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透過最少的書,學最上乘、最完整的中醫。那就非《醫學十三經》莫屬。儒家有“十三經”,佛門有“釋氏十三經”,中醫也有“醫學十三經”之說。一共是是十三本書。
一,《醫學三字經》這是過去絕大多數中醫教徒弟推薦的入門書。醫學入門的《醫學三字經》,就相當於幼童啟蒙讀的《三字經》,它勾勒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輪廓,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為清朝醫家陳修園著,並附有他自己的註解,閱讀時候宜先把歌訣讀熟,再結合陳修園自己的註解去理解。
二,《瀕湖脈學》明朝醫家李時珍著。是關於脈學的口訣,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形象、準確,易於理解背誦。是脈學入門之書,學習把脈的必讀之書。宜先熟讀,並儘量在實踐中去體會。若無人實踐,可以先從摸自己的脈開始:細心體會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晝夜早晚、喜怒哀樂之時脈象的異同。
三,《藥性賦》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宜熟讀。
四,《醫方集解》清朝新安醫家汪昂著。收錄方劑 800餘首,列為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為學習中醫方劑的中藥書籍。
上四種,是中醫的“入門經典”,特點是通俗易懂,切於實用。能夠讓你迅速走進中醫,熟悉常規臨床,培養起中醫的思維。
五,《素問》為《黃帝內經》的上半部,全面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其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人事、節氣、養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堪稱中醫最根本的經典。值得一生反覆研讀,結合臨床反覆琢磨,悟其精義。
六,《靈樞》為《黃帝內經》的下半部,闡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尤其偏重於經絡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靈樞》與《素問》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尤其是有志於在針灸方面有所建樹的醫者,更應該在此書上多下功夫, 細讀深思。
七,《難經》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列八十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是對《黃帝內經》所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和補充。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宜反覆研讀。
八,《神農本草經》這是學習中藥的根本經典,全書列中藥三百六十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簡意賅,值得反覆品味。
九,《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傷寒論》從外感病出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中的113個基本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為運用。宜先熟讀原文,再結合諸家註解學習。
十,《金匱要略》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重點論述常見內科病症的起因、變化、辨證、方藥,奠定了中醫臟腑辨證的基礎,與《傷寒論》一脈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種,是中醫的“根本經典”。須反覆讀,熟讀精思。醫學水平的提高,一靠臨床實踐,二靠體悟經典。體悟經典,醫學思想才能不斷提升境界。讀經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萬不能將其作為攻擊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資本。否則,便墮魔道!
十一,《溫熱論》清朝大醫葉天士於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為溫病學奠基之作,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篇幅不長,見解大異於前人,開創了中醫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溫病條辨》
清朝醫家吳鞠通著。系統地構架了了溫病的基本體系。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分條論述風溫、溫毒、暑溫、溼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與葉天士的學問一脈相承。
上二種,是溫病經典著作。溫病學是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結合時代及人的變遷,提出的創見,是清朝中醫集前朝醫學大成的結果。當今學醫者,尤其不能忽略。十三,《周易本義》《周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經典。《周易本義》是宋朝大儒朱熹對《周易》所做的註解。此書放在《醫學十三經》最後讀,是為了讓醫學再提升一個境界。
如果你想透過最少的書,學最上乘、最完整的中醫。那就非《醫學十三經》莫屬。儒家有“十三經”,佛門有“釋氏十三經”,中醫也有“醫學十三經”之說。一共是是十三本書。
一,《醫學三字經》這是過去絕大多數中醫教徒弟推薦的入門書。醫學入門的《醫學三字經》,就相當於幼童啟蒙讀的《三字經》,它勾勒了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輪廓,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為清朝醫家陳修園著,並附有他自己的註解,閱讀時候宜先把歌訣讀熟,再結合陳修園自己的註解去理解。
二,《瀕湖脈學》明朝醫家李時珍著。是關於脈學的口訣,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形象、準確,易於理解背誦。是脈學入門之書,學習把脈的必讀之書。宜先熟讀,並儘量在實踐中去體會。若無人實踐,可以先從摸自己的脈開始:細心體會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晝夜早晚、喜怒哀樂之時脈象的異同。
三,《藥性賦》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宜熟讀。
四,《醫方集解》清朝新安醫家汪昂著。收錄方劑 800餘首,列為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為學習中醫方劑的中藥書籍。
上四種,是中醫的“入門經典”,特點是通俗易懂,切於實用。能夠讓你迅速走進中醫,熟悉常規臨床,培養起中醫的思維。
五,《素問》為《黃帝內經》的上半部,全面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其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人事、節氣、養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堪稱中醫最根本的經典。值得一生反覆研讀,結合臨床反覆琢磨,悟其精義。
六,《靈樞》為《黃帝內經》的下半部,闡釋中醫的基本理論,尤其偏重於經絡方面的理論和應用。《靈樞》與《素問》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尤其是有志於在針灸方面有所建樹的醫者,更應該在此書上多下功夫, 細讀深思。
七,《難經》用問答的形式寫成,列八十一個問題,並給出回答。是對《黃帝內經》所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和補充。內容涉及脈學、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宜反覆研讀。
八,《神農本草經》這是學習中藥的根本經典,全書列中藥三百六十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簡意賅,值得反覆品味。
九,《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傷寒論》從外感病出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中的113個基本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為運用。宜先熟讀原文,再結合諸家註解學習。
十,《金匱要略》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重點論述常見內科病症的起因、變化、辨證、方藥,奠定了中醫臟腑辨證的基礎,與《傷寒論》一脈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種,是中醫的“根本經典”。須反覆讀,熟讀精思。醫學水平的提高,一靠臨床實踐,二靠體悟經典。體悟經典,醫學思想才能不斷提升境界。讀經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萬不能將其作為攻擊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資本。否則,便墮魔道!
十一,《溫熱論》清朝大醫葉天士於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為溫病學奠基之作,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篇幅不長,見解大異於前人,開創了中醫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溫病條辨》
清朝醫家吳鞠通著。系統地構架了了溫病的基本體系。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分條論述風溫、溫毒、暑溫、溼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與葉天士的學問一脈相承。
上二種,是溫病經典著作。溫病學是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結合時代及人的變遷,提出的創見,是清朝中醫集前朝醫學大成的結果。當今學醫者,尤其不能忽略。十三,《周易本義》《周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經典。《周易本義》是宋朝大儒朱熹對《周易》所做的註解。此書放在《醫學十三經》最後讀,是為了讓醫學再提升一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