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書裡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梗概 作品以四封信為開篇。 這些信件敘述了一個人隨船隊在北極探險時所遇到的一個怪人講述的故事。 原來,這個人是瑞士貴族弗蘭肯斯坦,他曾留學德國,研究電化學和生命,發現了死亡的秘密,於是決定著手製造生命。他先從屍體中尋找材料,然後進行組裝,最後藉助電化學方法予以啟用。但是,本來全都是由好材料製造的、高達8 英尺的怪物在被賦予了生命之後,卻變得面目猙獰、奇醜無比,弗蘭肯斯坦下意識逃離了實驗室,醒來之後發現怪物已經失蹤。 其實怪物剛剛誕生時還是十分熱愛這個世界的,他躲藏在山裡並學會了使用火,並遇到隱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爺爺和一對青年男女,由此受到感動,開始熱愛人類社會。怪物白天趁青年男女外出時偷偷幫助盲爺爺打柴,並偷出書來自學了阿拉伯語和法語等各種語言,閱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大量文學和哲學名著,於是開始渴望藝術和愛情。但他同時又十分感慨自己現在的情況,認為“撒旦才代表我目前的處境”,強烈地希望能夠改變現狀。於是怪物潛入這一家中,發現只有盲爺爺在家,便與之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這時青年男女突然歸來,姑娘嚇得暈了過去,小夥子氣憤地把它趕出了家門。這嚴重地傷害了怪物的自尊心,他冷靜後想到,自己與其向別人求情,還不如去找締造者。但它剛一出現在大街上,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打罵,屢屢遭到大家的厭惡和恐懼,甚至有人朝它開槍。怪物終於喪失了最後一絲善良,認為這一切都來源於它的製造者。 從此陰影便開始籠罩在了弗蘭肯斯坦身上。怪物殺死了他的弟弟,又嫁禍於女僕。弗蘭肯斯坦趕到現場後,終於發現這些都系怪物所為,於是開始了對怪物的追逐,一直追到阿爾卑斯山上。怪物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得不到異性的愛。“我要獲得一切”。因此它要求弗蘭肯斯坦再為它造一個女人,然後兩人一同隱居。 弗蘭肯斯坦開始同意了,但在造好通電的那一剎那,他突然產生了猶豫:如果它們真的戀愛繁衍,又會給人類帶來多麼大的麻煩?如果女怪物不願與男怪物一起隱居怎麼辦?於是他馬上毀掉了女怪物。怪物看到這一切後暴跳如雷,對人類社會和自己的前途徹底絕望,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好友,又在婚禮那天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而這時弗蘭肯斯坦也憤怒了,兩人開始了互相追殺,一直追逐到北極…… 最後的結局是,造物主弗蘭肯斯坦在對這個人講述完這一切後終於死去,而這時從遠方走來一個大個子,趴在放弗蘭肯斯坦屍體的雪橇上懺悔,然後聲稱報仇結束,義無反顧地走向冰原…… 一、是一部以哥特式傳統創作的感傷主義文學作品。 哥特式小說流行於18世紀,內容多為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對中世紀生活的嚮往,因其情節多發生在荒涼陰暗的哥特式古堡(流行於18世紀英國的一種建築形式,類似教堂)裡而得名;故事充滿懸念,以毀滅為結局;有許多同類的著名作品。感傷主義則指工業革命後、法國大革命前的一種文學流派,主要特點是作家以感情和仁愛代替理性作為批判的工具,主要是歌頌善良、同情、忘我無私以及合乎自然,但其塑造的人物有些迂腐和天真。 二、人物發展有著極為清晰的軌跡。 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最後卻發展為一個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魔鬼,但即便如此卻仍保有一定的良知;而弗蘭肯斯坦本人開始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錯誤,後來逐漸變得內疚,最後終於勇於承擔責任,與怪物進行決鬥。此後的科幻作家們——包括如凡爾納和威爾斯——在這點上都不如瑪麗·雪萊。 三、採用了書信體和記敘體相穿插的形式,因而使形式不致過於單調。 書信體是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文學創作手法。 四、主題深刻,表達了作者對科學技術引進人類社會的一種憂慮。 科技發展使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都感到應接不暇,怪物在某種意義上正代表著正在發展和滲透進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憂慮的心情充分表現於作品,陰鬱的情調貫穿全書,並投射入文字當中。比如作品中的四次暴風雨,正是預示著變革的來臨。讀罷整部作品,我們會發現作者有一種非常緊張、躁動的心情。 有點恐怖,但很有趣,本人讀過好幾遍
是一本書裡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梗概 作品以四封信為開篇。 這些信件敘述了一個人隨船隊在北極探險時所遇到的一個怪人講述的故事。 原來,這個人是瑞士貴族弗蘭肯斯坦,他曾留學德國,研究電化學和生命,發現了死亡的秘密,於是決定著手製造生命。他先從屍體中尋找材料,然後進行組裝,最後藉助電化學方法予以啟用。但是,本來全都是由好材料製造的、高達8 英尺的怪物在被賦予了生命之後,卻變得面目猙獰、奇醜無比,弗蘭肯斯坦下意識逃離了實驗室,醒來之後發現怪物已經失蹤。 其實怪物剛剛誕生時還是十分熱愛這個世界的,他躲藏在山裡並學會了使用火,並遇到隱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爺爺和一對青年男女,由此受到感動,開始熱愛人類社會。怪物白天趁青年男女外出時偷偷幫助盲爺爺打柴,並偷出書來自學了阿拉伯語和法語等各種語言,閱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大量文學和哲學名著,於是開始渴望藝術和愛情。但他同時又十分感慨自己現在的情況,認為“撒旦才代表我目前的處境”,強烈地希望能夠改變現狀。於是怪物潛入這一家中,發現只有盲爺爺在家,便與之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這時青年男女突然歸來,姑娘嚇得暈了過去,小夥子氣憤地把它趕出了家門。這嚴重地傷害了怪物的自尊心,他冷靜後想到,自己與其向別人求情,還不如去找締造者。但它剛一出現在大街上,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打罵,屢屢遭到大家的厭惡和恐懼,甚至有人朝它開槍。怪物終於喪失了最後一絲善良,認為這一切都來源於它的製造者。 從此陰影便開始籠罩在了弗蘭肯斯坦身上。怪物殺死了他的弟弟,又嫁禍於女僕。弗蘭肯斯坦趕到現場後,終於發現這些都系怪物所為,於是開始了對怪物的追逐,一直追到阿爾卑斯山上。怪物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得不到異性的愛。“我要獲得一切”。因此它要求弗蘭肯斯坦再為它造一個女人,然後兩人一同隱居。 弗蘭肯斯坦開始同意了,但在造好通電的那一剎那,他突然產生了猶豫:如果它們真的戀愛繁衍,又會給人類帶來多麼大的麻煩?如果女怪物不願與男怪物一起隱居怎麼辦?於是他馬上毀掉了女怪物。怪物看到這一切後暴跳如雷,對人類社會和自己的前途徹底絕望,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好友,又在婚禮那天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而這時弗蘭肯斯坦也憤怒了,兩人開始了互相追殺,一直追逐到北極…… 最後的結局是,造物主弗蘭肯斯坦在對這個人講述完這一切後終於死去,而這時從遠方走來一個大個子,趴在放弗蘭肯斯坦屍體的雪橇上懺悔,然後聲稱報仇結束,義無反顧地走向冰原…… 一、是一部以哥特式傳統創作的感傷主義文學作品。 哥特式小說流行於18世紀,內容多為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對中世紀生活的嚮往,因其情節多發生在荒涼陰暗的哥特式古堡(流行於18世紀英國的一種建築形式,類似教堂)裡而得名;故事充滿懸念,以毀滅為結局;有許多同類的著名作品。感傷主義則指工業革命後、法國大革命前的一種文學流派,主要特點是作家以感情和仁愛代替理性作為批判的工具,主要是歌頌善良、同情、忘我無私以及合乎自然,但其塑造的人物有些迂腐和天真。 二、人物發展有著極為清晰的軌跡。 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最後卻發展為一個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魔鬼,但即便如此卻仍保有一定的良知;而弗蘭肯斯坦本人開始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錯誤,後來逐漸變得內疚,最後終於勇於承擔責任,與怪物進行決鬥。此後的科幻作家們——包括如凡爾納和威爾斯——在這點上都不如瑪麗·雪萊。 三、採用了書信體和記敘體相穿插的形式,因而使形式不致過於單調。 書信體是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文學創作手法。 四、主題深刻,表達了作者對科學技術引進人類社會的一種憂慮。 科技發展使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都感到應接不暇,怪物在某種意義上正代表著正在發展和滲透進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憂慮的心情充分表現於作品,陰鬱的情調貫穿全書,並投射入文字當中。比如作品中的四次暴風雨,正是預示著變革的來臨。讀罷整部作品,我們會發現作者有一種非常緊張、躁動的心情。 有點恐怖,但很有趣,本人讀過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