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馬克思】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從小讀書異常勤奮、刻苦。在幼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詩著稱於鄉里。他當時辛勤好學的一些故事,至今還在家鄉傳為美談。 七歲時,祖父送他到附近黃瓜口村的一位塾師單子鰲那裡讀書。當時,讀書是為了應試科舉,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入學之始,還要先讀一段蒙學。大釗同志跳過了蒙學階段,一入學就和較大的孩子們一起讀“四書”。這些宣揚孔孟之道的書雖然陳腐,但在當時大釗同志家鄉一帶,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所謂“新學”也還沒有傳過來,就只能透過這些書來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大釗同志讀書非常認真,他在同學中年歲最小,但卻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學得最好的一個。放學了,別的同學全回家了,他還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書,往往要老師幾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這才回去。 單子鰲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聽著年幼的大釗同志幫助同學背書、破講,一面不住地點頭稱讚。大釗同志乳名憨頭,少年時,名耆年,字壽昌。耆年的學名就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直到後來,單子鰲還常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最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 愛思考,愛發問,也是大釗同志幼年讀書的特點。就是對日常碰到的問題,他也不輕易放過,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讀書,問他表姑: “你看這念個啥?” “我不認得字呵。” “你為啥不認得字呢?” “我沒上過學呵。” “你為啥不上學呢?” “我是個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問下去: “女的,為啥就不念書呢?”…… 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開始接觸到了一個社會的大問題。 大釗同志從小勇於接受正確的教導,改正錯誤。當時的大黑坨村,賭博之風頗盛。村裡的老母廟後邊,經常有一群人在那兒聚賭。大釗同志有次放學回家,也到老母廟看了一回熱鬧,被祖父發覺了,大加訓斥,並罰他搗糞數車。大釗同志知道了賭博的壞處,從此,再沒有到老母廟去看賭錢。以後,凡是賭錢的場合,他從來不去。 大釗同志的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唸了三年書,單子鰲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學業良好,我已經教不了他,還是另請明師吧!”此後,大釗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個秀才趙輝鬥唸書,又到井家坨的舉人宋某家跟一個叫黃玉堂的老師唸書,直到他十六歲考入永平府中學。 大釗同志讀書越發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讀書時,有二十多個學生,到晚間別人都睡了,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攻讀,每天都要讀到半夜。黃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後還記得,他哥哥當時一回家就唸叨:“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唸書念得特別的好!” 因為家裡缺少人手,大釗同志十歲那年,祖父就給他完婚了。夫人趙紉蘭比大釗同志大六歲,是個賢惠的婦女。在爾後的日子裡,她辛勤地操持家務,幫助大釗同志。她相信大釗同志作得對,不管家境多麼困難,總是贊助、支援他的活動。 一九○五年,大釗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學。這時,清朝政府為了維持它的反動統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實行了所謂廢科舉、辦學堂。大釗同志原是報考秀才,正趕上這個變動,結果考進了中學。當時,出國留學網還象考上秀才一樣,村裡照舊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學,大釗同志仍然勤奮不懈地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餘時間也很少遊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學生。 【張廣厚】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餘秋雨】 餘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國文脈》叢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書中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認識,讓許多人追捧。可你們知道嗎,這與餘秋雨先生的幼年讀書時光有密切的關係。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麼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在那裡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後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餘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餘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餘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整合》《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餘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餘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於讀書的方法,餘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沈從文】 沈從文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師,他的文學作品廣泛受到世人好評。小時候的沈從文就認真讀書,顯示出了卓越的文學家氣質。 有一次,小沈從文逃課,溜到鄰村看大戲,一直到太陽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師責問他為什麼逃課。沈從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罰他跪在院子裡的一顆大樹下,說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 此後,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沒有辜負老師的教導,成為偉大的文學家。 【毛澤東】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几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准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孫中山】 一九〇八年,孫中山先生顛沛流離地到了英國倫敦。 這個訊息立刻引起了一些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注意。這些人有的懷著崇敬心情,有的抱著好奇心理,都想見到孫中山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領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測,孫中山肯定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綠林豪傑”。 待到與中山先生見面後,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博學多識、勤勉出奇的偉人。 當時,中山先生經過旅途的輾轉周折,所帶的費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著連一口麵包都吃不上。於是,一些熱心的留學生便慷慨解囊,你湊一點,我湊一點,湊了三四十個英鎊送給中山先生,以暫時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後,大夥兒再去看望他時,卻見他已將這些錢買了一大堆新書。一見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著書告訴眾人說,這是什麼書,那是什麼書,這本書怎麼怎麼好,那本書又如何如何重要。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有的為中山先生的好學精神所驚駭,也有的抱怨他不該將吃麵包的錢拿來買了書。 這些人哪裡知道在中山先生看來,書比麵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的確,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麼行李都可以不帶,卻總要帶上幾本最新出版的書籍。即使是在火線上督戰,他也要帶許多書籍雜誌放在指揮所裡多軍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書本拿在手上,從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讀起來。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我幾十年來,因為革命,居無定所,每年所買的書籍,讀完了之後,便送給朋友去了。至於讀過了的書籍之種類和數目,記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時候,每年所花的書籍費,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時侯,所花的書籍費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裡,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視窗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唸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透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liuxue86.com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馬克思】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從小讀書異常勤奮、刻苦。在幼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詩著稱於鄉里。他當時辛勤好學的一些故事,至今還在家鄉傳為美談。 七歲時,祖父送他到附近黃瓜口村的一位塾師單子鰲那裡讀書。當時,讀書是為了應試科舉,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入學之始,還要先讀一段蒙學。大釗同志跳過了蒙學階段,一入學就和較大的孩子們一起讀“四書”。這些宣揚孔孟之道的書雖然陳腐,但在當時大釗同志家鄉一帶,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所謂“新學”也還沒有傳過來,就只能透過這些書來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大釗同志讀書非常認真,他在同學中年歲最小,但卻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學得最好的一個。放學了,別的同學全回家了,他還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書,往往要老師幾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這才回去。 單子鰲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聽著年幼的大釗同志幫助同學背書、破講,一面不住地點頭稱讚。大釗同志乳名憨頭,少年時,名耆年,字壽昌。耆年的學名就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直到後來,單子鰲還常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最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 愛思考,愛發問,也是大釗同志幼年讀書的特點。就是對日常碰到的問題,他也不輕易放過,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讀書,問他表姑: “你看這念個啥?” “我不認得字呵。” “你為啥不認得字呢?” “我沒上過學呵。” “你為啥不上學呢?” “我是個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問下去: “女的,為啥就不念書呢?”…… 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開始接觸到了一個社會的大問題。 大釗同志從小勇於接受正確的教導,改正錯誤。當時的大黑坨村,賭博之風頗盛。村裡的老母廟後邊,經常有一群人在那兒聚賭。大釗同志有次放學回家,也到老母廟看了一回熱鬧,被祖父發覺了,大加訓斥,並罰他搗糞數車。大釗同志知道了賭博的壞處,從此,再沒有到老母廟去看賭錢。以後,凡是賭錢的場合,他從來不去。 大釗同志的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唸了三年書,單子鰲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學業良好,我已經教不了他,還是另請明師吧!”此後,大釗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個秀才趙輝鬥唸書,又到井家坨的舉人宋某家跟一個叫黃玉堂的老師唸書,直到他十六歲考入永平府中學。 大釗同志讀書越發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讀書時,有二十多個學生,到晚間別人都睡了,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攻讀,每天都要讀到半夜。黃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後還記得,他哥哥當時一回家就唸叨:“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唸書念得特別的好!” 因為家裡缺少人手,大釗同志十歲那年,祖父就給他完婚了。夫人趙紉蘭比大釗同志大六歲,是個賢惠的婦女。在爾後的日子裡,她辛勤地操持家務,幫助大釗同志。她相信大釗同志作得對,不管家境多麼困難,總是贊助、支援他的活動。 一九○五年,大釗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學。這時,清朝政府為了維持它的反動統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實行了所謂廢科舉、辦學堂。大釗同志原是報考秀才,正趕上這個變動,結果考進了中學。當時,出國留學網還象考上秀才一樣,村裡照舊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學,大釗同志仍然勤奮不懈地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餘時間也很少遊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學生。 【張廣厚】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餘秋雨】 餘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國文脈》叢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書中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認識,讓許多人追捧。可你們知道嗎,這與餘秋雨先生的幼年讀書時光有密切的關係。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麼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在那裡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後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餘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餘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餘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整合》《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餘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餘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於讀書的方法,餘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沈從文】 沈從文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師,他的文學作品廣泛受到世人好評。小時候的沈從文就認真讀書,顯示出了卓越的文學家氣質。 有一次,小沈從文逃課,溜到鄰村看大戲,一直到太陽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師責問他為什麼逃課。沈從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罰他跪在院子裡的一顆大樹下,說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 此後,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沒有辜負老師的教導,成為偉大的文學家。 【毛澤東】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几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准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孫中山】 一九〇八年,孫中山先生顛沛流離地到了英國倫敦。 這個訊息立刻引起了一些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注意。這些人有的懷著崇敬心情,有的抱著好奇心理,都想見到孫中山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領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測,孫中山肯定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綠林豪傑”。 待到與中山先生見面後,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博學多識、勤勉出奇的偉人。 當時,中山先生經過旅途的輾轉周折,所帶的費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著連一口麵包都吃不上。於是,一些熱心的留學生便慷慨解囊,你湊一點,我湊一點,湊了三四十個英鎊送給中山先生,以暫時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後,大夥兒再去看望他時,卻見他已將這些錢買了一大堆新書。一見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著書告訴眾人說,這是什麼書,那是什麼書,這本書怎麼怎麼好,那本書又如何如何重要。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有的為中山先生的好學精神所驚駭,也有的抱怨他不該將吃麵包的錢拿來買了書。 這些人哪裡知道在中山先生看來,書比麵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的確,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麼行李都可以不帶,卻總要帶上幾本最新出版的書籍。即使是在火線上督戰,他也要帶許多書籍雜誌放在指揮所裡多軍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書本拿在手上,從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讀起來。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我幾十年來,因為革命,居無定所,每年所買的書籍,讀完了之後,便送給朋友去了。至於讀過了的書籍之種類和數目,記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時候,每年所花的書籍費,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時侯,所花的書籍費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裡,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視窗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唸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透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liuxue86.com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