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25030896056

    漢朝的窮困書生匡衡,為了能讀書而鑿壁借光,超勵志!

    匡衡出生在一個很貧困的家庭,透過自己努力最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漢朝時,匡衡家裡非常的貧寒,但是自己非常的喜歡讀書,所以他必須白天幫別人幹許多累活才能維持自己看書的支出,也因為如此,他只能到了晚上才能安下心來好好的看書學習。而有一個困難出現在他身上,因為白天掙的錢只能夠維持自己的吃跟買書的,晚上沒有燈光看不見,他又買不起蠟燭,這一下子就把他給難住了。

    匡衡的鄰居家非常的富有,一到晚上就會點上很多蠟燭,照的家裡燈火通明。在一天的夜晚,匡衡鼓起勇氣去敲響了鄰居家的們,看看能不能給自己一寸之地,藉著鄰居家的燈光學習,但是誰曾想卻討來了挖苦,被鄰居說太窮,連蠟燭都買不起還學什麼習呢。雖然匡衡心理非常的生氣,但是這也給了他動力,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喜歡看書的愛好而是想出了這樣的辦法。

    匡衡回到了自己家裡,看著屋子裡一點燈光沒有,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自己偷偷的在自己的牆上鑿開了一個小洞,就這樣,鄰居家裡的燈光順著洞射了進來,匡衡大喜,雖然只有很少的一點點燈光,但是他已經滿足了,他就藉著這微小的燈光,努力學習起來,但是因為他太刻苦的去讀書,轉眼間把家裡的書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後,沒有錢去買書了,感覺到自己掌握的東西還少之又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太遠,他想繼續多看一些書的意願越來越大。又產生了借書的念頭。他找到一個大戶人家,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可以幫您幹許多活,而且我也不要報酬,只要晚上能閱讀您家的書就可以了。”大戶人家被匡衡愛學習的精神所打動,讓他留了下來。就這樣,匡衡艱苦的學習著。最終成為了丞相。

  • 2 # 漂浮的木1q6Z

    匡衡的大名,相信不管是成人還是小朋友,都對其略知一二,尤其是其鑿壁偷光的故事,更是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刻苦學習,成為很多人的榜樣,也是大人經常用來鼓勵小朋友讀書的一個典型案例。


    對於歷史人物如果不是深入研究,大多數時候是不全面的,匡衡也是如此,很多自媒體寫手為了吸引眼球,不經過嚴謹的研究,或者為了流量故意捏造歪曲事實,將匡衡說成一個人生翻轉的人物,大意是匡衡小時候很勵志,但是長大之後當了丞相卻與宦官石顯沆瀣一氣,殘害忠良,最終被因為貪汙被皇帝罷免,鬱鬱而終,這樣的描寫是很吸引眼球,但這並不是事實的真相。


    勵志的匡衡


    匡衡是現在的山東棗莊一代的人,他家裡世代務農,這意味著匡衡家裡並不富裕,非常的貧窮,但是匡衡不一般,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一直非常努力地學習,但由於太貧窮,匡衡無法脫產讀書,於是不得不給地主家幫工,換取工錢,讓自己讀書,白天幫工,晚上讀書,但匡衡買不起燈油,所以匡衡非常苦惱,一次意外之下,匡衡發現隔壁地主家的燈光可以透過縫隙穿透過來,匡衡於是把縫隙擴大了一點,藉著燈光讀書,這就是著名的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還有幸能夠拜當時的博士為師讀書,學習《詩經》,由於匡衡非常勤奮,或許沒有錢沒其他的書籍,匡衡對《詩經》的理解非常的透徹,《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中關於匡衡對《詩經》理解的程度是這樣描述的:“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只要匡衡來解讀《詩經》,沒有能難倒他的地方。


    漢朝是沒有科舉的,不過漢朝有規定,如果能拜博士為師,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即使如此,匡衡的考試並不是一帆風順,或許是因為沒有背景,又或者是他對《詩經》的理解已經名聲在外,匡衡在第九次考試的時候得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實現了人生逆襲


    名臣匡衡


    雖然只是得了丙科,但是匡衡解讀《詩經》已經名聲在外,就連當時的太子都對匡衡也有好感,這個太子即位以後就是漢元帝,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而此時長安附近發生了地震,於是匡衡就上書漢元帝,引用《詩經》的道理,勸誡漢元帝要節儉,親賢臣,遠小人,並在老百姓中傳播教化,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還多次請匡衡講解《詩經》,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在丞相的位置上也是兢兢業業,做了不少有利於家國的事情,他的很多建議也得到了漢元帝的讚賞,算得上是一個名相吧,雖然比不上蕭何曹參。

    無奈的匡衡

    兩漢時期,一直被外戚和宦官專權所困擾,漢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按照現在的話這個石顯其實就是狐假虎威,但是漢元帝又特別寵幸這個石顯,好多大臣包括匡衡在內,都對石顯敢怒不敢言,但匡衡還是有操守的,他並沒有跟石顯同流合汙,但也沒有旗幟鮮明的反對,這是大多數文人的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匡衡被歪曲成與石顯同流合汙,迫害大臣,畢竟他沒有反對石顯,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是旗幟鮮明的反對的,誰反對誰就得死。

    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即位,匡衡抓住機會彈劾石顯,石顯被貶為平民,在回鄉的路上去世,但司隸校尉王尊同時也彈劾匡衡,他在石顯掌權的時候趨炎附勢,現在彈劾了,又不自陳不忠之罪,匡衡完成彈劾任務,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於是乞求漢成帝告老還鄉,但是漢成帝安撫了他,讓他繼續做丞相。

    但此時的匡衡已經想告別朝堂,加上他的兒子闖禍,他已經無心在朝堂上了,剛好有人彈劾他侵佔土地,於是藉此機會他終於被皇帝免職,告老還鄉。

    而對於匡衡的貪汙,有記載的也只是在漢元帝封其為樂安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

    至於說匡衡已經位高權重,還要侵佔土地,沒有當過農民,或許不能明白農民對於土地渴望程度到底有多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dows命令提示符 檢視各磁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