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認真橙子0v9

    五絕《龍舟賽》

    躍浪龍舟鬧,齊聲鼓棹悠。

    呼朋約微友,促步聚江頭。

  • 2 # 有志者事竟成yzzsjc

    鑼鼓江河大,聲音夏日長。


    龍舟載歡笑,水下古來涼。


    空有保屍粽,苦多肥肉囊。


    喧囂湧天起,恭賀狀元郎

  • 3 # 咪呀哦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賞析

      《端午日賜衣》出自《全唐詩》。這是詩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遺時所作。詩人描寫了端午節的風俗,實際上是描寫了自己在做官之後的心情。“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運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吳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於羅兮輕霏霏”,謝莊詩“疊雪翻瓊藻”都是表現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是說衣領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潤的,天氣熱的時候穿起來一定很涼爽。這首詩整體語言風趣,運用了典故,表現了自己在端午節終於可以做官的心情。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賞析

      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係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餘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係,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相比楚地民俗來,更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投飯和競渡不是呈現為娛樂化的熱鬧的民俗場景,而是祭祀與追懷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作者一再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議論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如事之無憑與人情之殷切,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最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一聯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寄朱錫珪》

      唐賈島

      遠泊與誰同,來從古木中。

      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

      夢澤吞楚大,閩山厄海叢。

      此時檣底水,濤起屈原通。

      賞析

      《寄朱錫珪》這首唐代詩人賈島的一首五言律詩之一。“燒”字表現了在詩的意境營造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賈島詩中對於燃燒狀態的表現就頗能反映這種特色。

      這首詩能充分體現賈島尚意的特色,賈島詩所寫之景常常並非盛唐詩人那種對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繪,亦即賈詩在寫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採取遠觀的態度對所描繪的景緻進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種非凡的審美體驗,使讀者可以對其進行直接的審美觀照,進而獲得超人意表的審美感受。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賞析

      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生於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16歲鄉試未取之後,由於家庭無力供他繼續攻讀再考,就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當於現今的文書)一職,後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擔任主簿職務。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後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後,曾胸懷大志,抱有遠大抱負,他原名“聖俞”,後改“堯臣”,意為立志要做個聖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聖君。

      梅公雖然在位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發他的“不遇”情懷。


    《端午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
    百舸競爭流;
    再憶屈原故,
    正氣貫五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辨別遼參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