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模擬小哥哥

    因為波羅的海三國當初是被大林子強行併入蘇聯的,強扭的瓜怎麼可能甜呢。

    1939年9月17日蘇德兩軍在波蘭會師

    在1930年代末期,強大的蘇聯四處開疆擴土,先是暗中勾結德國瓜分了波蘭;隨後又入侵了芬蘭,割走了卡累利阿等大片芬蘭領土;緊接著又看上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個小國,蘇聯為了建立其所謂的東方戰線,軟硬兼施強迫波羅的海三國併入了蘇聯。

    波羅的海三國

    蘇聯與德國簽訂的一系列秘密協定中,希特勒已經承認了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但是蘇聯苦於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直到1939年9月14日發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波蘭蒼鷹號潛艇事件”。到了9月17日,蘇聯配合德國對波蘭出兵,並藉口波蘭蒼鷹號潛艇出逃對蘇聯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為由,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在其沿海區域的主權,並聲稱要出動蘇聯海軍對愛沙尼亞沿海區域進行保護。

    蘇聯對外擴張的重要推手,外長莫洛托夫

    惹不起蘇聯的愛沙尼亞政府馬上派外長來到莫斯科請罪,希望得到“慈父”的諒解。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倒也不藏著掖著,拿出早就擬好的蘇愛互助條約和議定書草案,直言不諱道:“如果愛沙尼亞不和我們簽訂友好互助條約,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透過其他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復雜的途徑來保障蘇聯國土的安全。”與此同時,蘇軍列寧格勒軍區在蘇愛邊境集結,擺出了一副要突襲愛沙尼亞的架勢。9月28日,面對蘇聯強大的武力威脅,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與蘇聯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從此,蘇聯享有了在愛沙尼亞駐軍的權力。之後,蘇聯立刻將目光轉向了拉脫維亞。

    蘇聯軍隊敲鑼打鼓進駐愛沙尼亞

    1939年10月1日,蘇聯主動向拉脫維亞拋去橄欖枝,希望就進一步深化兩國友好關係進行“磋商”。第二天,拉脫維亞外交部長趕赴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進行商談。斯大林“友善”地提出,“因為德國與英法在歐洲劍拔弩張的局勢,蘇聯想談談共同協防拉脫維亞的事情,我們保證不會干涉拉脫維亞的憲法、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

    蘇軍裝甲部隊進駐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但雙方就蘇軍駐拉脫維亞的人數發生了分歧,拉脫維亞希望減少蘇聯駐軍人數,斯大林聽罷便厲聲威脅道:“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們以為我們想侵佔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樣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10月5日,蘇聯與拉脫維亞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接下來輪到立陶宛了。

    拉脫維亞街頭的蘇軍裝甲車

    蘇聯提出將維爾紐斯城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一戰結束後波蘭趕走了立陶宛人,佔領了維爾紐斯城,蘇德瓜分波蘭後又被蘇聯佔領)歸還給立陶宛,並以此要挾立陶宛與蘇聯簽訂互助條約。立陶宛人本來想討價還價一番,但在蘇聯的威逼利誘下,也乖乖就範了。1939年10月10日,蘇立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互助條約。

    蘇軍駐愛沙尼亞部隊

    蘇軍先後進駐了波羅的海三國,這三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最開始,因為歐洲的局勢不明朗,蘇聯礙於英法的面子,對是否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持觀望態度,期間蘇聯人也一直遵守條約的內容,只在這三個國家駐軍,不干涉三國的內政。

    德軍閃擊歐洲

    到了1940年5月份,德國軍隊閃擊西歐,英法聯軍一潰千里,西歐小國降得降、敗得敗。斯大林見狀,認為時機已到,開始改變過去信守條約的政策,為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做準備。而斯大林對於這一切的要求是,“我們不要將他們蘇維埃化,而是要他們自己加入蘇聯。”

    大量蘇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5月25日,蘇聯藉口一名駐立陶宛蘇軍士兵失蹤,要求立陶宛政府徹查(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就是盧溝橋事變的翻版)。立陶宛政府為了平息事態,立即成立了調查委員會進行全面調查,並對蘇聯的各種要求百依百順。但蘇聯拒絕和解,鐵了心要吃掉立陶宛,聲稱波羅的海三國1934年9月締結軍事同盟是陰謀反對蘇聯(實際上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1934年9月12日訂立的同盟條約莫斯科知情,當時並未反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還造謠說立陶宛在邊境集結兵力,準備進犯蘇聯。然而立陶宛軍隊人數比蘇聯駐立陶宛軍隊人數還要少得多。

    拉脫維亞的蘇維埃政權

    蘇聯這樣裝腔造勢,只是為了給立陶宛政府施壓。蘇聯最終給出瞭解決衝突的辦法,其中的核心條件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組政府,否則,蘇軍將全面開進立陶宛。孤立無援的立陶宛人最後只得答應了蘇聯的一切要求,解散了現政府。不久後,以帕列茨基斯為首的立陶宛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解散了政府,成立了親蘇政府。

    立陶宛人“慶祝”加入蘇聯

    1940年7月14日,波羅的海三國新成立不久的蘇維埃政府主動申請加入蘇聯。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的研究,決定接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請求,讓他們成為蘇聯大家庭的一員。至此,這三個國家已經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1944年7月蘇軍重新進入立陶宛

    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後,強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為了改變三國的人口結構,蘇聯把三國接近一成的人口消滅、遷走或者送往集中營勞改,並將俄羅斯人大量遷入波羅的海三國。直到現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佔總人口的27%,愛沙尼亞的俄羅斯族佔24.8%。二戰末期,隨著德軍的撤退,蘇軍重回波羅的海三國,波羅的海三國大量百姓不願重回蘇聯統治,紛紛加入了被稱為“森林兄弟”的地下反蘇武裝,並一直堅持到70年代末,為了民族獨立堅持鬥爭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立陶宛人高舉國旗慶祝獨立

    經過不懈努力,波羅的海三國最終在蘇聯解體前夕紛紛宣佈獨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先宣佈獨立;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宣佈獨立;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宣佈獨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裝寬頻多少M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