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劉慈欣《三體》裡描寫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吞滅,用的是降維打擊。換言之兩股相差懸殊的力量,懸殊到不同緯度,那高維對低維的接觸,無疑是碾壓式的,高緯度可以相容、奴役低緯度力量,而低緯度只能像小白鼠,任人擺佈而不知其中。
我們可以把《三體》描寫的降維打擊看成是一個宏大的思想實驗,而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交往更類似於物理實驗。那麼可能就有人會想,高緯度的人與低緯度的人打交道是否也是相容與降維打擊的?可能有些讀者會想“那必須的呀”。緯度是否存在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我們暫且說是高層次高認知的人對低層次低認知的人交往,能否做到降維打擊。筆者是個比較神經質的人,倒是思考過這個問題,根據現身說法,得出的結論與三體的降維打擊的結果恰恰相反,是完全做不到的。
我們不妨也思想實驗一番。我們的社會就像一個由許多不同能量球團組成的宇宙(現實宇宙也大抵如此)。而每個能量球都是由我們每個個體的能量分子組成,遵循著“同質同量相吸,異質異量相斥”的原則,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能量球內,不同的能量球大小不同,又互相碰撞,糾纏,上升,下降,就像撞球遊戲。最終會形成一個由無數能量球組成大抵成金字塔型的能量空間,輕者升,重者降,能量球之間互相有交際有距離,撞來撞去。當我們單個分子能量想發生躍遷,彈射或者硬擠到另一個能量球,那就需要“變質變數”,也就是說你需要提升或降低自己的內部質量,改變性質,使得其他能量球接納你,不發生排斥,但如同物理世界想增質增量易,降質降量難,換到人類社會,反而提升自己的品質,認知層次相對容易,人總是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斷的在增加知識或理性經驗,這是思想發展規律曲線決定的。而當人的認知一旦達到某種層次,是很難再變得無知的,除非發生重大疾病,物理或精神的重創。
以上只是一個思想實驗,我們迴歸現實理論,為何交際社會中,高層次高認知的人很難相容,降維打擊低層次低認知的人呢?問題出在交際二字。人與人交際存在的前提是平等、公正,否則,相信我,那不是交際,你可以說是各取所需,利益交換,或者其他,但不是交際。但不同能量球之間本身就是能量不平衡的,交際之中的平等公正,只存在同一個能量球之中。即便是交換,往往高層次高認知的人,是有資本去跟低層次低認知的人交換的,而低層次低認知的人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他們能輸出的只有本層次認知範圍內的“精神世界”,比如道德,比如執著,比如對平等公正的呼籲,比如看破紅塵後對這個世界的抱怨、謾罵。並不是說道德、執著、平等、公正錯了,這些永遠是世界之光,歷史之軸,文明之源,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根基。而筆者說的是不加思考,不集增廣,不顧全域性後的狹隘絕對化的道德,執著,平等,公平……,就像羅翔老師說的,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見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而這些是不具備精神價值的,也是對社會發展的掣肘,是無益的。這樣一來,一場飯局,一次交談,高認知的人與低認知的人要想雙方相處融洽,皆大歡喜,高認知的人必須給自己設限,刻意束縛自己的語言和思想認識,降低自己的緯度,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突兀,而這在他看來是痛苦的,一兩次倒還好,接觸久了會難以忍受,他要麼突破束縛,要麼退出,否則可能會不歡而散,傷情傷智,甚至遭受人身傷害,所以,大家都有了一個“遠離垃圾人”的共識。此刻在高層次高認知的人看來,獨處可能是最大的自由,靈魂深處的小孩不用再受委屈,不用被綁架。人性總是趨向避免痛苦的,他總能找到逃跑的路。這樣看來,高層次的人在低層次的人群中反而像一個懦弱的叛逃者,因為層次越高,與他同質同量的個體能量分子越少,所處的能量球就越小,無限趨近於一個能量點,所以才有了“高處不勝寒”“眾生皆醉我獨醒”“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生活體驗。人畢竟是複雜的群居動物,再高的人,也是不斷尋求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類的,孤獨本不是情願,只是環顧四周,竟無同途之人。
看到這裡,您或許可能有些許無奈,些許懊喪,難道這一切都是生來既定的嗎?那必然不是,世間萬物都是向上的,就像那些小的能量球,愈輕愈升,愈升愈上,怎麼才會變輕呢,多讀書,腦袋裡世界豐富了;多經事,思想境界提升了;多遠足,認知層次提高了……其複雜原因今天不討論,但這也基本是交際社會的框架了,想觸碰框架,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也有許多遊走在框架內外徘徊的人,其中滋味,冷暖自知。但筆者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歲月帶傷,亦有光芒,眼中有山河萬里,何懼幾分秋涼。
願你我都有,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灑脫。
大家都知道劉慈欣《三體》裡描寫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吞滅,用的是降維打擊。換言之兩股相差懸殊的力量,懸殊到不同緯度,那高維對低維的接觸,無疑是碾壓式的,高緯度可以相容、奴役低緯度力量,而低緯度只能像小白鼠,任人擺佈而不知其中。
我們可以把《三體》描寫的降維打擊看成是一個宏大的思想實驗,而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交往更類似於物理實驗。那麼可能就有人會想,高緯度的人與低緯度的人打交道是否也是相容與降維打擊的?可能有些讀者會想“那必須的呀”。緯度是否存在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我們暫且說是高層次高認知的人對低層次低認知的人交往,能否做到降維打擊。筆者是個比較神經質的人,倒是思考過這個問題,根據現身說法,得出的結論與三體的降維打擊的結果恰恰相反,是完全做不到的。
我們不妨也思想實驗一番。我們的社會就像一個由許多不同能量球團組成的宇宙(現實宇宙也大抵如此)。而每個能量球都是由我們每個個體的能量分子組成,遵循著“同質同量相吸,異質異量相斥”的原則,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能量球內,不同的能量球大小不同,又互相碰撞,糾纏,上升,下降,就像撞球遊戲。最終會形成一個由無數能量球組成大抵成金字塔型的能量空間,輕者升,重者降,能量球之間互相有交際有距離,撞來撞去。當我們單個分子能量想發生躍遷,彈射或者硬擠到另一個能量球,那就需要“變質變數”,也就是說你需要提升或降低自己的內部質量,改變性質,使得其他能量球接納你,不發生排斥,但如同物理世界想增質增量易,降質降量難,換到人類社會,反而提升自己的品質,認知層次相對容易,人總是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斷的在增加知識或理性經驗,這是思想發展規律曲線決定的。而當人的認知一旦達到某種層次,是很難再變得無知的,除非發生重大疾病,物理或精神的重創。
以上只是一個思想實驗,我們迴歸現實理論,為何交際社會中,高層次高認知的人很難相容,降維打擊低層次低認知的人呢?問題出在交際二字。人與人交際存在的前提是平等、公正,否則,相信我,那不是交際,你可以說是各取所需,利益交換,或者其他,但不是交際。但不同能量球之間本身就是能量不平衡的,交際之中的平等公正,只存在同一個能量球之中。即便是交換,往往高層次高認知的人,是有資本去跟低層次低認知的人交換的,而低層次低認知的人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他們能輸出的只有本層次認知範圍內的“精神世界”,比如道德,比如執著,比如對平等公正的呼籲,比如看破紅塵後對這個世界的抱怨、謾罵。並不是說道德、執著、平等、公正錯了,這些永遠是世界之光,歷史之軸,文明之源,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根基。而筆者說的是不加思考,不集增廣,不顧全域性後的狹隘絕對化的道德,執著,平等,公平……,就像羅翔老師說的,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見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而這些是不具備精神價值的,也是對社會發展的掣肘,是無益的。這樣一來,一場飯局,一次交談,高認知的人與低認知的人要想雙方相處融洽,皆大歡喜,高認知的人必須給自己設限,刻意束縛自己的語言和思想認識,降低自己的緯度,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突兀,而這在他看來是痛苦的,一兩次倒還好,接觸久了會難以忍受,他要麼突破束縛,要麼退出,否則可能會不歡而散,傷情傷智,甚至遭受人身傷害,所以,大家都有了一個“遠離垃圾人”的共識。此刻在高層次高認知的人看來,獨處可能是最大的自由,靈魂深處的小孩不用再受委屈,不用被綁架。人性總是趨向避免痛苦的,他總能找到逃跑的路。這樣看來,高層次的人在低層次的人群中反而像一個懦弱的叛逃者,因為層次越高,與他同質同量的個體能量分子越少,所處的能量球就越小,無限趨近於一個能量點,所以才有了“高處不勝寒”“眾生皆醉我獨醒”“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生活體驗。人畢竟是複雜的群居動物,再高的人,也是不斷尋求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類的,孤獨本不是情願,只是環顧四周,竟無同途之人。
看到這裡,您或許可能有些許無奈,些許懊喪,難道這一切都是生來既定的嗎?那必然不是,世間萬物都是向上的,就像那些小的能量球,愈輕愈升,愈升愈上,怎麼才會變輕呢,多讀書,腦袋裡世界豐富了;多經事,思想境界提升了;多遠足,認知層次提高了……其複雜原因今天不討論,但這也基本是交際社會的框架了,想觸碰框架,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也有許多遊走在框架內外徘徊的人,其中滋味,冷暖自知。但筆者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歲月帶傷,亦有光芒,眼中有山河萬里,何懼幾分秋涼。
願你我都有,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