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485187836

    旗袍滿語稱“衣介”,是滿族特有的服裝,旗人服裝的俗稱。滿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樣式特點是: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這種衣服便於坐騎,適應遊獵民族的生活習慣。左衽和束腰,不僅保暖,利於馬上活動,而且使人的自然體態得到完美的體現。箭袖,滿語叫“哇哈”,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清時,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將馬蹄袖彈下,兩手伏地叩見,成為一種專門禮節。   旗袍是滿族先民們在長期的山林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早在遼金時期,女真人就穿這種類似的袍子。滿族承襲其祖先的傳統,在清初並加以制度化,規定官員入朝時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平時穿的無披肩領袍,謂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   旗袍的樣式和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滿族進入遼瀋地區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向農耕經濟轉化,窄袖長袍已不適合于田間耕作。於是,箭袖一度變為喇叭袖,後來又由肥變瘦,四開衩變為左右開衩,有的根本不開衩,下襬由寬大變為收斂。但滿族貴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則以箭袖旗袍作為禮服。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只有在入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時則穿寬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紀30年代以來,旗袍逐漸成為漢族的主要服飾。這時,男子的旗袍樣式改為直筒袖長衫。女子的旗袍逐漸演變成各色各樣的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樣式,為漢族婦女所喜愛。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形體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漸漸成了中華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裝。   滿族的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來穿的,它的樣式很像現在人們穿的地襟小棉襖。圓領、對襟,有開楔,有扣絆,身長齊臍,袖長及肘,四面開楔。因為它身、袖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長袍外面,便於騎馬,故名“馬褂”。   馬褂總的可分為短袖和長袖兩類,短袖馬褂有對襟馬褂、琵琶襟馬褂等數種。對襟馬褂在乾隆朝以後美名曰得勝褂。相傳,滿族大學士傅恆領兵徵金川,得勝回朝,喜歡穿這種馬褂,譽為得勝褂。琵琶襟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狀,故取此名。長袖馬褂對襟、身長、袖長,俗稱臥龍裝。相傳,某國相北征,其母憐其文弱,給他縫製了這種長袖馬褂,他感母恩,經常穿在身上。後被康熙帝發現,為表彰其孝心,賜名阿孃裝,後誤傳為臥龍裝。清朝的皇帝也喜歡穿馬褂,多用明黃色,其身邊的扈從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馬褂,正黃旗的官兵可穿金黃馬褂。黃馬褂還是清帝賜給勳臣的重要賞賜。   滿族的坎肩,據說是入關以後,從漢族那裡學來的,不同的是,滿族的坎肩除了禦寒以外,也為了裝飾和美觀,一般在坎肩上都鑲有花邊,繡有花卉圖案。清朝時,坎肩是滿族比較時髦的服裝,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樣式也比較多,有對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種為八旗子弟所喜愛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釦子,套在袍子裡面穿更為方便。如果要脫下來,只要解開前面和旁邊的兩排扣子,不需要脫下袍子,就可以脫下來。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歡穿在袍子的外面。滿語管這種坎肩叫巴圖魯坎肩。巴圖魯在滿語裡是勇士的意思。後來在坎肩的挎籃處,加了兩隻袖子,便稱之為鷹膀褂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淘寶包郵商品退款退全額,發貨郵費賣家承擔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