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調、俗調,都屬於“謠曲兒”裡的分支。謠曲兒,簡單說就是白話式的民間歌謠。
有人說《探清水河》是窯調,可能是在說話的時候,分辨不出來“窯”和“謠”,《探清水河》屬於謠調,但不屬於窯調。
相對定義嚴格些的話,窯調就是在窯子裡唱的曲兒。這種小曲兒的特徵,不僅是調情的靡靡之音,最關鍵的是,它不能是悲劇。
舊時代的窯姐兒,長三會唱悲劇題材的曲兒,但是長三的檔次太高,不可能唱謠曲兒。就好像說今天的名媛佳麗去看悲劇,可以看《羅密歐與茱麗葉》,但不可能去看二人轉。
花煙間、流水、淌牌、出外條子,肯定不會唱悲劇。因為她們的生意並不好做,基本沒有固定的主顧,為了生意好一點還要想法設法討個吉利喜慶。為了拉生意,她們都要主動遛彎、踩屋子,來了客人之後,她們給客人唱悲劇?客人是來尋開心的,窯姐兒唱悲劇,這不是找倒黴嗎?
出外條子更不可能了。到權貴商賈的聚會上唱悲劇給人添堵?你見誰家堂會唱《六月雪》的?那不得讓人打死啊?
么二的生意比其他人好些,有固定的主道。如果相熟的客人點名要聽《探清水河》,么二唱一唱倒也有可能。
但是,考慮到么二的檔次,么二的客人也不至於有這個雅好。至少,就算有唱的,也是小眾,是個例。
長三的客人,那是上檔次的,他們能夠接受愛情悲劇這種題材。么二的客人檔次沒那麼高,就算有倆錢兒,卻沒多高的欣賞水平。文化底子在那擺著。
就好像你今天拿《百年孤獨》《克里斯朵夫》《溫莎》推薦給沒文化的暴發戶讀,他們讀不下去。
當然也有能讀得下去的,但那都是個例。個例不能拿出來當典型。
何況,就算加上“四更”的內容,《探清水河》也不算太露骨。而在舊時代,有許多這個檔次甚至還露骨一些的小曲兒都屬於民間謠曲,並不算是窯調。
因為舊時代的老百姓就是那麼個素質,生活中壓根也不接觸什麼“高尚”的曲兒。你這麼想,一箇舊時代的普通人,他嘴裡哼的肯定都是俗曲兒,《探清水河》這種就正好。一個市井小民,他怎麼可能沒事哼《風入松》《湘春夜月》,張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楊柳岸曉風殘月”呢?他在那《水調歌頭》《卜算子》,那正常嗎?
《探清水河》的確屬於鄙俚小曲,但還不到窯調的程度。這種敘事性的俗曲,更多是在酒場之類的地方,由那種賣藝不賣身的伶人來唱。
包括《悲秋》等小曲,它們與《雙飛燕》《八歸》《長宵》都屬於同一等級,只是一般的俗調,俗,就是它們的特徵。就算有一些不雅之處,也不過是反映了舊時代市井小民的真實狀態。如果市井小民不俗,那才叫奇怪呢。
不是窯調,調子動聽悠長,唱完愛情思念意猶未了。
情山情海患情深,情到深處必主淫。
因為情人死了,叫小六子的帥哥去探清水河。
那要看“窯調”怎麼定義。嚴格來說,《探清水河》算不上窯調,而應該屬於俗調。
窯調、俗調,都屬於“謠曲兒”裡的分支。謠曲兒,簡單說就是白話式的民間歌謠。
有人說《探清水河》是窯調,可能是在說話的時候,分辨不出來“窯”和“謠”,《探清水河》屬於謠調,但不屬於窯調。
為什麼說《探清水河》算不上窯調?因為它是悲劇。
相對定義嚴格些的話,窯調就是在窯子裡唱的曲兒。這種小曲兒的特徵,不僅是調情的靡靡之音,最關鍵的是,它不能是悲劇。
這要先說一說舊時代的窯姐兒。
舊時代的窯姐兒,長三會唱悲劇題材的曲兒,但是長三的檔次太高,不可能唱謠曲兒。就好像說今天的名媛佳麗去看悲劇,可以看《羅密歐與茱麗葉》,但不可能去看二人轉。
花煙間、流水、淌牌、出外條子,肯定不會唱悲劇。因為她們的生意並不好做,基本沒有固定的主顧,為了生意好一點還要想法設法討個吉利喜慶。為了拉生意,她們都要主動遛彎、踩屋子,來了客人之後,她們給客人唱悲劇?客人是來尋開心的,窯姐兒唱悲劇,這不是找倒黴嗎?
出外條子更不可能了。到權貴商賈的聚會上唱悲劇給人添堵?你見誰家堂會唱《六月雪》的?那不得讓人打死啊?
只有一類窯姐兒有可能唱悲劇,就是么二。
么二的生意比其他人好些,有固定的主道。如果相熟的客人點名要聽《探清水河》,么二唱一唱倒也有可能。
但是,考慮到么二的檔次,么二的客人也不至於有這個雅好。至少,就算有唱的,也是小眾,是個例。
長三的客人,那是上檔次的,他們能夠接受愛情悲劇這種題材。么二的客人檔次沒那麼高,就算有倆錢兒,卻沒多高的欣賞水平。文化底子在那擺著。
就好像你今天拿《百年孤獨》《克里斯朵夫》《溫莎》推薦給沒文化的暴發戶讀,他們讀不下去。
當然也有能讀得下去的,但那都是個例。個例不能拿出來當典型。
所以,《探清水河》這種愛情悲劇,按正常邏輯,就很少出現在窯子裡。它都不怎麼在窯子裡唱,定性為“窯調”就不合適。
何況,就算加上“四更”的內容,《探清水河》也不算太露骨。而在舊時代,有許多這個檔次甚至還露骨一些的小曲兒都屬於民間謠曲,並不算是窯調。
因為舊時代的老百姓就是那麼個素質,生活中壓根也不接觸什麼“高尚”的曲兒。你這麼想,一箇舊時代的普通人,他嘴裡哼的肯定都是俗曲兒,《探清水河》這種就正好。一個市井小民,他怎麼可能沒事哼《風入松》《湘春夜月》,張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楊柳岸曉風殘月”呢?他在那《水調歌頭》《卜算子》,那正常嗎?
今天有些人以上帝視角來看待《探清水河》,忽略了舊時代市井小民真實的生活狀態,把《探清水河》定性為窯調是不嚴謹的。
《探清水河》的確屬於鄙俚小曲,但還不到窯調的程度。這種敘事性的俗曲,更多是在酒場之類的地方,由那種賣藝不賣身的伶人來唱。
包括《悲秋》等小曲,它們與《雙飛燕》《八歸》《長宵》都屬於同一等級,只是一般的俗調,俗,就是它們的特徵。就算有一些不雅之處,也不過是反映了舊時代市井小民的真實狀態。如果市井小民不俗,那才叫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