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生奕軒

    比句出自《史記·封禪書》,原句是“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這句話中陝西的朋友糾結的無非是“洛”“三代”“嵩高”,可謂千方百計、不擇手段,應了那句“吾恐秦人食而不得下嚥也”。說洛是指陝西的北洛河,說河南的是“雒河”“南洛河”。

    《漢書·地理志》雲:“河南郡雒陽。”顏注引“魚豢雲:‘漢火德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改為“雒”字也’。”

    其次從《史記·夏本紀》、《尚書·禹貢》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 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

    這裡的伊洛瀍澗就是流經洛陽的四條河,中間“洛”字可沒用“雒”。

    《史記·河渠書》

    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中用的也是“洛汭”

    《史記·周本紀》

    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途,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

    ……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

    同樣的史記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在這個地方則更為明顯,同一個地方“洛”“雒”混用。可見“河洛”就是“河雒”“洛水”就是“雒水”。

    其次,陝西的北洛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渭河的一級支流,河南的洛河則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你覺得太史公會這麼糊塗?

    其次“三代之居”,三代指的是那三代。真的指的事周、秦、漢?

    《史記·孝武本紀》:"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邢昺疏:"三代,夏、殷、周也。"

    這裡的三代指的就是夏、商、週三代,咱還可以看看這句話的出處。《史記·封禪書》

    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

    ……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禹做夏社,周克殷,夏商周一脈相承,之後才說“至秦稱帝……”直接否定了三代不可能指“秦漢”兩代。所以這裡的三代指“夏商周”三代並沒有異議。

    嵩高,有人又說了嵩高說的是陝西的崇山,這個更為可笑了,陝西崇山最早不過商末,何來和虞夏比?嵩山又名“崇山”“崇高”“嵩高”“外方”“崧高”

    《國語·周語》

    “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注:“融,祝融也。夏居陽城,嵩高所近。”

    《史記·封禪書》

    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群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岱宗,泰山也。……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恆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嶽,嵩高也。五載一巡狩。

    ……

    於是自餚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恆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

    ……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

    這難道講的還清楚?事實證明這句話確實和陝西沒半毛錢關係,就不要瞎湊熱鬧了,你們也搶不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色的那種紅酒起子怎麼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