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104981835269
-
2 # 使用者3520193694024
據研究古代服飾的專家介紹,秦將軍俑頭上戴的帽子叫做鶡冠,後世也稱之為武冠,或武弁大冠,可以說是古代武將的一種特別性裝飾,而插在帽子兩邊的羽毛,一般用的都是鶡鳥身上最長,最豔麗,最粗壯的羽毛。

東漢許慎在《說文》中記載,“鶡者,勇雉也,其鬥時,一死乃至”。由此可見,鶡鳥是一種像公雞一樣的禽類,現代的學名叫褐馬雞,褐馬雞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勇猛至極。當鶡鳥在鬥爭時,它會一直將對方鬥死後才肯罷休,故此,鶡鳥也並非什麼善類。
但不過,鶡鳥的這種脾性,對作戰計程車兵,或者將軍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於是,古人就逐漸延伸出了一種鶡冠,如“鶡冠,武士戴之,象其勇也”(《禽經》引《左傳》)。因此,古人託“鶡冠”言“勇志”,表明自己在面對敵軍時,也能和鶡鳥一樣勇猛無敵,並且至死方休。

後來到漢代,鶡冠也成了一種禮法,如《後漢書·輿服志下》所言,“武冠,俗謂之大冠……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皆冠鶡冠”。由此說明,國家已經強制規定,武將必須帶鶡冠,以張揚國家軍人的氣度。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用於受到魏晉風度影響,人們便不再拘泥於古板的形式,開始將鶡冠製成一種很華麗的帽飾,比如直接就是一隻鶡鳥的樣子,更為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到隋唐時期,鶡冠象徵勇猛的原始含義未變,但不過卻增加了別的意思,比如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也就是說唐代武將不再講究個人英雄主義,而看重的是一種團隊合作主義。然後再到清代,鶡冠也還一直有所保留,比如,清代流行的頂戴花翎,最開始用的並不是孔雀羽毛,而是鶡鳥的羽毛。另外,清朝還有著嚴格的官銜制度,規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佩戴鶡冠(花翎),表示即有勇又有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鶡冠其實也不全是武士之冠,有時也當作隱士之冠,如“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表達的其實是杜甫的歸隱之心,而非武士之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清楚我們今天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從何而來,必須要藉助考古學家的慧眼不可。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王朝的建立,都是一部戰爭史。不過戰爭是百姓不喜歡的,但是在大勢面前,他們不得不投入到戰爭中。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點,在很多古代電視劇中士兵的頭盔上有羽毛。那麼為什麼士兵的頭上都有插著羽毛,這個羽毛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其實別看羽毛小,但他在戰場上的作用卻非常的大。
頭上插的羽毛
首先雙方交戰時人都混在一起的,在戰場上殺紅了眼,可能一時間無法判斷附近是敵人還是對手。於是這個時候士兵頭上的羽毛就起到了大作用,不同顏色的羽毛能夠讓交戰雙方計程車兵很快速的辨別出是敵是友,不至於在戰場上殺錯人,減少了雙方交戰時不必要計程車兵傷亡。
其次在戰場上頭頂上的羽毛還是感知天氣的最好工具。古代行軍作戰不全都是近距離的對抗, 有時候是弓箭的遠端射擊。而用弓箭射擊,那麼對於風向的把控就要非常的好,不然容易射偏或者射出去的距離不夠。弓箭手們則能根據頭上的羽毛來辨別風向,從而更快速且有效的射擊。
最後羽毛的作用也是方便士兵們抓提,頭盔的射擊是圓拱形的,而這種形狀在抓提的過程中是很難的。如果兩軍作戰的過程中,士兵的帽子突然掉落,那麼如果不能快速地撿起頭盔,可能就會遭受到對方的致命傷害,或者讓本來優勢計程車兵因為帽子的掉落而陷入被動之中。因此羽毛的作用,可以讓士兵們更好的抓提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