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然之見

    大浪淘沙,歷經2000年被傳承至今的思想才是精華,莫言老師的作品所散發的觀點,再過20年就沒人理會了。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生存環境的不同,性情產生了差異。

    莫言老師經歷了窮困潦倒的艱難年代,所以才寫出非常時期人性的可怕和絕望,那孔子是生活在溫室裡的花嗎?

    起初孔子周遊列國時鬥志昂揚,14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不僅沒能找到認可自己的君主,還遭到了威脅和追殺,這讓他對人性的觀察無比深刻,卻仍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性非常複雜,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醜惡只是生活的一個介面,只用力地將落後於野蠻誇張擴充套件,這不是批判,這是片面。

    孔子真正的轉變是69歲之後,他不再到處去遊說,而開始傳道、授業、解惑,將自己的思想主張傳播出去,最終擁有了三千弟子。

    面對不理想的現實,他選擇透過自己的力量,帶動社會的轉變。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道德的崩塌是可怕的,孔子豎起了仁義道德的大旗,而莫言老師只是將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讓人們去拷打批判,而不是去打破和拯救。

    文學從來不是單純地描述生活,而是要透過描述給人們傳達一種思想觀念。

    孔子對後世的影響力是逐漸樹立的,直到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被人尊崇。他的思想經過歷史磨鍊越發耀眼,主要是因為他的語言給人們樹立了為人行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改變了混亂的世界,經得住歲月的考驗。

    而莫言老師一再揭開了千瘡百孔的過去,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的頑固偏見,卻無視就是這樣的老百姓,創造了今天的好生活。

    困在過去的時光裡走不出來的他,很難給人們傳達積極向上的觀念。

  • 2 # 實在湯姆2I

    近日看王德鋒老師的《傳習錄》,人的一生規結為生命情感,莫言的生命情感用他的小說文字型現,昨天說了,從當年中華民族的生命情感上講中華民族急於改變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社會現狀是當年的形而上-天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天道,全國各族人民能夠投身其中並對經歷過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而自豪!個人的生命情感如果沒有和中華民族的生命情感結合,一致就是形而下的情感,任何思想家,作家如果沒有這個高度,那他的靈魂就是卑鄙的!惡毒的!看看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等是不是都站在本民族的生命情感上來展示現實社會,現實社會的惡是永遠存在的,正是惡的存在才需人類社會的善,仁來展現照人性的至善至仁的光輝引到我們社會的存在或者永存!古羅馬,埃及,印度等文明在那裡?難道不是他們沒有至善至仁形而上的無限追求而消亡的嗎?莫言的東西是西方的標準,西方還有文化的袖3000年傳承嗎?中華文化雖有中斷或弱化但是仍然在追求天道自然難道不是嗎?允許莫言存在,希望以中華民族的興精神加上分辯才是民族的大道。本人愚見而已。

  • 3 # 默默祝福念務觀

    一個是為世人敬仰兩千多年大思想家,教育家;一個是寫黃書的,自己都說自己有一種偏見的人,兩者沒有可比性!莫根本就沒有資格與孔子相提並論!當下莫言現象,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微小的沉渣泛起,現在就已經被人們視如敝履,哪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孔子曰:羊跪乳,鴉反哺,莫辱母。

  • 4 # 朽木老寶

    誰對誰錯?

    最近,網路上圍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展開了一場論戰,雙方唇槍舌戰、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貶莫派。不少網路自媒體人及其粉絲們打著愛國的旗幟、以人民的名義對莫言及其作品、諾獎及其頒獎詞與獲獎感言等等進行口誅筆伐,先聲奪人,說莫言數典忘祖、崇洋媚外、賣國求榮,把莫言說得一無是處、一文不值!貶損、討伐莫言的理由五花八門,雖難以一一例舉,但那一條都是莫言十惡不赦、罪該萬死。

    挺莫派。還有不少網路自媒體人及其粉絲們聲稱,反對莫言者惡意曲解、抹黑、攻擊、謾罵莫言及其作品、諾獎及其頒獎詞和獲獎感言,偷換概念、販賣謊言、居心叵測。他們的理由是,莫言獲諾獎後,黨的喉舌《人民日報》等中共中央新聞媒體接連發文:《莫言獲諾獎使中國當代文學走入世界》、《莫言獲諾獎名至實歸》、《他還是中國的莫言》……對莫言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十幾年文學創作道路上,莫言對祖國懷有真摯的感情,與人民大眾保持密切聯絡,潛心於藝術創作,取得了卓越成就”……迄今為止,中國主流媒體(黨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視)一致力挺莫言,對莫言一直只有褒獎,從來就沒有一個貶詞。

    貶莫派把莫言批得幾乎體無完膚,挺莫派又把莫言贊得近乎完美無缺,雙方都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水火不容。作為吃瓜群眾,到底該聽誰的、信誰的呢?

  • 5 # 使用者果然好

    珠寶美玉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自身擁有不可替代的內涵。

    思想的優劣要看她對人類進步發展,是否有永續性的貢獻。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歷二幹多年仍常盛不衰,是因為她符合人類的普遍共識,決不是譁眾取寵和強詞奪理。就象珠寶美玉一樣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莫言能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每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象。再說有多少人瞭解莫言呢,又有多少人看了大多數莫言的作品呢,包括我也沒完整的看過莫言的一部作品。所以沒資格去評價其思想或價值。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象一座大山,你沒有深入進去考查,怎麼能對它描寫和形容呢,難道從遠運望去得到的模糊印象嗎?

    2022.7,27號

  • 6 # 欣欣向榮35967

    孔子是山東人,莫言也是山東人。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不但影響了中國社會2000多年,而且還將繼續下去,。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是他思想的核心。孔子是非常重視人的行為規範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他的這些話都是在告訴人們,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樣子,一個人不但要修內心的德行,而且也應該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舉止。孔子把人分為兩類,即君子和小人。雖然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有些絕對化的傾向,但在社會現實中,君子和小人確實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形下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罷了。

    莫言如今也算得上是山東的一個大名人,他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第一人,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了好多國家的文字,也是一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作家。外媒對他作品的評價是比較高的,但國外的普通讀者對他作品的評價到底怎樣,目前國內的讀者可能還知之甚少,但是,只要是瞭解他作品的華人,想必心中也是有一杆秤的。竊以為,國外讀者看過他作品以後的感受應該是,增加自己的優越感,而把我們看成是一種另類的動物。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認為,要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就應該給他們多灌輸正能量的東西,而不應該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去汙染他們的靈魂。而莫言的作品,卻恰恰適合孔子背道而馳的。在他的小說裡,你看不到善惡分明,也看不到禮儀廉恥。他總是執著於揭示人性的惡,痴迷於描寫人的動物本能,並還美其名曰:說真話。請問,所謂這樣的真話,難道不是很無聊嗎?

    綜上所述,把莫言和孔子相提並論,本身就是對孔子的侮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做人是如此,文學創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7 # 萊哥正能量

    孔子學說是儒家,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莫言之輩只管套好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世界觀,極盡所能胡編亂造華人的醜陋,並且把家鄉撕碎了展現出來給西方看,然後獲得資方名利!

    孔子儒家是永生,莫言小丑如朝露!

  • 8 # 使用者子午線

    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首位 教育家,孔子歷經千年受華人尊崇,可謂是名人。反觀莫言,我並不瞭解,就是個人名罷了。

  • 9 # 亦有所思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至少不敢直抒胸臆,以寫個暢快淋漓。但不妨儘量寫得含蓄,隱晦。

    孔子喜歡民歌,並且編成了《詩》,他還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個“怨”並非指怨恨,也指否定,懷疑,不滿,愁苦,傷心等負面情緒。

    巧的是,孔子彙編而成的《詩經》分風,雅,頌。“風”中有怨,但風僅為民歌,所以“風”中怨大抵是個人情感,比如離別,比如分居,比如窮苦。與之相比,“頌”中無怨,幾乎全是讚美之辭。

    偏偏這個“頌”引來了後世無數文人的猜測。因為孔子編寫《詩》的時代背景是春秋時期,諸侯亂戰,民布撩生,在內個混亂的粘代,你把一大堆頌歌放進《詩經》裡是怎麼個意思?

    如果你對春秋時期諸侯和士大夫的表現不滿,你可以批評,可以指責,可以質疑,再不濟也可以把那些罵人或損人的民歌放進《詩》裡,何必如此陰陽怪氣,指東打西?

    古代著名美男子何晏認為,孔子之所以在《詩經》中收集了頌歌,並非因為讚美,而是一種諷刺的表達,可以用“怨刺上政”來形容,翻譯成通俗語言就是希望周朝的天子和諸侯們能夠改正自己的不足。

    因此,文人們發明了一個詞:美刺。美,讚美,歌頌之意。刺,批評與質疑。並將其做為文學藝術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

    心有不平,發之為聲,或為詩,或為文。可以理解為文學作品都是傷心人的眼淚。

    陳子龍說:“我觀《詩》,雖頌皆刺”。至少在他眼裡,《詩經》裡所有詩歌都不快樂,都是痛苦的產物。甚至是在罵人,至於罵誰,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真的是這樣麼?

    相比幸福而言,痛苦更能產生文學藝術。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所有的優秀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傷心之作,不論開頭寫得如此大氣(比如東坡的“大江東去”和“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到了結尾要麼是“早人生如夢”要麼是“為我沾衣”。哪怕壯豪如稼軒也是如此,開篇仗劍四顧,結尾醉酒澆愁,就連神作李易安《漁家傲》結尾同樣不快樂。

    黃巢說“他年我若我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然而他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沒有成為青帝,所以苦悶之情照樣溢於詩外。

    其實古代很多歌頌的作品,但卻沒有多少市場,至少漢武帝面對那些柏梁體“讀得嘴裡淡出鳥來”,否則何必想結識司馬相如,何必讓樂府大張旗鼓的收集民歌呢?

    從南北朝開始,一旦遇到重大節日,君臣都會賦詩唱和,詩中全是堯舜,陽,聖光,以及各種祥瑞。然而這些詩卻入不了經典詩集。杜少陵詩中之聖,每個人都能背幾首,然而誰能背下來杜甫的《三大禮賦》?哪怕只有一句。

    如果將這種現象落實到眼前,我們不難發現,寫詩歌與文章或小說,寫痛苦很容易,寫快樂很難,至少看起來那麼淺薄,那麼庸俗,既無深度,也無高度。怎麼看都是小白級的甜寵網文。

    你就是把王校長等一眾一出生就站在人生巔峰的人叫來讓他們寫詩,快樂的詩寫不出來,寫出來也不好看,寫相思,寫離別,總能有一兩句順眼的地方。尤其那個叫賈寶玉的少年,衣食無憂,美女成群,一旦寫詩,不照樣春愁秋悲,無病呻吟麼?

    最後說莫言,一個文人是否有義務在小說中大唱讚歌?好像沒有。他是否有描寫黑諳的權利?似乎有。

    那麼,拋開諾貝獎的這個因素。

    你認為,作家寫讚美的小說更容易打動人,還是說寫痛苦的小說更能打動人?

    反過來,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學作品,是快樂屬性的居多,還是傷心成份的佔優?

    從痛苦的角度進行創作,不是藝術,也有藝術的感覺。

    這個權利,俺有@

    以上!

  • 10 # 草包831

    這很正常二千多年來,在民間傳說的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和小說,還有名著等都是揭露的留下來了。至於莫言現象是暫時的褒貶,不會影響未來的文學發展。黨和政府對莫言的肯定就說明包容各種文化現象仍然是我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政策的方問不會改變。人們會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人們會在自我批判中改變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七字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