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客陳
-
2 # 東北虎爺好咧咧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基本屬於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生產生活,逐漸形成了農耕文化。先賢們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編寫了二十四節氣歌。二十節氣每半月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幹什麼活都有定數。例如:立春,一般都在春節前後,立春至穀雨期間的幾個節氣主要是備耕階段,到穀雨便開始種大田。立夏至夏至間是間苗丶開鋤。進入伏天即是農閒。立秋至秋分之間為秋收階段。秋分到立冬之間為打場或叫脫谷階段。立冬至大寒是"貓"冬。這一階段東北農民需要個半月時間上山砍柴,備足一年的燒柴。
陰曆是中國獨有的年曆。陰曆華人自古傳承下來的。有的也叫黃曆,意思是中國第一位黃帝定的。不是有黃帝陵嗎(大概也能)。中華民族的各種節日都按陰曆過,傳承自己的文化為上。
陽曆是世界通用的年曆。中國要與世界接軌使用世界通用年曆是必需的。
二+四節氣,對農民來說主要是掌握各節氣幹什麼活,如果超過節氣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影響。對其他人而言只是掌握什麼節氣穿什麼衣服或吃什麼食物也就夠了。
至於三者的關係是即互相聯絡又少有區別。大致上都在一年四季框架內。
-
3 # 易知明天
24節氣反映太陽對地球一年中的氣候變化,24節氣與公曆(陽曆)接近,是地球農耕的種與收規律;陰曆是指月亮隨地球運轉,它的特點是十五月圓及潮汐事宜的規律;24節氣是中國古老老的傳承節點方式,其中八卦預測、算命、擇日等屬其事項…
-
4 # 道道道一
24節氣是一種陽曆,是根據太陽的運轉確定的四季,和干支月份。陰曆是根據月亮來確定月份的,這樣和迴歸年之間,偏差很大,如不調整,正月會出現在夏天。24節氣調整陰曆月份的偏差,沒有沒有節氣只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把陰曆改變成陰陽曆。24節氣的干支歷,比西方的陽曆,要精確,後來,陽曆的修訂,也是和24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掛鉤的。
謝邀答!中國是以農耕文明為主流的農業大國,而且“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口號深入人心。儘管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差別客觀存在,但在稱呼上還是把農民高看一等,譬如把農民叫“伯伯”,把工人叫“叔叔”是也,“農二哥”只是出於自嘲。還有連兒童都會背誦唐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學作品中的景色描寫,多是美麗的山水和鄉村景色,城市和工廠,還真沒什麼好寫的。
書歸正傳,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365日5時48分46秒)為依據,而陰曆是以月亮的月相週期,即朔望月(29天12小時44分28秒)為1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1年,1年354天或355天。故陽曆叫公曆,是西方曆法,也叫太陽曆;陰曆叫農曆,這是從中國古代都是這麼叫的,也叫太陰曆。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自然界的氣象與物象變化,與陰曆時間息息相關,如潮汐,再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文景象等,所以老百姓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用來安排農時。一個節氣十五天左右,二十四個節氣過完,就是一年光景,無需日曆,就能把一年時間安排妥當。而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基本是氣候、氣象和農作物狀況。這樣一來,二十四節氣只能是陰曆了,所以陰曆就是中國的農曆,而把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