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是路過滴

    毛病大了,明朝文臣是出了名的槓,而且儒家哲學裡面對這種卑躬屈膝向來比較反感,想想明仁宗就胖點腿腳不好被文臣說成啥樣了,萬曆帝自己想換個太子被文臣給逼的都不上朝表示抗議,土木堡之變後大臣能當著皇帝的面打死人,崇禎想南遷也是被逼的放棄……這麼剛,內閣都能駁回皇帝的指意的朝代,給你跪著說事有多大可能,在清朝倒是有可能。

  • 2 # 皇帝不稱朕

    這話是對的。

    明代歷史上,君臣見面,有兩個場合,一個是公開的場合,就是朝會上朝時。上朝幹什麼呢?主要就是群臣分左、右排班,山呼萬歲叩頭,一邊喊“萬歲”,一邊將俗話說的“三拜九叩”禮反覆操演幾遍,就可以告成散訖了。第二個場合,人數就要較少,主要是皇帝召見一些大臣,進行較小範圍的談話,叫做“召對”。從臣子的角度,皇帝問,臣子答,便做“奏對”。大臣奏對時,是必須跪著的。

    見君下跪,是基本的朝儀和規矩。明代大臣有一些回憶錄,如明初四朝元老閣臣楊士奇撰有《奏對錄》,英宗朝大學士李賢撰有《南城召對錄》,孝、武朝首輔大學士李東陽撰有《燕對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宣召錄》,其他還有嘉靖朝大學士楊一清《諭對錄》、嚴嵩《嘉靖奏對錄》,萬曆朝大學士申時行《召對錄》等等,都是記載他們蒙皇帝召見,對御談話的實錄。從這些記載中可見,大臣們見到皇帝,第一個動作,就是下跪叩頭。

    我舉兩例:

    一是隆慶六年閏二月十二日這天,明穆宗召見大學士高拱、張居正時的情形,見高拱撰《病榻遺言·顧命紀事》。大致情形如下(摘自我寫的《大明那些九千歲》第3部)——

    ……穆宗牽著高拱的手,道:“送我。”兩位閣臣才敢跟著皇帝,一起走進乾清宮寢殿。穆宗升榻而坐,直到此時,他仍然緊著握高拱的手不放。張居正和聞訊趕來的成國公朱希忠,都在榻前叩頭。高拱因為手被皇上抓著,只能在皇帝膝側鞠躬,不能屈身下跪。穆宗見首輔躊躇不安,便鬆了手。叩完頭辭出,閣臣卻不敢輒走,留在宮門外候旨。果然,轉身的工夫,就有宦官出來“傳宣閣下”,高拱和張居正忙再次進入乾清宮,候立於丹墀上。聽裡面傳旨:“上來。”於是上殿來到御榻前,跪下承旨。穆宗語氣舒緩,道:“朕向才一時恍惚。”又道:“自古帝王后事如何如何,卿等當詳慮而行。”因為他聲音太輕,高拱聽不真切,大意是令閣臣預備後事。高拱心驚,不敢多問,叩頭出來後,仍在乾清門外候旨。

    可見,奏對時最自然連貫的動作,就是跪和起。

    (古代的老爺爺們,上朝、見君下跪,實在是件辛苦活,老風溼腿根本受不了的!)

    二是萬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神宗朱翊鈞忽然臨御毓德宮,召見閣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其情況是:

    閣臣在太監的帶領下進入毓德宮西室,御榻向東,申時行等西向跪。

    這日是新年第一天,閣臣們先致辭祝皇上元旦快樂,又以久不瞻睹天顏,叩頭問御體安好。年方28歲的朱翊鈞嘆道:“朕的病,已成痼疾了!”

    申時行等勸慰:“皇上春秋鼎盛,神氣充盈,只要加意調攝,不用藥即可康健,實不必過慮。”……

    閣臣們奏對時,一直跪著,最後話談完了,還要叩個頭才能出去。

    一般認為,過去君主與士大夫同治天下,故對臣子有所敬重,允許臣子與君主坐而論道。宋以後,君主集權加強,尊君抑臣,宰相在皇帝駕前就只能站,不能坐了。金元統治時期,將漠北君臣類似於主僕的關係帶進中原,深深影響了中原政治文化,明建國後,所建立的一切制度,都是為了強化皇帝的權威,故此臣子見君下跪,就變得很自然了。

    皇帝看所有的人,都是俯視,皇帝是他那個時代“個子最高”的人。不是隻有睥睨一切,方能顯出君主崇高的地位和氣勢麼?

    說到這兒,我想到了拿破崙和他一位元帥的對話。那位元帥瞧不起長得矮的拿破崙,經常拿他身高開玩笑。拿破崙從將軍,到攝政,到終身攝政,到皇帝,他的個子沒長,氣勢和威嚴卻在不斷地長。有一天,偉大的法蘭西皇帝終於生氣了,他冷笑著對那位元帥說:

    “如果你認為我比你矮,我將馬上砍掉你的頭顱,以消除這個差距!”

  • 3 # 圓167936973

    元朝對中國發展傷害最大,從元朝開始大臣行跪奏之禮,元朝幾乎完全打斷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到清朝又是進一步退步,大臣乾脆以稱奴才為榮,閉關鎖國完全禁錮科技發展,沉迷於冷兵器時代。

  • 4 # 在真實的歷史面前駐足

    第一,明朝君臣大堂議事,大臣們確實是跪著的,第二,終明一代,這種機會還真不多見,因為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很厭煩正式的朝會,許多大事都是朝會外解決的,君臣之間就隨意多了,第三,明朝內閣的實際許可權,大臣的實際許可權,都高於歷代,在明末,內閣極大限制君權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崇禎再怎麼換內閣班子都改變不了這種趨勢,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內閣負責制的萌芽,第四,大臣真正在精神上徹底跪在皇帝面前的王朝只有一個,那就是滿清。

  • 5 # 唐師傅52

    歐洲大多封建國家面見君主不要跪拜,單膝鞠躬而已,拿破崙時期皇帝和將領同桌議事吃飯,甚至開玩笑,曾經看過個故事國王開玩笑惹大臣生氣還主動道歉,更有甚一位國王命令位民女愛上他被民女抽了個耳光都沒對她怎麼樣,在我們中國打皇帝耳光早就凌遲滅九族了,可見從古代西方國家就意識到人權了,這就是當時發展領先的首要前提,所以我不會去評價明朝清朝怎麼樣,如果我們封建王朝一直跟歐洲這些國家為鄰不斷幹仗外交科技學術文化交流絕對是個取長補短的超級大帝國。

  • 6 # 蘭臺

    《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明朝只要皇帝見大臣,不管是什麼場合,只要是皇帝說話,或者大臣對皇帝說話都必須跪著,如果想稍微移動一下,也必須跪著挪動;皇帝吩咐完了,讓大臣按照自己意思辦事,大臣必須“叩頭承旨”。

    即使是貴為首輔,按照明朝禮儀,單獨見皇帝也得跪,皇帝表揚得“叩謝”,皇帝說完走前也必須“叩頭”。

    ○戊午大學士方從哲詣思善門哭臨畢隨詣仁德門問聖躬安請親至御前一睹天顏少頃內使召入見於弘德殿御榻東向上側身臥從哲西向行四拜禮跪致詞雲聖體違和外間不能盡知昨聞御醫傳示臣不勝驚懼又值中宮皇后崩逝聖心哀悼伏望皇上寬慰聖懷善加調攝以慰中外臣民之望因叩頭上雲朕知道了國家多事先生可盡心輔理從哲對曰臣蒙皇上厚恩倘可圖報敢不盡力上雲朕自昨歲三月以來時常動火頭目眩暈五月後又中暑溼肚腹不調嘔吐幾次脾胃受傷至今不時瀉痢身體軟弱因瀉多下部腫痛難坐又溼痰流注右足痛動履不利每日文書俱朕親覽但神思恍惚眼目昏花難以細閱因目司禮內臣雲都說與先生又昂首目從哲雲先生試看朕容且出手腕令看從哲跪稍前仰視聖顏果然清減因奏雲皇上一身百神呵護但加意調理自然萬安又云如今遼東虜情緊急又值皇后大禮閣中只有臣一人且十分病困實難支援望皇上將已點二臣即賜簡用上雲遼東的事只因文武不和以致如此閣臣本已批了因朕壽節文書多不知安在何處待查出即發從哲又奏雲簡用閣臣乃今日第一要務望皇上早賜查發上雲待朕體稍安即行從哲叩頭謝又云見今大僚科道缺乏至極當時多事之時望皇上即賜補用上雲知道了待朕稍愈即為簡發先生可回閣辦事盡心輔理不要推諉從哲復申前請上即閉目就枕猶微雲知道了從哲叩頭而出時上自言病狀甚悉語多不能盡憶又上患耳痛日久聞方從哲對語每回顧左右令其覆奏雲。

    明朝大臣不僅跪皇帝,內閣首輔連太監都跪過。

    樊樹志在《張居正與馮保——歷史的另一面》一文裡還專門引用了一段史料批評張居正跪太監。

    江陵時做擎曲狀,令小廝扶掖內閹,乃叩頭謝,強之立而受,雲:“此頭寄上馮公公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自己的家庭簡短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