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泊的熊貓GS
-
2 # tjym123
壽縣的四大鎮是:
1 壽春鎮
壽春鎮座落於淮河中游南岸,背靠流傳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史傳說的八公山,東隔淝水之戰古戰場與煤城淮南相鄰。S203線、S301線和合阜路三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本鎮曾為楚國故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儲存完好的宋代古城牆,華東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佛教報恩寺,楚文化博物館,八公山帝母宮、黌學等,古建築群19處,還有楚王、淮南王等古墓葬,壽春古城等古城遺址。
其中,古城牆、壽春城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春鎮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新建的壽春楚文化博物館藏量相當於全省其他縣級藏量的總和,屬國家一級文化160多件,三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越王劍、金棺、銀棺等稀世珍品,郭沫若、商承祚等專家對這裡的文物都有專釋、專著。
2 正陽關鎮
正陽關鎮,又名正陽關,系中華名關之一,古稱潁尾、潁口,陽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左傳》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記載,以此計算,正陽關鎮已有2530多年曆史;又據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壽州志》載“東正陽鎮,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漢昭烈築城屯兵於此”。
正陽關地處淮河、潁河、淠河三水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貨物集散地,明王朝見正陽是個收取商人、船民賦稅的好地方,於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設立收鈔大關,年徵稅銀達62400多兩,有“銀正陽”之稱,“正陽關”即因此得名。
3 隱賢鎮
隱賢鎮古稱百爐鎮,為三國曹操軍營遺地,因當時行軍打仗支架數百火爐煉製兵器而得名,唐朝時著名儒人董紹南(史稱董子)隱居於此,後更名為隱賢鎮。
隱賢鎮是壽縣四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地處壽縣西南邊陲,北接迎河鎮,南鄰六安馬頭鎮,西與霍邱縣彭塔鄉的“西隱賢集”隔河相望。“東隱賢,西隱賢,隱賢集街心能跑船。”這首童謠生動地描述了隱賢鎮的地理特點。
追尋起古鎮的歷史,幾乎全部與淠河相關。由於淠河的分割,歷史上隱賢曾 “雞鳴狗吠聽三縣”。就是在今天,淠河仍是壽縣和霍邱的界河。同時,淠水長流又給這裡的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隱賢因得淠河舟楫之便利,南承皖西貨物,北達淮水東西,商業、手工業發達。到三國時,曹操為備赤壁之戰,率領數十萬大軍由此經過,並派駐人馬在此操練,囤積糧草,煉製兵器。後曹操中了吳國的詐降計,被吳蜀聯軍打敗,在這裡留下了數百座打造兵器的火爐,百姓便把這裡稱作了“百爐鎮”。至唐時,著名才子董昭南中舉後,到京城考進士,未中,乘舟沿淮順淠溯源而上,來到百爐鎮隱居攻讀。在京期間,董昭南曾與文學家韓愈等名士互慕其名,詩詞唱和,交往深厚,韓愈曾作《嗟哉董生行》、《送董昭南序》等詩文相送。隱居百爐鎮後,董子行俠仗義,慈愛鄉里,道德品行,有口皆碑。當地後人敬仰他,便把百爐鎮更名為隱賢鎮,沿用至今。
4 瓦埠鎮
瓦埠鎮,有文字記載就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壽縣誌》記載:“鎮西為東淝河故道,後積為瓦埠湖(又稱望春湖)”,“瓦埠在漢時曾為成德縣治,晉廢,元朝稱瓦埠站,明清時稱。: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賤由魯使吳,病卒葬於此,墓冢尚存,後人建宓子祠,稱瓦埠街為‘君子鎮’”。縣誌載:宓子即宓子賤,春秋末魯華人,名不齊,孔子學生,曾為單父宰。死於楚地,其墓在瓦埠鎮東南鐵佛崗。光緒《壽州志》記“墓在州南六十里鐵佛崗。
回覆列表
壽縣一共有二十一個鎮:壽春鎮、正陽關鎮、保義鎮、雙橋鎮、迎河鎮、板橋鎮、堰口鎮、安豐鎮、眾興鎮、隱賢鎮、三覺鎮、炎劉鎮、小甸鎮、瓦埠鎮、豐莊鎮、澗溝鎮、劉崗鎮、雙廟集鎮、大順鎮、茶庵鎮、安豐塘鎮。其中正陽關鎮、隱賢鎮、壽春鎮、瓦埠鎮稱壽縣歷史四大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