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吳的封爵制度,近年已有一些論著論及,都認為它是一種具有財政經濟意義的制度。
如《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發表的《孫吳奉邑制考略》一文稱之為“封爵食邑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六朝經濟史》一書把“封國、食邑”視為孫吳維護和培植士族地主的具體措施。不過,經重新檢索有關史料,我覺得以上論斷尚值得商榷。下面略陳管見,以求指教。
第一,孫吳封爵制的始行時間。
孫吳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之前即建安年間已經開始授予封爵,有關史料不少。例如,《三國志》卷五○《妃嬪傳》載,孫權的徐夫人之父徐琨,隨孫策征戰有功,“以督軍中郎將領兵,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遷平虜將軍。後從討黃祖,中流矢卒”。
卷五一《宗室傳·孫貴傳》載,孫貴是孫堅之侄,隨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之後,被孫策任命為豫章太守,“後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劉隱奉詔拜貴為徵虜將軍,領郡如故”。特別是到建安末年,孫吳授予封爵的物件明顯增多。
如卷六○《賀齊傳》載,建安二十一年,賀齊與陸遜討平鄱陽民尤突的叛亂之後,“拜安東將軍,封山陰侯”。同卷《全琮傳》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洩,故寢不答。及擒羽,權置酒公安,顧謂琮曰:‘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陽華亭侯”。
同書卷五八《陸遜傳》載,陸遜參加了偷襲江陵的戰役之後,“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卷五四《呂蒙傳》載,呂蒙攻佔江陵之後,孫權“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
呂蒙受封爵的時間當與陸遜等人同時,在建安二十四年末。卷五五《陳武傳》載,陳武戰死於建安二十年,其子修19歲;“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都亭侯,為解煩督”。卷五六《朱然傳》載,朱然“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擒羽,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卷五一《宗室傳·孫皎傳》載,“擒關羽,定荊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權追錄其功,封子胤為丹陽侯”。以上史料說明孫吳的封爵之名在建安時期未立國之前就出現了,而且受封者不少;並不是自黃武元年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孫吳封爵制度施行的物件。
《三國志·吳書》存錄的孫吳封爵史料還是相當豐富的。據初步檢索,其本人受封而非襲爵者已達80人以上,加上襲爵的就更多了。排比這些資料,可以將孫吳受封爵者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孫吳的皇親國戚,另一類是臣屬。
從身份來看,臣屬始受封爵者絕大部分是冠有軍銜的領兵武將,有些受封者的職事雖然主要是文職,但也兼有軍銜,如卷六二《是儀胡綜傳》載:“魏拜權為吳王,封綜、儀、(徐)詳皆為亭侯。……權下都建業,詳、綜併為侍中,進封鄉侯,並左右領軍。”
純粹以文官職銜受封爵的似只有顧雍、董朝、韋曜、華核、闞澤等幾人。卷五二《顧雍傳》載:“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封陽遂鄉侯。”接著說他“拜侯還寺,而家人不知,後聞乃驚”。這一方面說顧雍受封爵不事張揚,另一方面也說明顧雍以文職受封爵出乎家人意料。
顧雍是深受孫權器重的吳姓士族首領,黃武四年他把母親迎到建業時,孫權“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公卿大臣畢會,後太子又往慶焉”。這種異乎尋常的禮遇和授予封爵一樣,都是孫權對顧雍的殊遇。
董朝在孫亮時為中書郎,孫林廢孫亮而立會稽王孫休為帝,董朝奉命去會稽迎接孫休入宮,所以孫休即位後下詔稱“董朝親迎,封為鄉侯”①。這也屬特例。卷六五《韋曜傳》載,韋曜素以文史見長,“孫皓即位,封高陵亭侯,遷中書僕射,職省,為侍中,常領左國史”。
同卷《華核傳》稱華核“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孫皓即位,封徐陵亭”。卷五三《闞澤傳》稱,闞澤“究覽群籍,兼通曆數,由是顯名”,赤烏年間他官至太子太傅,兼中書令,“以儒學勤勞,封都鄉侯。”
韋曜、華核和闞澤三人都是以著名文儒之士的身份受封爵的,當也有其特殊之處。其餘《吳書》有立傳的文官似均未見封侯,如卷五三有傳的張紱官至長史,嚴畯官至尚書令,孽綜官至選曹尚書、太子少傅,他們都身居高官要職而沒有得到封爵。
關於孫吳的封爵制度,近年已有一些論著論及,都認為它是一種具有財政經濟意義的制度。
如《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發表的《孫吳奉邑制考略》一文稱之為“封爵食邑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六朝經濟史》一書把“封國、食邑”視為孫吳維護和培植士族地主的具體措施。不過,經重新檢索有關史料,我覺得以上論斷尚值得商榷。下面略陳管見,以求指教。
第一,孫吳封爵制的始行時間。
孫吳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之前即建安年間已經開始授予封爵,有關史料不少。例如,《三國志》卷五○《妃嬪傳》載,孫權的徐夫人之父徐琨,隨孫策征戰有功,“以督軍中郎將領兵,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遷平虜將軍。後從討黃祖,中流矢卒”。
卷五一《宗室傳·孫貴傳》載,孫貴是孫堅之侄,隨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之後,被孫策任命為豫章太守,“後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劉隱奉詔拜貴為徵虜將軍,領郡如故”。特別是到建安末年,孫吳授予封爵的物件明顯增多。
如卷六○《賀齊傳》載,建安二十一年,賀齊與陸遜討平鄱陽民尤突的叛亂之後,“拜安東將軍,封山陰侯”。同卷《全琮傳》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洩,故寢不答。及擒羽,權置酒公安,顧謂琮曰:‘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陽華亭侯”。
同書卷五八《陸遜傳》載,陸遜參加了偷襲江陵的戰役之後,“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卷五四《呂蒙傳》載,呂蒙攻佔江陵之後,孫權“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
呂蒙受封爵的時間當與陸遜等人同時,在建安二十四年末。卷五五《陳武傳》載,陳武戰死於建安二十年,其子修19歲;“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都亭侯,為解煩督”。卷五六《朱然傳》載,朱然“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擒羽,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卷五一《宗室傳·孫皎傳》載,“擒關羽,定荊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權追錄其功,封子胤為丹陽侯”。以上史料說明孫吳的封爵之名在建安時期未立國之前就出現了,而且受封者不少;並不是自黃武元年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孫吳封爵制度施行的物件。
《三國志·吳書》存錄的孫吳封爵史料還是相當豐富的。據初步檢索,其本人受封而非襲爵者已達80人以上,加上襲爵的就更多了。排比這些資料,可以將孫吳受封爵者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孫吳的皇親國戚,另一類是臣屬。
從身份來看,臣屬始受封爵者絕大部分是冠有軍銜的領兵武將,有些受封者的職事雖然主要是文職,但也兼有軍銜,如卷六二《是儀胡綜傳》載:“魏拜權為吳王,封綜、儀、(徐)詳皆為亭侯。……權下都建業,詳、綜併為侍中,進封鄉侯,並左右領軍。”
純粹以文官職銜受封爵的似只有顧雍、董朝、韋曜、華核、闞澤等幾人。卷五二《顧雍傳》載:“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封陽遂鄉侯。”接著說他“拜侯還寺,而家人不知,後聞乃驚”。這一方面說顧雍受封爵不事張揚,另一方面也說明顧雍以文職受封爵出乎家人意料。
顧雍是深受孫權器重的吳姓士族首領,黃武四年他把母親迎到建業時,孫權“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公卿大臣畢會,後太子又往慶焉”。這種異乎尋常的禮遇和授予封爵一樣,都是孫權對顧雍的殊遇。
董朝在孫亮時為中書郎,孫林廢孫亮而立會稽王孫休為帝,董朝奉命去會稽迎接孫休入宮,所以孫休即位後下詔稱“董朝親迎,封為鄉侯”①。這也屬特例。卷六五《韋曜傳》載,韋曜素以文史見長,“孫皓即位,封高陵亭侯,遷中書僕射,職省,為侍中,常領左國史”。
同卷《華核傳》稱華核“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孫皓即位,封徐陵亭”。卷五三《闞澤傳》稱,闞澤“究覽群籍,兼通曆數,由是顯名”,赤烏年間他官至太子太傅,兼中書令,“以儒學勤勞,封都鄉侯。”
韋曜、華核和闞澤三人都是以著名文儒之士的身份受封爵的,當也有其特殊之處。其餘《吳書》有立傳的文官似均未見封侯,如卷五三有傳的張紱官至長史,嚴畯官至尚書令,孽綜官至選曹尚書、太子少傅,他們都身居高官要職而沒有得到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