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鑫鑫向

    怎麼可能啊!奧匈帝國可以說是一戰中最弱的帝國主義,除了義大利!內部矛盾重重,德國的失敗和奧匈帝國的不給力有很大關係!沒有德國的幫助,即使是沙俄都能滅了它。奧匈只能欺負義大利和一些小國家,最終自己無法支撐大戰,自己都崩潰了

  • 2 # 南國軍情

    如果進行資料對比的話,奧匈帝國確實可以稱為與俄國、德國相匹敵的歐洲陸軍強國,只不過這個國家早已崩潰,人們對它的印象不多。它實際為雙元制帝國,由匈牙利與奧地利二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為歐洲傳統強國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八大列強之一。東歐的大帝國。

    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近68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1910年時為5135萬,僅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的工藝之先進更是遙遙領先,雄踞世界第一。

    如此一個國家自然稱得強國,只不過它不幸的是,遇上了更強的鄰居,德國與俄國,這二個國家都比更為強大,尤其是軍事實力。整個一戰來說,奧匈帝國單獨對抗義大利可以打個有來有往,在南線也保持了優勢,但是在西線對抗俄國的作戰相當不利。

    奧匈帝國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從建立伊始就困擾於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做為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國,其國內部民族矛盾相當深,如果僅僅有限戰爭,它一定比其它國家差,但是當戰爭規模不斷加大之後,也就超出其承受能力,自然以崩潰為結果

  • 3 # 哀公問宰我

    奧匈帝國由於沒有一個主體民族,是個很鬆散的聯盟,這些下面聯盟並不聽中央的話,地方部隊跟中央不對付,這些聯盟進攻不行,但是防守可以說歐洲第一,因為誰都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 4 # TT135010753

    根本不是,雖然地大人多,但真實的軍隊數量非常少,甚至還不及崛起的塞爾維亞,並且戰術體系、訓練方法、軍事裝備額都非常落後。奧匈被塞國打得灰頭土臉根本就不是什麼冷門。

    內部掣肘也是個大問題,改組二元是權宜之計,之後匈牙利貴族一直在要求特權,有權利沒義務。奧匈兩族的優勢地位,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滿,內部矛盾不斷,這種混編軍隊自然士氣低落。

    而且這麼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領導者還缺少對自我的正確認知,認為自己還是過去主導歐洲事務的中歐大國,也不思進取,說穿了和晚清朝廷差不多。這樣的國家不輸才怪

  • 5 # 漫界遊俠

    奧匈帝國還是奧地利帝國的時候,在歐洲稱霸了盡200年,後來被崛起的德國重創,失去了神聖帝國的疆土和控制權,人口構成也不再是以日耳曼人為主了,民族問題開始激化,國力開始一年不如一年,最後從正統的西歐國家變成了尷尬的東歐國家。不過在當時也是世界級的力量,比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甚至美國等國家對世界局勢更有發言權。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是在一戰之後,高中課本上都是承認的。

  • 6 # 譚談世界史

    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幾乎要分享奧斯曼帝國的“歐洲病夫”頭銜,意思就是這一代人很可能要看到其滅亡的國家。

    從面積上看奧匈帝國是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人口是歐洲第三僅次於俄國和德國,但是“大陸強國”的奧匈帝國的陸軍軍費甚至不如海軍強國英國,從兵力上說奧匈帝國陸軍遠不如德法俄,從機槍、大炮、子彈也就是“火力上”,他甚至連義大利都不如,僅僅在數量上強於塞爾維亞。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援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

    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致命的。軍官收入菲薄,同時因為貴族軍官在義大利和普奧戰爭中表現糟糕,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取消了貴族免於考核擔任軍官和升遷的特權,結果就是不在乎收入的貴族階級已經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上層開始退出軍隊,而中產階級中層和下層因為對收入的敏感和此時經濟的高增長也紛紛退出軍隊,最後奧匈帝國軍隊被一群兵頭將尾,也就是窮人裡的上層和中產階級的下層子弟所佔據,他們之所以選擇從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付不起其他學校的學費。

    於是把他們送進免費的軍校。一個軍官從軍官學校畢業要升到少校慢的話需要二十一年,快的話也需要十二年,如果你沒有上層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眼裡的“苗子”“明日之星”,然後假如你作為一個少校退役,你的收入只略高於電車司機,結果就是軍官裡腐敗橫行,貪汙、背叛、出賣情報公行。雷德爾上校醜聞在戰前爆發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這個出身貧寒的上校軍官,收入只夠付他僱用的四個僕人裡的一個半的薪水,但卻在維也納和布拉格都購置了宅邸,積攢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還買了戴姆勒汽車。而如此反常的富裕狀況在他長期在陸軍中央任職的時候竟然沒有引起任何懷疑。

    奧匈帝國軍隊沒有實戰經驗,雖然1866年柯尼希格雷茨戰役向全歐洲展示了“火力”的決定性意義,而奧匈帝國軍官團也紛紛表示要效法普魯士,在柯尼希格雷茨舉行的軍事演習上,奧匈帝國參謀當著在場的外國武官的面宣稱,奧匈帝國軍隊的目標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劇的重演”,但是奧匈帝國參謀部很快就從推崇火力退回了傳統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帝國負擔不起火力的費用。

    奧匈帝國連續舉行以俄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但是每次都讓觀看的歐洲武官啼笑皆非,1913年最後一次例行軍事演習上,弗蘭茨費迪南大公不願意讓他準備推薦接替康拉德出任總參謀長的“美景宮新寵”布魯德曼將軍戰敗,而在演習的最後階段突然宣佈把兩軍對抗演習變成“插旗演習”,在演戲的最後階段,奧匈帝國軍隊向插在地上的旗幟發起猛攻,給剛剛打過巴爾幹戰爭的塞爾維亞武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加不幸的是奧匈帝國計程車氣,在實行義務兵役制以前,奧地利帝國依靠募兵制至少能夠要求他計程車兵不管出自什麼民族必須揹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自從實行了義務兵役制,這一條也很難得到保證。

    奧匈帝國有各種不同的民族,但是奧匈妥協把它的領土簡單粗暴的劃分為“內萊塔尼亞”和“外萊塔尼亞”,也就是說萊塔河這邊和萊塔河那邊,而且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不同的政策,雖然總統來說奧匈帝國的臣民享受的權利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萬全針鋒相對的民族政策。

    以紙幣為例,萊塔河這邊也就是維也納自由主義者執政的地區的紙幣上用8種語言寫明幣值,也就是說帝國的各民族只要不是太稀奇的民族,基本都能夠看懂萊塔河這邊發行的帝國紙幣的幣值,但是在萊塔河那一邊,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義政府統治的地區,它們的紙幣上只有一種語言,就是匈牙利語,連德語都沒有,是的連德語都沒有。匈牙利人只要求匈牙利人的民族自決和民族平等,從不認為他統治的地區的其它民族也有權利要求民族自決至少是不受歧視,這種有趣的民族權力觀念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相似。其結果就是在內萊塔尼亞各民族開始要求改善自己的處境要求和日耳曼人平起平坐,而在外萊塔尼亞斯拉夫各民族只有三條路可選擇,一是去死、二是去美國、三是等著巴爾幹斯拉夫國家的同胞早日打進來拯救自己。

    1914年宣戰的時候維也納陸軍部給美國的奧匈帝國臣民寄送了大批迴國服役的動員令,結果被當成廢紙。帝國的各民族因為帝國的不同政策而對帝國採取共同的仇恨,這也是帝國的一個奇妙之處,匈牙利壓迫斯拉夫諸民族所依斯拉夫各民族都恨匈牙利人和帝國,而內萊塔尼亞雖然不再壓迫境內的少數民族,但是它也無法滿足少數民族的要求,比如說捷克問題,在捷克的日耳曼人和說德語的猶太人都不太會說捷克語,因為按照過去的帝國法令作教師、公務員、軍官只要會說德語就行了,但是自從帝國施行自由主義改革,給予諸民族以平等的權力,捷克人就要求這些人除了會說德語之外也必須懂捷克語,這個要求不算過分,在國家開始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19世紀末不可能讓一個去領養老金的捷克老太太去學德語填表格,但是這個合理要求一旦被帝國接受,捷克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就發現“坑爹了”,因為捷克知識分子幾乎都懂德語,而講德語的知識分子幾乎沒幾個懂捷克語,帝國的這一妥協實際上講決定捷克只有捷克公務員,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要麼失業要麼一把年紀去從頭學捷克語。

    於是帝國的最後幾十年波西米亞莫拉維亞幾乎處於內戰狀態,日爾曼人、講德語的猶太人和捷克人打成一團,大學成了戰場,他們憑赤手空拳最多是一些簡單工具都能製造出上百人的死傷。卡夫卡的絕望情緒也可以聯絡到他作為一個講德語的猶太人的處境上理解。結果就是捷克人恨透了帝國政府,雖然帝國政策減輕了對他們的壓迫,但是1908年帝國動員捷克部隊的時候,布拉格的捷克人集體臥軌,阻礙運兵的火車出發,1911年再次區域性動員的時候布拉格人再次集體臥軌,這次遭到帝國的逮捕,1914年終於宣戰的時候從布拉格開拔的捷克人部隊齊唱塞爾維亞國歌以示抗議。

    帝國計程車兵說五花八門的語言,在義務兵役制之前每個士兵都應該揹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義務兵役制以後這一點不能再指望了於是發給軍官一種翻譯手冊,上邊用注音標註了各種不同語言的作戰指令,也就是說因為士兵聽不懂,所以請軍官儘可能的用士兵的語言下命令。帝國軍隊的參謀體系異常臃腫,連團都有自己的參謀其中的一個用途就是翻譯,但是一旦開戰,部隊被打亂,捷克參謀被派去向克羅埃西亞士兵傳令,或者反過來一個匈牙利軍官准備讓一群捷克士兵衝鋒,其下場可想而知。(本文部分文章內容及圖片來自網路)

    最終奧匈帝國壽終正寢。

  • 7 # 風趣的唐

    奧匈帝國在人口和土地面積上都僅次於俄國,軍工還再俄國之上,他的問題是內部民族眾多,國內有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等等。主體的德意志人又太少,加上忠誠匈牙利人和捷克人也就是一多半人,第二民族匈牙利人只顧爭奪權益又對其他少數民族各種欺壓,致使國內民族矛盾日趨嚴重,一旦戰事不利國家崩潰極快。

  • 8 # 蕭十一瀾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論面積有六十多萬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兩倍,而且都是歐洲最核心區域,論人口,一九一四年統計為五千三百萬,論實力,更是絕對屬於大國強國。奧匈帝國當時與俄國,德國可以相匹敵,問題是其本是一個多民族的組合體,組成成分太複雜,並且各民族之間矛盾重重,多少有點外強中乾的感覺,以至於一戰戰敗以後各種矛盾無法調和,直接解體。

  • 9 # 風雲世界觀

    不是,明顯弱於德國和俄羅斯。奧匈帝國這個名字就可以證明,這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

    奧匈帝國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王國的意思,一個國家,兩個主體。一個是奧地利,一個是匈牙利。沒搞錯,嚴格意義上說,奧匈帝國都談不上真的統一,這樣的國家,憑什麼跟德國,這樣橫掃歐洲的大帝國平起平坐。

    奧匈帝國一開始就不敢俄國硬碰硬。一戰的起因是,奧地利大公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就以此為藉口,要吞併塞爾維亞。可是塞爾維亞是沙俄,奧匈一直舉棋不定,最後,德國皇帝告訴奧匈,放心幹吧,我們支援你,奧匈才敢跟沙俄硬碰硬。

    奧地利和德國本來是一家人,他們都是同一個民族,日耳曼人,德國統一的時候,為什麼把奧地利拋下,就是發現奧地利南部這些複雜的民族問題,搞不好會拖累自己,事實的確如此,一戰戰敗後,奧匈就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好幾個國家,可見這個國家本身就比較虛弱。

  • 10 # duh23333

    奧匈帝國一戰前名義是奧地利-匈牙利為主組成。實則主要還是奧地利當家。奧匈軍隊那時陸軍力量並非很強大。如單挑俄國,它都不一定佔優。還好一戰前德奧兩國是同盟。不是因為德國同盟,一戰是打不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人單位沒幫員工買社保,應該去哪個部門單位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