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952449319509
-
2 # 使用者5614245403259
原文如下: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譯過來就是: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的肌膚紋理之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裡,不及時醫治恐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面板紋理之間,湯熨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面板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裡,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大夫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因此我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這時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當時神醫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看病,然而蔡桓公不聽勸告,最後死去,世人和後人都罵他愚蠢,但是大家知道蔡桓公為什麼值得扁鵲三次上門勸諫嗎?
蔡桓公畫像
大家都知道,扁鵲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神醫,是華夏醫祖,後代醫生將其尊為開山祖師,據說扁鵲年輕時在一家客館當掌櫃,有個名叫長桑君的客人,扁鵲認為他不平凡,便很有禮貌地招待他,長桑君也認為扁鵲不是平庸之輩。十多年來,長桑君經常在這家客館投宿,後來在與扁鵲私談時,給了他一些藥和服藥的秘方後,忽然就不見了,扁鵲懷疑他不是世間的人。扁鵲按長桑君說的方法服藥後,三十天後就能隔牆看到對面的人。
憑著這種本領,扁鵲開始替人看病,可以清楚地看清對方五臟的癥結所在。他後來在趙國行醫時開始號稱扁鵲。之後他的高超醫術醫治了很多的人,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其中在虢國讓其太子起死回生,更是名聲大震,成為當時的人盡皆知的神醫。
神醫扁鵲
那為什麼堂堂神醫會三次勸諫蔡桓公呢?蔡桓公當時開創了世界上第一所官辦的高等血符,也就是稷下學宮,蔡桓公自由廣招門生,做學術研究和著書,並且享受國家俸祿,實際上在當時就是齊國的智囊團。
曾經的學宮老師荀子
稷下學宮sheng'jin
稷下學宮創導學術自由,不同學派、思想、政見者,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使得稷下學宮成為戰國時期學術薈萃的中心,併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場所。隨著學宮的建立,很多有識之士都向齊桓公上諫,而齊桓公也確實聽取建議,營造出一種仁政,善於納諫的形象。
孔夫子
於是扁鵲在造訪蔡桓公時就善意地提醒他的病情,然而蔡桓公只是利用稷下學宮和百家出謀劃策,營造一種仁政氛圍,達成自己的野心,並非真心納諫。尤其是對自己毫不知情的病情,他更是不相信神醫的提醒,最終因惡疾而死。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也不要為了名利而變得虛偽。
回覆列表
《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喻老》中,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南韓公子,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理論家。
蔡桓公,戰國時齊國國君,因遷移國都至河南上蔡而被稱為蔡桓公,諡號“齊桓公”,他與“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小白並非同一人,所以將蔡桓公史稱“田齊桓公”“齊桓公午”。
扁鵲,姬姓,秦氏越人,春秋戰國名醫。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我們大概都耳熟能詳,扁鵲勸蔡桓公“何棄療”,蔡桓公只是充耳不聞。
第一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第二次“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第三次“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第四次“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第五次“遂死”
對於扁鵲多次直言相勸,蔡桓公絲毫無動於衷。當第五次有所動作的時候,他派人尋找扁鵲,扁鵲早就沒了蹤影,自己也早就病入膏肓,無力迴天。
難道因為蔡桓公身份尊貴的緣由才惹得名醫多次相勸?
並不是的。只是蔡桓公的某些做法“迷惑”了扁鵲而已,讓他產生誤判,才引出多次直諫的事情。
蔡桓公在臨淄設立稷下學宮,引得諸子百家齊齊匯聚於此,互相爭辯,論證,求索,鑄成中國學術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促成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產生,使得學術文化繁榮一時。
正是蔡桓公這一舉動,給人以善於納諫的印象。
但恰恰相反,蔡桓公只是利用百家來達成自己的野心罷了,並非真心納諫。
這一做法既矇蔽了蔡桓公自己的心,也矇蔽了天下人,要不然扁鵲怎敢“冒犯”天威,多次直言勸諫?
蔡桓公的逃避與無知是用死亡來償還,在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該直面應對,而不是一再躲避,及早採取救治的措施,“早發現早治療”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李世民創“貞觀之治”離不開魏徵的直言納諫;
商紂王殘害敢於納諫的忠臣比干卻誤信奸佞之人,終究落得國破家亡。
有時候,人的抉擇往往也很重要,一面上天,一面入地;一面生,一面死。不管如何選擇,都不要落得和蔡桓公,商紂王一樣的悲慘下場,聽不進去好話就算了,最後卻還搭上了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