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放風箏的孩子AAA
-
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在當下的環境中發展個人副業早已成為了勢在必行的選擇,這是不可逃避的現實,也是自己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個人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對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自己只是依靠本職工作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外界環境的快速改變導致沒有人能夠保障自己的工作可以長久的維持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個人的選擇空間必然會更小,這個時候自己應當何去何從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常言道只有未雨綢繆才能夠在面對變故的時候做到遊刃有餘,而副業很顯然為自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緩衝機會,可以讓自己在面對外界快速變化的時候,不必要有太多的憂慮,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得到相應的保障。
-
3 # 壹吥鎦鉮
近些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凸顯。今年6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暴升至19.3%。國家統計局所稱的“摩擦性失業”一詞引起網民質疑。
什麼是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調整或資源配比失調,導致一部分人在換工作或者等待換工作的過程中產生失業。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週期性失業是成熟市場經濟就業壓力的三種類型。
比如,由於經濟轉型升級,部分勞動者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工作崗位了,要重新找工作,在換工作的過程中形成的失業就叫摩擦性失業。
除了上面的情況,比如勞動者想尋找和自己更匹配的工作,卻因為某些因素,比如自身能力不強,對工作環境不滿意,或缺乏求職渠道,導致工作遲遲定不下來,造成了失業也可以叫摩擦性失業。
7月15日,官方釋出2022年上半年經濟資料,其中6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攀升至19.3%,創下新高。
網友質疑,“失業就是失業,為什麼成了摩擦性的失業?可真是技術活。”“以前只聽過摩擦起電,摩擦失業還是第一聽說。”“官方就是不承認失業!”“官員說正常的人話有這麼難嗎?”
還有網友稱,“摩擦性就業”一詞帶給大家不適感。
《新京報》報導,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稱,“摩擦性失業”是經常發生的,並非週期性出現的,也不是供求結構不匹配導致的。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青年群體更多面臨“結構性失業”,也會面臨“摩擦性失業”。
公開資訊顯示,摩擦性失業是指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即由於經濟在調整過程中,或者由於資源配置比例失調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轉移,使一些人等待轉業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有網友表示,這個解釋很繞口。
16—24歲城鎮人口主要是畢業生,包括高中、職高、大專和高校本科畢業生。自2018年國家統計局開始公佈16—24歲城鎮失業率以來,青年失業率逐年升高。
分析表示,對於政府來說,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也意味著社會存在不穩定因素。“沒有工作、沒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可能會走上街頭髮洩內心的憤懣,這是令國家最擔心的。因為這可能造成社會動盪。”
過去數月國內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國家統計局15日公佈的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僅為0.4%,受到廣泛的關注。
最近幾周在西安、蘭州、海口等城市推出了影響數百萬人的封控措施。
6月,世界銀行對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從去年12月的5.1%下調至4.3%。世行表示,這一修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奧密克戎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和3月至5月部分地區的長期封鎖。
國家2022年設定了約5.5%的經濟增長目標,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將難以實現這一目標。不過也相信國家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
4 # 豁達開拓未來
青年群體是美好的年華,是最大的財富。對於失業又是很無耐的,但思想卻不能因暫時性的失業而失業。
致於如何走出困境?首先要改變自己現有的思維觀念的,要明白工作的本質是什麼。其是:任何的工作都單位、公司或崗位上的僱員,都是靠自己工作後領取唯一的工資收入,都是不能離開的收入。也就是問問自己,你能離開你的工作崗位一年兩年回來還有工作、還有收入嗎?答案肯定是沒有了。
既然是這樣,那就是做什麼工作都是離不開的收入,它只有崗位、職位、收入的差別而已,相同的是大家都是僱員。重要的是自己要學會把離不開的工資收入轉化到離得開的收入一一被動收入。
工資收入一一離不開的收入。
被動收入一一離得開又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人一旦擁有財商思維並且以被動收入為主,也就不會糾結非做某一份工作了(離不開的收入),也就不存在有摩擦性失業的困境!!!
回覆列表
看看千禧年前後下崗工人怎麼從頭再來的,活下去是第一要務,社會是一個博弈的舞臺,充分利用 也充分釋放自己,蟄伏與浴火重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