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這句話既是農村俗語,又是民間風水順口溜,還是農村民居修建格局民俗禁忌。農村還有類似的俗語,如“門樓高過堂,家人必定哭”,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現在很多人對大門民俗禁忌的歷史背景不太瞭解,認為這是古人的一種風水觀念,有的人還認為是一種迷信觀念。

    有的人還舉例說,現在一些新建的農村院落,大門高過堂的人家有很多,尤其是那些從事跑運輸業的人家,由於院子要停放大貨車,院子的大門修得比較高大。還有一些種糧大戶,家裡要儲放農資和糧食,修建的大門可以讓大貨車出入,一般把大門修得比較高大。這些人家不都好好的嗎?哪裡出現所謂的“家敗人丁亡”的情況?他們由此得出結論,這句舊時農村俗語有多荒謬,是不正確的。

    中國傳統俗語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這句俗語中的觀點,最早出現在《黃帝宅經》,書中有“五虛五實”之說,其中“宅門大內小”為“五虛”之一,“宅大門小”為“五實”之一,書中對“五虛五實”說法是“宅有五虛,令人貧耗;五實,令人富貴。

    明清以後,特別是清中後期,“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這句話,散見於各類民間風水書籍中,併成為農村流傳的俗語和風水順口溜。大門不能高過常人,這也成為民居修建中普遍遵守的規則,也可以說是禁忌。

    大門或者門樓修建的民俗規則,從歷史上來看,首先是因為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因朝廷規則而形成的一種習俗,這是源頭;其後才被民間納入風水學之中,成為民居的風水習俗,這是後來衍生的習俗。

    1、中國古代大門有什麼樣的等級制度?

    在封建社會,房屋不是想怎麼建就怎麼建,房屋間和架的數量,朝廷有嚴格規定,比如,明朝規定皇帝宮殿的最多間數為十一間,清朝規定皇帝宮殿縮為九間,其他王公大臣按照等級遞減,到普通百姓的正屋,只能是四架三間。

    古代大門也同樣如此,比如說,朝廷對王府大門的間數、門飾、裝修、色彩都要按照規制執行。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廷規定:

    “親王府正門廣五間,啟門三,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門釘減親王九分之二,貝勒府正門五間,啟門一。”

    中國傳統民居的大門通常分為兩種樣式,一種是屋宇式大門,另一種是牆垣式大門。這兩種大門在封建社會時期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等級分明的體現。

    屋宇式大門。此類大門開在房屋的開間內,這種房屋一般為對座屋,也就是正堂(正屋)前面的房屋,利用開間做大門。屋宇式大門又分為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如意門等。這些大門與農村普通百姓沒有關係,古代的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的民居,家裡非富即貴,而民居中的如意門等,都是殷實人家。因此可見,屋宇式大門的等級的差別非常明顯。

    牆垣式大門,也就是開在圍牆之間就牆而開的大門,舊時傳統民居的大門,大多屬於這種牆垣式大門。中國北方農村四合院和三合院的牆垣式大門,有清水脊門、花軲轆錢門、道士帽門、隨牆門,南方農村則有牌樓式、樓門式、杆欄式等大門。

    由於牆垣式大門為普通農家的大門,大門的樣式非常靈活,有簡單的,也有小巧複雜的,有高大一些的,也有低矮一些的。但是,大門再高大,在民居整體格局中,也不能“高於堂”。

    2、大門不能高過堂,具體指什麼?

    前面已經介紹了,農村傳統民居的院子大門,普遍採用的是牆垣式大門。現在農村新式樓房就更是如此。

    在農村,人們根據不同的大門建築風格,對大門比“堂”要高的禁忌,因大門的不同,其具體所指的大門部位也有所不同,通常分為兩層意思:

    一是門樓式的大門。通常來說,門樓的樓頂不能高過正屋(這裡的“堂”指正屋或主屋,有的地方稱正堂),同時,大門的門洞上面空間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這裡的“堂”是指堂屋,或者廳堂)頂板的高度,也有的地方認為不能超過堂屋或廳堂門楣,也就是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樑。

    二是籬笆式大門。籬笆式大門,現在又稱柵欄式大門。此種大門比較簡單,沒有門樓,也是就牆而開,一般是兩扇門對開,兩側分別立有大門的門柱,主要是起到固定門扇的作用。大門的門柱比門扇稍高。因此,這種大門對門扇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頂板的高度。當然,不同地方風俗不太一樣,也有一些地方風俗,大門門扇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或廳堂門的門楣。

    3、為什麼會有大門不能高過堂的風俗?

    其一,先從傳統農村的民居格局來看

    傳統民居院子格局就像是一個小社會,也是一個家庭的組成,是有一定等級規則的,也就院子的房屋有主次之分。

    民居中的主,就是主屋,也稱正屋、正堂,坐北朝南的房屋為北屋,古代以南面而坐為尊,因此皇宮正殿、官衙正廳都是坐北朝南。因此,主屋處於統治地位。廂房,四合院中的倒座房及其他一些附屬建築均為配房,皆為主屋的配角,處於從屬地位。

    如果說主屋是一個人的軀幹,配房是四肢,大門就是一個人的“冠帶”(古人的比喻),也就是帽子和腰帶。在傳統民居中,所有的配房都不能高於主屋,即高於堂。可以說是同樣高,但是,按照農村傳統習俗,配房比主屋要稍矮一點(一尺以內,也不能太矮)。配房的門同樣也不能高於正屋的堂屋門。

    如此,院子大門雖然很重要,但其重要性遠不及配套房。一些農村傳統習俗,大門的門樓連高過配房(指廂房、倒座房)都不允許,更不用說高過主屋了。

    其二,從封建社會禮法來看

    舊時農村,如果配房高於主屋,大門的門樓比主屋高,或者大門的門楣高於堂屋的門楣,從農村民俗方面來說叫“欺主”,從封建社會禮法方面來說叫“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會時期,普通民居的門飾、裝修、色彩不按照規定,觸犯的封建禮法,就是一種“僭越”,比如大門不能有龍的圖案或雕塑來裝飾,大門前不能擺放獅子等。

    這種限制同樣也體現在大門門樓的高度上,如果不加以限制,農村普通人家的大門就會越建越豪華,越建越高大,這是古代封建統治階層不能容忍的,因此就用禮法加以限度。而一些封建禮法在實施過程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民俗習慣。

    4、“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的說法是迷信嗎?

    民居通常是為了滿足生活中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社會生活中往往又被視為社會地位的標誌。大門又是住宅中最能體現主人社會地位的建築,被人們稱為“面臉”。

    舊時,中國農村歷來有一種習慣,一旦家裡富裕起來了,都喜歡建房,而為了突出自己在當地的身份地位,總認為自家的住宅越大越豪華越好,這樣就會出現對奢華住宅的過度追求,造成兩種不良的後果:一是造成社會的攀比之風,從而造成對社會物質資源的浪費。二是會容易授人之柄,為家裡招災引禍。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榮國府修建大觀園,其奢華的程度,連回家省親的貴妃賈元春都感嘆太過分了,這也為賈府後來被抄家留下了隱患。小說的這一題材來源於曹雪芹家的一段史實。曹雪芹的祖上曾任江寧織造,官階為五品,只能算是一個小官,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五品官員營造了一座令兩江總督、江蘇巡撫等咂舌的江南織造府第。後來的結果是江南織造府第被查抄,當時官場同僚都拍手稱快,曹家也因此敗落。

    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在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在這兩千多年裡,很多有智慧的人,往往身居小院小宅,有的甚至居陋室,得以善終,並保全子孫。而有一些貪官酷吏、土豪劣紳,因僭越建築等級制度,被列入“十惡”之罪中的前四條,遭遇橫禍而“家敗人丁亡”。

    在封建社會,那些有權勢之家尚且如此,農村普通百姓之家,不管是房屋也好,大門也罷,只能遵守建築等級制度,寧可居小房子,開低矮的大門,也不敢有絲毫僭越,否則,就可能帶來牢獄之災,甚至丟掉性命。

    這也就是過去農民眾之所說,“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現在有人所說的迷信,而是史實。

    當然,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後來被古代風水界吸納其學說之中,同時也被編寫成民間俗語,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打工,人委屈到什麼程度才會主動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