世。她們的母親肝腸寸斷悲痛欲絕,幾次撞向棺材要與女兒同去,鄉親們見此情景也紛紛落淚。大家一面勸慰母親,一面幫忙料理了金花銀花的後事,在香爐山腳下為她們下葬。因為她們都沒有結婚,人們就把她們的墳頭取名“女兒墳”。母親望著兩個心愛女兒的墳塋,望著天空中遠遠飛去的大雁,望著滔滔的河水老淚縱橫痛不欲生!不久,金花銀花的母親因為不能承受喪女之痛的巨大打擊也沉珂不治身亡。鄉親們把這個苦命的老人安葬在她們女兒的旁邊。在她們家和女兒的墳頭邊有一口大堰塘,是她們以前吃水、洗衣的地方,因為她們家沒有男人,人們就把這口堰塘叫做“寡婦塘”。

    1868年秋天,一位鬚髮皆白身體孱弱的老人來到香爐山下,到處打聽金花銀花的下落。他就是葛升。原來,52年前清朝道光年間,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邊疆戰事頻繁,軍事吃緊,各地保甲長瘋狂抓丁擴充軍隊。安州西鄉17保保長就抓了葛升,悄悄地把他送到邊疆去服兵役。葛升一去就杳無音訊沒有回來。現在已是古稀之年的葛升輾轉千里回到家鄉安州西鄉17保,只見昔日的香爐山依然鬱鬱蔥蔥,山腳下的這條河照樣日夜奔流。卻不見了他日思夜想的金花銀花姊妹倆的身影,他扼腕嘆息悲痛萬分!

    後來聽鄉保說,在葛升走後,金花銀花姊妹倆一直思念他沒有嫁人。倒是經常到河邊盼望葛升回來,她們想去找葛升又無法過河,只能隔河相望,經常日思夜想淚流滿面。後因思念成疾離開了人世。

    葛升聽說以後,感慨萬分慚愧至極捶胸頓腳悔恨不已,覺得實在對不起姊妹倆。他踉踉蹌蹌來到金花銀花的墳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他對著女兒墳,沉痛地述說著他五十多年來當過兵打過仗,當過長工放過羊,他吃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苦,他受過常人難以忍受的罪。雖然有不少的人向他提過親,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心愛的金花銀花姊妹倆。他恨這條河上沒有橋,沒有看到他心愛的人。悲憤之餘,他把幾十年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0多兩銀子全部拿出來,同當地頭領肖前林、肖前孝、肖前庭、孫永金、楊紹先、楊茂成、楊紹田、楊紹軒、楊庭順、楊紹松等10位首領商議在茶坪河上架橋的事。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1870年初,架橋資金籌齊,所需的石料、木料、石灰等材料基本備齊,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他們尋遍了方圓百里的能工巧匠聚集在這裡,立即開工建橋。河兩岸的老百姓聽到這一訊息歡欣鼓舞,大家敲鑼打鼓奔走相告,紛紛加入修橋的隊伍,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河床中央一座突兀聳起的小山依山造勢,大家集思廣益精心設計施工。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風風雨雨,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雷電交加,他們吃住在河邊,經過近兩年的日夜奮戰,終於在1871年10月第一座橋順利完工。1872年初,他們立即籌備修建連線這座小山通往河對岸的第二座橋,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北風凜冽的嚴冬他們一天也沒有停工。經過一年的艱苦施工到1873年春天,兩座風格獨特、造型別致的廊橋全面貫通!

    這座橋橋身高 三點五米,寬四米,長十八米。原木並排密集為梁,上面鋪設橋板,人字房架橋身,穿榫而成,上蓋小青瓦,橋的兩端建有兩疊水的排樓,雕有雙鳳朝陽和二龍搶寶的浮雕圖案。姊妹橋造型優美,古樸敦厚,是中國造橋史上藝術和實用完美結合的典範!

    當時,透過西鄉十八保,兩座橋取名望郎橋。後來同治皇帝垮臺,光緒皇帝上臺,安州派來新官楊興,他說,茶坪河上游西鄉十八保架這兩座橋,解決了西鄉十八保老百姓過河難的問題,每年可少死好幾百人.這位安州官員派人調查,覺得這種老百姓自籌錢款自投勞力修橋的義舉值得嘉獎,便如實向上級稟報。

    1875年由安州官員楊興送來《天緣橋》金匾,後來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天緣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到此遊覽觀光,當他們瞭解到建橋的前前後後,他們覺得當年修建這兩座橋是為了紀念金花銀花姊妹倆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應該取名姊妹橋。於是請當時的書法家寫了遒勁有力的三個大字:姊妹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伸縮章怎麼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