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山雅舍

    最近用手機軟體聽書,當主播說到“漢朝郡守俸祿二千石”時,石字唸的是“實”,而不是常聽常學的“擔”。

    誒?這我就疑惑了,課本里學了這麼多年的“擔”,怎麼又出來“實”的讀音?

    嘿!照這麼說,我這個讀“擔”的人還需要繼續上進啊。

    為了成為“最有文化的人”,我決定對這個話題深入研討一番。

    01

    先查個新華字典,看看官方怎麼說。

    根據新華字典釋義,“石”作容量單位時,讀dàn,但在古書中仍讀shí。

    也就是說,“石”在現代讀“擔”,但在古代要讀“實”,比如二千石(shí)的高官。

    (石同時也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漢斤為一石)

    那麼在古代,“石”的讀音到底是怎樣的,又是從何時開始出現“擔”這個讀音的?

    02

    漢朝的時候,量詞“石”應該是讀它的本音“shí”。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漢書·律曆志》

    《漢書》上記載有漢朝時的重量單位:銖、兩、斤、鈞、石。

    其中,石是最大的單位,因為石代表著大,引文中的“石者,大也”、“物終石大”說的就是,一般的物體以石頭來衡量大小就算到頭了,所以石最初就是讀它的本音“shí”。

    我們還可以舉例印證:

    昔為鳳閣郎,今為二千。自覺不如今,人言不如。——《詠懷》白居易(唐)

    公為二千,我為山海。志業豈不同,今已殊名。——《漫問相里黃州》元結(唐)

    三公與刺史,秩等二千。人生不知足,賓士竟朝。——《和張詠老》王之道(宋)

    臣家京口東,門前大江。臣願駕長風,吹作酒萬。——《今日一何好》崔璆(宋)

    秦漢置牧守,猶古之侯。封建而郡縣,仁政固不。漢宣知所本,留意二千。慎哉高侯車,願循古轍。——《送高太守之秦郵》倪瓚(元)

    魯連自是紫煙,倜儻長揖二千。一朝談笑解聊城,東入滄溟眇無。——《寄謝逸人四溟二首》盧柟(明)

    例子很多,這裡不過多羅列。

    舉的這些古詩,從唐朝到明朝都有,我們可以看到,押的都是入聲韻,而“石”對應的現代漢語發音都是“shí”。

    這裡的聲韻規則看不懂沒關係,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大家只要知道,在古代“石”作量詞時,都是念“shí”的就可以了。

    接下來,再研究一下“擔”是從哪冒出來的?

    03

    呂叔湘先生在《語文常談》一書中明確指出:“因為一石糧食,恰好是一個人所能挑擔的重量,於是一石又稱為一擔,可是仍然寫作‘石’,於是‘石’在shí之外又添了dàn這個音。”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呂叔湘: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現代漢語詞典》主編)

    呂先生所說的這種情況,在文字學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同義換讀

    顧名思義,在固定語義下,意思一樣的兩個字,乾脆發音也一樣。所以,“石”就多出了“擔”的讀音。

    “擔”的讀音目前可追溯到唐朝,依據來自《後漢書•宣秉傳》。

    宣秉是東漢開國之初的名臣,頗具德行,漢光武帝劉秀很欣賞他。他的傳記中提到“自無擔石之儲。”,是講宣秉把俸祿都用於賙濟貧弱的親族,自己家都沒有餘糧。

    李賢在此後註釋道:“《前書音義》:‘齊人名小甖(yīng)為儋。’今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儋:古同“擔”。)

    (李賢:唐章懷太子,武則天的次子)

    李賢的註釋說明,唐朝時江淮地區的百姓就已經開始讀石為“擔”了,當然這都屬於民俗行為,我們從唐朝的詩中可以看到官方依然認可本音。

    按照後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個民間習俗會逐漸擴散開來。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黃生,在他的《字詁》裡就吐槽過把“石”讀作“擔”這種行為,大意是說:

    漢朝以石為單位發放俸祿,所以有“二千石”的稱謂流傳於世。結果到了今天,民間都把“石”當作“擔”來用,就連“二千石”的讀音都一併讀歪了,這簡直是太荒謬了!

    要是按照這種讀法,《漢書》中的“儋石之祿”、“儋石之儲”豈不是要讀出“蛋蛋”的音?可笑啊!

    由此可見,到了明朝,“擔”的讀音在民間已經屢見不鮮了。

    不過,在《康熙字典》中,我們在石字下面依然找不到dàn的讀音,說明到了清朝這個讀法也只是民間俗讀,官方並不認可。

    04

    綜合上述可知,石作量詞時,讀音本為shí,比如“二千石”、“儋石”。只是從唐朝開始,民間出現了同義換讀的行為,多出一個dàn的讀音,一直流傳至今。

    顯然,讀shí是肯定正確的,畢竟原本就是如此讀的,只不過現今你讀shí,很多人會“挑錯”,畢竟連課本上都教的是dàn,比如《觀刈麥》中的“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大家學的都是讀dàn。

    我認為《新華字典》的處理是合理可行的,古今異讀——古代的讀shí,現代的讀dàn。否則,古代的也讀dàn容易出“蛋蛋”的笑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剛剛玩爐石傳說開出一張金色橙卡,要不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