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芬的讀書旅行時光

    我覺得可能是不會種。

    非洲原住民世代都以狩獵採集為生(跟原始社會似的),非洲物產豐富,在沒有極端天氣的情況下,道過狩獵採集所獲得己足夠他們生存,因而他們只是靠自然,所以遲遲沒有發展出農業,一旦有極端天氣狀況,物產減少,沒有食物,發生饑荒,也是意料之中。

    農業的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不管是農作物的選擇、培育、改良都需要漫長時間的實踐、總結、再實踐……,現代農作物都是從野生植物培育、馴化、改良,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才發展到現代農作物的樣子的。

    此外,農業技術以及農業工具等也是經過漫長的實踐、改良、再實踐……,經過無數前輩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這其中每一步都是需要傳承的,不是突然之間想擁有就擁走的。

  • 2 # 詩云歷史

    原因很複雜,我簡單說一下。

    首先,非洲是一塊非常大的大陸,不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以,非洲有著複雜的地理環境。比如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南非,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當地的地理環境。題主直接上來就說,“非洲那麼肥沃的土地”,這是把非洲當成一個水土豐美氣候溼潤的村子來想象了。

    事實是這樣的嗎?完全不是哦。把你放在北非撒哈拉沙漠裡,享受著充沛的Sunny,寶貴的水源,乾熱的風,你就不會想著,在撒哈拉種塊地,撒點種子長點小青菜吧?恐怕你會鬧死鬧活要回你們村了。

    非洲大陸四面環繞著大海,給非洲帶來的是超級多樣性的氣候形態。上個圖大家看一下。

    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都不太適合大搞農業。熱帶沙漠氣候,Sunny充足,倒是可以搞點農業,不過,需要充足的淡水資源,以及肥料,種子,種植技術人員。這個,不用說,非洲沒有。

    地中海氣候,可以種點水果之類。非洲南方的那一小塊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才是最適合搞農業的地方。

    所以,想想古代非洲的樣板,古埃及,靠什麼發達?就是靠坐擁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平坦,氾濫帶來的淤泥又提供了養分,靠著尼羅河水,可以提供灌溉,那才是種啥長啥的米糧倉啊!

    尼羅河三角洲衛星圖

    再想想,在世界歷史中,非洲的存在感,也就是環地中海北非這塊地區了。撒哈拉沙漠之南,在世界古代史中,有過多少記載?基本上就是一個字,無。

    原因何在?就沒有先進文明的Explorer深入非洲撒哈拉沙漠之南的地區,安營紮寨發展文明嗎?這就涉及到我要說的第二個部分。

    其次,古代非洲當地的疫病影響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一方水土,也會養活一方的萬物生靈。比如,人家非洲的土地,就盛產非洲犀牛,非洲象,非洲獅子等等。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之南,不但盛產我上面所說的動物,還有一些非洲特產疾病。

    一種是瘧疾,一種是黃熱病。瘧疾有許多種,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有分佈,但是非洲南部的幾種瘧疾,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所以,古代非洲當地人,從小就得這玩意兒,身體有了抵抗力,能抗住。而外來人進入,蚊子咬幾口,染上了,就是九死一生啊。

    假如古代從撒哈拉以北有100個Explorer,來到了撒哈拉之南的地區,那麼,遇到第一波瘧疾,會掛掉90個,存活10個;

    然後,存活的這10個,再來一波黃熱病,又掛掉9個,存活1個;

    然後,碩果僅存的這一個,又會遭遇下一波瘧疾的侵襲。。。

    是的,瘧疾這玩意,感染過後,還會繼續得的,並不能一勞永逸獲得永久免疫力。

    對於當地土著來說,瘧疾和黃熱病,從小就得不知道多少次,經過上萬年的自然選擇,當地土著的身體承受能力大大超過外來者,存活率要高出許多。

    那麼,就帶來另一個問題,當地土著既然有如此神技傍身,為何不能大力發展實力,提兵北上,橫掃了北非?

    這又要說到當地的一種昆蟲,采采蠅。采采蠅這玩意聽起來和蒼蠅類似,但是人家是吸血為生。既吸人血,也吸畜血。

    要是光吸點血,那也。。。勉強可以接受。更可怕的是,采采蠅在吸血的過程中,會傳染一種疾病,錐蟲病。人得了這個病,就要昏睡;牲畜得了這個病,往往會死亡。所以,以前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沒有牛,也沒有馬。

    從人類進化發展歷史的角度來說,能夠馴養牲畜,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必經階段。有牛可以耕地,有馬可以乘騎、駕車。

    沒有牛,也沒有馬,這塊地區也就搞不出先進的農耕文明,無法積穀養兵,還夢想對外擴張搞什麼征服?有資本嗎?

    還有,我已經說過,當地人對於瘧疾,是有耐受能力的。然而,僅僅是不死而已。得了瘧疾病,發病期間病人是渾身沒有力氣的。比如一個壯年男子,得了瘧疾,那麼好幾個月之內,不能幹活光養著,寶貴的人力,就這麼浪費掉了。

    這就是歷史上非洲南部最先進的大辛巴維(威)文明的遺址

    所以,那個地區長期以來,社會組織就是以部落為主,生存方式就是以採集為主。沒牛,沒馬,再加上居民疾病多,支撐不起更高等的文明。

    在這種環境下祖祖輩輩成長起來的非洲當地居民,你要讓人家搞春種秋收,抓起鋤頭去種地,確實讓人家很不習慣啊,人家基因裡就沒種地這個天賦技能好不好?!

    第三,非洲各國獨立之後的情形。

    開啟如今的非洲地圖,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前身,並不是之前有一個國家,比如我們的歷史,清朝之前是明朝,明朝之前是元朝這樣子的,而是在列強殖民地的基礎上成立的現代國家。

    上圖是一戰之前,列強在非洲的勢力地圖。

    在二戰後,非洲大陸覺醒,各個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非洲等於從部落到殖民地再到國家,走了一條這樣的路子。

    對於一個非洲國家來說,如果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團結勤勞的人民,持之以恆的發展計劃,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良好的資金使用計劃,大力引進培養農業技術和人才,培育良種,興建現代化肥工廠,大力興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

    這樣搞個三十年,哪怕自然環境再惡劣,也能解決糧食問題了吧?

    我上面所說的這些農業發展的硬體措施,在非洲,哪些國家能做到呢?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心裡有譜了。

    我也承認,非洲的某些地方,確實有肥沃的土地,農業有些成績,水稻,小麥,玉米都有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也能生長。

    非洲農民們種植水稻

    然而,宏觀而論,時至今日,整個非洲大陸尚且不能解決口糧的完全自給,許多地方連年飢餓,兒童死亡可達百分之二十多,更有的國家,艾滋病是司空見慣的疾病。

    非洲,需要補齊的短板,還很多啊。那麼,什麼時候,非洲能真正解決溫飽,真正步入發展軌道呢?

    這個,你就看,什麼時候,非洲能申辦上一次奧運會,世界盃這種頂級體育賽事,就行了。原因,不用我多解釋了吧?非洲,加油吧!

    好了,就寫到這裡吧。

  • 3 # 二老虎8

    辛巴維(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糧食菸草都大量出口。穆加貝領導黑人兄弟鬧革命。將白人農場主的土地沒收交給黑人復原軍人。誰敢反抗就把他轟跑。現在的辛巴維(威)一貧如洗。

  • 4 # 幸福就好165000478

    土地肥沃,又有那麼多天然水果,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只要努力少少就能有餘有剩的,就因為懶造成餓死,人家種點東西就去偷吃,那種人不值得同情的,最好還是鼓勵他們積極種田,想吃什麼隨便有得吃的,而不是等人家救濟的

  • 5 # aging74755260

    這就是捕獵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差異。集中定居,形成同進退共識,才會找到土地,流水,光照合一那樣的聚寶盆。一顆種子載下去,二三月以後,就變成多顆了。

  • 6 # 海員大哥

    去了非洲多個國家,看到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和當地人的生活環境,我明白了他們就是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去種植莊稼。尤其是茅利塔尼亞,安哥拉,南非這幾個國家的百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作十幾年來,多次在非洲多個國家停留。每一次的停留,都會近距離地和當地人接觸,每一次和他們的接觸,讓我對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

    看著那些人活著的樣子,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南非人不餓死是奇蹟

    去過非洲十幾個國家,和南非人接觸最多。幾乎每年都會在南非停留兩三個月。在南非工作和當地人接觸,讓我覺得南非人活著真的是為了續命。

    簡單說說我在南非的所見所聞,也許你也會和我一樣,覺得這些人餓死也是正常的。

    去南非街上走走,你會感到非常的沒有安全感。滿大街的黑人流浪漢,一雙眼睛緊緊地盯著你。如果你穿著大方,一副富態的樣子,那麼你就要小心了。這些流浪漢,偷習慣了,搶習慣了。一旦被他們盯上,他們就會想辦法從你身上搶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他們除了搶,還有一個可恨之處就是偷渡。

    這是我們船員最討厭去南非的原因。

    每次去南非,我們都要做好防偷渡的準備,這裡的黑人,成天不務正業,儘想著能不能透過偷渡上船,然後隨船前往那些富裕的國家。

    一旦成功偷渡,那麼他們的生活就會煥然一新。其實,這是他們心理在作怪,他們總是幻想外面的世界,而在實際生活中,總是不務正業。

    男人沒有家庭責任意識,整天得過且過,這是非常要命的。

    有一次,我們船停靠在南非德班港口卸貨,明明五天的時間可以卸完貨,工人們硬是拖延了15天,才把貨物卸下去。

    你可能想象不到他們的懶惰行為。

    一群工人,大約三四十個,上船後,要麼坐在地板上打盹,要麼躲起來睡覺,要麼幾個人窩在一起聊天。面對工作,他們卻表現出懶惰的行為。

    也許是他們懶散習慣了,工頭也不愛管工人,工人的眼裡也是愛幹不幹,一令一動。是什麼讓他們沒有了賺錢的慾望嗎?

    我們都知道,南非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好的,當地的氣候還算很不錯,屬於熱帶草原氣候,雨量充沛,溫度適宜,僅僅在夏天的時候,讓人感覺溫度高,溼度大。

    這麼好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也是適宜的,為何他們就是不種莊稼呢?

    可別說種莊稼,他們就是連賺錢的動力都沒有。

    一位工人在我們船上工作了整整16個小時,期間沒有休息。待他下班的時候,直接睡在我們船上的鐵殼甲板上。

    我趁他還沒睡著,簡單地和他聊了聊為何要睡在這裡,以及他們的工作情況,才讓我對這些人產生憐憫之心。

    工人告訴我,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山裡,妻子養著孩子,但因為醫療條件太差,孩子得了瘧疾病逝了。自從孩子去世後,他再也沒有回到家裡,現在不知道妻子有沒有還在山裡。

    也許很多人不相信,現在的南非,還有很多人是沒有手機的。他們根本買不起手機,更用不起手機。

    工人出來打工,也算是得過且過。

    每天工人下班的時候,工頭都會給他支付當天的工作,一旦支付完後,工人便會跑去外面的街上買酒,買菸,買吃的。

    你可能難以想象,一個工作了16個小時的人,一天的工資僅僅只有13元,而這13元剛到手,工人就花完了。

    作為一位成家男人來說,這些錢應該是拿回家和家人分享,而他們不是這樣,他們認為,錢到手就應該及時地花完,否則要麼落入小偷的袋裡,而且這裡的人,他們鍾愛可樂,一瓶可樂就得花4元左右。

    物價之貴,工資之低,當地人又非常的懶惰,成天遊手好閒,沒有產業,也沒有農業。即便有一些農業,也是會被人偷走,主要是遇上了旱季,這裡的植被難以生長。

    和南非人接觸,我感覺這些人有了中國三四十年前的樣子。不過,在精神上還不及我們華人,我們華人吃苦耐勞,勤勞肯幹,對待生活還是很有拼勁的,可他們恰恰相反。寧願餓死,也不願多幹一份活。

    安哥拉人的無奈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安哥拉是2010年,第一次去,不敢下去當地玩。當地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外華人最好不要下去玩,到處都是搶劫的,而且他們都是有槍的。

    第一次去就被嚇唬了,所以只能在船上和工人交流交流。

    直到第三次去的時候,大約是2012年底,當時我們船來這裡裝礦石。停留的時間比較久,船員們躁動的心,再也忍不住寂寞,一群人冒著風險下去當地遊玩。

    在第一次來安哥拉的時候,我們就聽說這裡有一座城,都是華人。這一次,我們是直接奔著中國城去的。

    去了一趟中國城,所見所聞,才知道,這裡的人怎麼還種莊稼呢?

    那天,我們在前往中國城的路上,遭到了計程車司機的忽悠。司機告訴我,去一趟中國城要100元人民幣一個人,而且還要我們給他加油。

    一開始,我們都嫌貴,都不願意上車,後來司機見我們不願坐了,便開始打感情價,說給我們優惠些。

    這種現象,其實我們之前在非洲別的國家也遇到過,一般講講價就好了。可這一次,我們被他們坑慘了。

    司機快到中國城的時候,忽悠我們,想要進中國城裡玩,就必須由本地人和門衛的保安說說好話才可能放人進去。

    作為第一次來現場的人,我們聽了肯定覺得有道理,便讓司機下去說了說。只見司機給他們發了一支菸,隨後就回到車上又向我們要了200元辛苦費,才讓我們下了車。

    直到我們來到中國城裡面,遇到了中國華人,和他們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我們才知道,我們一路上被司機忽悠得很慘。

    首先,車費還不足10元一個,也不存在加油的問題,更不存在進中國城還要收費的情況。

    和華人老闆瞭解到,這裡的農業相對落後,也是吃米飯,只是這裡的供給不夠,有半成是透過進口到安哥拉,滿足人民的需要。

    至於這裡的人為何不大量種植莊稼呢?

    華人告訴我,這裡的牧業相對發達,而且牧業的養殖都是自由放養。莊稼要是種下去,基本都會被山羊吃了。

    安哥拉整個國家,大部分可種植農作物的地區是在南部,北部相對乾旱,南部相對溼潤。牧區的放養,讓種植業無法真正進行,尤其是這裡的野生動物很多,一到乾旱的季節,這裡的植被很少,那麼動物們就會傷害農作物。

    除了這方面的原因之外,還和當地的礦產有很大的關係。

    全世界,大量黃金出自安哥拉。

    很多中國老闆在這裡開廠子開採礦石,尤其是黃金礦石。

    為了礦石的開採,請了很多安哥拉本地人。大量的安哥拉本地人,放棄了農業的種植,入職成為一名礦工,從華人老闆那裡領到相對不錯的工資。這就使得大部分安哥拉的普通家庭,家裡的男人都出遠門去了。

    有些人因為礦區的開採條件不好,丟掉了生命,有些人乾脆出去後,再也不回家了。

    這就使得,很多家庭,女人養著孩子,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雖然沒到餓死的狀態,但是因為窮,很多孩子病逝,無錢醫治。

    安哥拉的土地不算肥沃,適合種植水稻,一方面是沒有好的機械化種植,另一方面是,這裡的人沉迷於挖礦,使得整個經濟非常蕭條。當然,也有從事漁業工作的,這方面的人,通常收入會相對好很多。幾代人都是從事捕魚工作,根本不需要種植莊稼,也能夠滿足生活的需求。

    現實生活中,華人老闆告訴我,這裡的男人其實很懶散,搬腳趾能想到的事情,硬是死腦筋地幹活。明明一分鐘能完成的工作,他們硬是要花上十分鐘。

    我們常常在手機上看到一個現象。一個鏟沙人,明明用一個鏟子就可以鏟進水泥鬥裡,他非要先鏟到斗車裡,再從斗車裡倒進水泥鬥裡。一個人完成的工作,硬是三個人才完成。

    如此死腦筋的做法,讓人看了著急。

    他們偷懶不笨,做事的時候,處處顯得非常的笨拙。其實他們就是在那磨洋工,認為幹多幹少,都是一天,工資也只有那麼多。沒有積極性,華人也無所謂,廉價的勞動力,讓工人好好幹活就是了。

    華人有華人的無奈,當地人有當地人的無奈。尤其是當地人,他們認為,只要開心,自由地活著就可以享受生活,享受人間的美好。實際上,在他們的眼裡,得過且過才是他們的生活寫照,要說不會餓死嗎?還真不會餓死,這裡有很多礦業,都有工作可做。只是,他們在這種充滿礦區的國家,農業不發達,人很懶,種植莊稼就等於浪費時間,還不如干點工人的活,簡單的生活罷了。

    茅利塔尼亞人的考驗

    我們都知道,茅利塔尼亞處於非洲的西部,北部是西撒哈拉和阿爾及利亞,南部是塞內加爾,西部是茫茫大海的大西洋,東部是馬裡。

    一個有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卻只有30多萬平方公里是有人煙的地方。七層的土地是沙漠,寸草不生,所見之處,都是沙漠。

    要不是自己來過這裡,我可能難以看到茅利塔尼亞的樣子。我們都知道撒哈拉沙漠,卻不知道茅利塔尼亞的沙漠化。

    生活在這裡,隨時都要面對沙漠吹來的沙風,尤其是從每年的10月份開始,到次年的5月份,都是當地的旱季。

    旱季一來,高溫少雨,最高溫度可達到53度,即便是雨季,也就是從5月份開始,一直到當年的10月份,都是雨季,平均溫度也保持在30攝氏度。

    像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常年生活下去也已經算是非常的幸運了,更別說在這裡種植莊稼。

    這裡的人,旱季一來,就開始帶上面紗,防止沙塵的汙染。環境雖然很差,但是他們活得卻很快樂。

    在這種高溫下,有兩個東西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一個是駝奶,在這沙漠裡,駱駝真的很多,有些家庭也養殖很多駱駝。駱駝抗旱,能適應這種乾燥的環境。

    所以當地街上經常有人會牽著駱駝賣駝奶,我當時在街上買了點,出於好奇嚐了嚐,不好喝,味道重,可是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解渴的好東西。

    另一個是騾子,這裡的騾子可真多,很多人家裡窮,就用騾子當交通工具。騾子身上搭一個板車,後面就可以載客,載東西。

    在當地的騾子滿大街都是,沒錢的家庭,沒有賓士,也有騾子。可他們並不是用來運輸糧食的,只是用來載運乘客或者載運海鮮的。

    在茅利塔尼亞,漁業是這個國家的產業,相比農業,這個國家的漁業更加發達。受到沙漠和氣候的影響,茅利塔尼亞的農業一直髮展不起來,華人朋友告訴我,這裡的機械化作業落後,就連鋤頭這種基本工具,在很多家庭都買不起。

    我想沒人種地的根源還是這裡的氣候影響,常年乾旱,沙漠化,根本不適合種植農業。當然,很多人不會因為沒法種地就會餓死,在我去過的十幾個非洲國家裡,這個國家的人,給我感覺更加樂觀,對生活更有那麼一點奔頭。

    再說了,這個國家的土質並不肥沃,沙漠化嚴重,導致這裡的人放棄了農業的種植,反而奔著這個國家的礦業和漁業去發展。

    在馬裡塔尼亞,礦產資源相當豐富,隨處可見露天的礦產,尤其是銅礦,滿地都是生鏽的銅綠,當地人要是有一點商業頭腦,隨便挖點回家就可以做鋤頭了。

    這麼些年,去過非洲十幾個國家。每個國家多少了解了些,從當地的物價可以看出,蔬菜和水果普遍要比肉貴,大多數國家依靠進口蔬菜和蔬果。

    可見,整個非洲的農業是落後的。

    總的來說

    非洲人並不是完全不種地,在一些國家,比如肯亞,烏干達,馬拉加西等國家,水稻,茶葉種植還是比較常見的。當然,別的國家也有適合種植的農業,只是當地人懶惰,懶散,導致當地的農業一直髮展不起來。

    在非洲,有些國家土質肥沃,有些國家的土質並不肥沃。即便肥沃,依然需要農業相關的知識和機械,在非洲貧窮國家,就連基本的鋤頭都買不起,談何種植呢?

    再加上,非洲很多國家,動物非常多,種植莊稼很不現實。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動物的踩踏和吃食。同時,非洲百姓相對素質比較底下,盜竊行為依然隨處可見,即便種植了莊稼,也會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 7 # 麻雀家雀

    人家是遊牧民族出身,不象我們農耕民族有經驗可尋,非洲人只會狩獵與採摘現成的物質。製造耕種這種東西不在考慮範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子力學今後發展的真正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