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聽到某部電影是R級片,R級片,那這個R是什麼意思呢?R級片又是什麼片?
今天來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電影分級制,電影分級制不只美國有,日韓、港澳臺都有,大陸實行的是電影審查制,至於為什麼不改為分級制,原因一時半會說不清,本文不提及
上文的R是Restricted(限制級)的首字母,影片標有R級就說明它含有較多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髒話,17歲以下觀眾必須由父母和成人陪同觀看這是美國電影分級制的其中一項,其完整版如下:
簡單概括一下:G級最和諧,沒有年齡限制
PG、PG13、R、NC-17級差別主要是性愛、裸露、暴力、吸毒等場面的多寡,按次序依次遞增
電影分級制誕生於1968年,最早分為G(相當於現在的G)、M(相當於現在的PG和PG13)、R(現在的R)、X(現在的NC-17)級
1969年的《午夜牛郎》是影史第一部及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
X級影片受到關注,但由於其大量的情慾畫面,X級電影之後被約等於色情片,到90年代,為了給X級影片正名,X這一代表未知、極具誘惑力的字母被棄用,改成NC-17,分級制演變成現在這樣
那麼問題來了,這多寡是按什麼尺標來衡量的?R級的較多大概多少算較多?一部電影完成後,一般會送到美國電影協會進行定級,但這不是強制性的,和電影審查制不同,它不受法律制約,是電影人自發研究出的電影保護機制
所以也會出現青少年偷跑去看R級片的,影片《蝴蝶效應》裡就出現了四個熊孩子溜進電影院看《七宗罪》(R級)的鏡頭,不像未成年人喝酒是違法一樣,這不是違法行為
但是該分級制影響深遠,幾乎所有觀眾和放映商都會參照定級決定是否觀看或放映此片,你不送去定級,這部影片就像未經官方認證的假貨,無法獲得市場許可,大大降低市場收益
進行影片定級的都是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員,美國電影協會成員是主力軍,但考慮到影片的盈利,關心影片商業性的影院業主也會參與定級,雙方互相制衡
製片人送來影片,分級委員會成員觀看後進行投票評級,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較多”分寸的拿捏,可能製片人覺得鏡頭不多,委員覺得多,這種衡量沒有一個具體標準,容易出現定級的差異,但很少會兩極分化
如果製片人對自己的影片被定為R級有異議,可進行申訴,那就是交給另一幫人再重新定級,如結果還是R級,那製片人就只能拿回家給導演和剪輯師重新剪輯,再次送檢,直到過審
這是一種做法,但片子很可能就會被剪得面目全非,大大影響觀影體驗,或者直接違背了導演的創作初衷,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另一種做法就是按照定級上映,損失一部分受眾,保住片子大多數導演都選擇後者
,這也是電影分級制優於審查制的地方,不會因為電影觸及到了一些敏感地帶而砍掉它(分級委員會里沒有從政人員,基本不會在乎你有沒有披露什麼國家醜聞,甚至越深刻越好),而是把影片呈現給適合它的觀眾,給創作者們一個自由暢快的呼吸空間
電影分級已經成了美國觀眾選擇電影的參考標準之一,大人會避免帶孩子進入播放R級片的放映廳,有些人天生喜歡暴力片,有些人就排斥,分級保障了觀眾的知情權
舉個例子總結下《拯救大兵瑞恩》上映時,有個母親投訴說自己的孩子被裡面的戰爭場面嚇哭,《拯救》的定級是R級,如果該母親事先了解了分級,那她就不會帶孩子進影院,未成年的身心就能得到保護
但母親不帶孩子進影院,就一下減少了2位觀眾,影響了電影收益,製片方和發行商的利益受損,這是被定為R級的副作用更糟的是如果施行的還是以前的《海斯法典》的審查制,那這部經典佳作就不會流傳於世,或者那段被剪掉,觀眾體會不到斯皮爾伯格費心拍攝的“諾曼底登陸”,我們都知道這段對影片的重要性,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傳達了反戰的普世觀
一直聽到某部電影是R級片,R級片,那這個R是什麼意思呢?R級片又是什麼片?
今天來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電影分級制,電影分級制不只美國有,日韓、港澳臺都有,大陸實行的是電影審查制,至於為什麼不改為分級制,原因一時半會說不清,本文不提及
上文的R是Restricted(限制級)的首字母,影片標有R級就說明它含有較多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髒話,17歲以下觀眾必須由父母和成人陪同觀看這是美國電影分級制的其中一項,其完整版如下:
簡單概括一下:G級最和諧,沒有年齡限制
PG、PG13、R、NC-17級差別主要是性愛、裸露、暴力、吸毒等場面的多寡,按次序依次遞增
電影分級制誕生於1968年,最早分為G(相當於現在的G)、M(相當於現在的PG和PG13)、R(現在的R)、X(現在的NC-17)級
1969年的《午夜牛郎》是影史第一部及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
X級影片受到關注,但由於其大量的情慾畫面,X級電影之後被約等於色情片,到90年代,為了給X級影片正名,X這一代表未知、極具誘惑力的字母被棄用,改成NC-17,分級制演變成現在這樣
那麼問題來了,這多寡是按什麼尺標來衡量的?R級的較多大概多少算較多?一部電影完成後,一般會送到美國電影協會進行定級,但這不是強制性的,和電影審查制不同,它不受法律制約,是電影人自發研究出的電影保護機制
所以也會出現青少年偷跑去看R級片的,影片《蝴蝶效應》裡就出現了四個熊孩子溜進電影院看《七宗罪》(R級)的鏡頭,不像未成年人喝酒是違法一樣,這不是違法行為
但是該分級制影響深遠,幾乎所有觀眾和放映商都會參照定級決定是否觀看或放映此片,你不送去定級,這部影片就像未經官方認證的假貨,無法獲得市場許可,大大降低市場收益
進行影片定級的都是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員,美國電影協會成員是主力軍,但考慮到影片的盈利,關心影片商業性的影院業主也會參與定級,雙方互相制衡
製片人送來影片,分級委員會成員觀看後進行投票評級,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較多”分寸的拿捏,可能製片人覺得鏡頭不多,委員覺得多,這種衡量沒有一個具體標準,容易出現定級的差異,但很少會兩極分化
如果製片人對自己的影片被定為R級有異議,可進行申訴,那就是交給另一幫人再重新定級,如結果還是R級,那製片人就只能拿回家給導演和剪輯師重新剪輯,再次送檢,直到過審
這是一種做法,但片子很可能就會被剪得面目全非,大大影響觀影體驗,或者直接違背了導演的創作初衷,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另一種做法就是按照定級上映,損失一部分受眾,保住片子大多數導演都選擇後者
,這也是電影分級制優於審查制的地方,不會因為電影觸及到了一些敏感地帶而砍掉它(分級委員會里沒有從政人員,基本不會在乎你有沒有披露什麼國家醜聞,甚至越深刻越好),而是把影片呈現給適合它的觀眾,給創作者們一個自由暢快的呼吸空間
電影分級已經成了美國觀眾選擇電影的參考標準之一,大人會避免帶孩子進入播放R級片的放映廳,有些人天生喜歡暴力片,有些人就排斥,分級保障了觀眾的知情權
舉個例子總結下《拯救大兵瑞恩》上映時,有個母親投訴說自己的孩子被裡面的戰爭場面嚇哭,《拯救》的定級是R級,如果該母親事先了解了分級,那她就不會帶孩子進影院,未成年的身心就能得到保護
但母親不帶孩子進影院,就一下減少了2位觀眾,影響了電影收益,製片方和發行商的利益受損,這是被定為R級的副作用更糟的是如果施行的還是以前的《海斯法典》的審查制,那這部經典佳作就不會流傳於世,或者那段被剪掉,觀眾體會不到斯皮爾伯格費心拍攝的“諾曼底登陸”,我們都知道這段對影片的重要性,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傳達了反戰的普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