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兒
-
2 # 一幅畫123
初一的孩子剛從小學升上來,心智尚未成熟而出,二經過初11年的薰陶,心智已經較為成熟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更強,也更加知性,更懂得孝敬父母。
-
3 # 使用者2642237153802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初二是公認的成績下滑危險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初二和初一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
1、思維方式不同
初二分化的實質是深層次思維的缺陷。小學是人的一生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在小學時期,“語數雙百”司空見慣,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績了。
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後,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如: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型別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
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2、意志力、毅力不夠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揚。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採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紮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3、學習習慣上的原因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成績好壞主要不是取決於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決於非智力因素(情商)。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興趣、體力,還有習慣等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每個人的學習終身受益,也是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取決於非智力因素。
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自習課習慣、做作業習慣、預複習習慣、考試習慣、記憶習慣、反思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然而,小學生、初一學生中,一部分學生貪玩好耍成性,不思進取,學習習慣非常糟糕,到了初二自然會手忙腳亂,成績也自然會受影響。
4、家庭的干擾
家庭關係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孩子上初中的階段,應儘量保持家庭生活狀態的穩定。如果在這期間發了財或升了官,或調動工作,或出現其他大的生活變故,對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
親子關係的對立,也是常見的分化原因。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發育期,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更需要個性發展,更希望讓父母瞭解、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較重,反叛的行為比其他年級更明顯”。
5、社會的影響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夥伴的一句。一個很好的孩子,因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談戀愛、與社會上的“哥們兒”交往,成績就可能會一落千丈
回覆列表
初二比初一多學一門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