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吳雅童先生,常州市錫劇團創始人之一、錫劇名小生、有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常州錫劇界泰斗、一代錫劇大師、有“別具一格的錫醜”稱譽、錫劇吳派創始人。

    常州紅星大劇院,坐落在市中心的延陵路上,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著常州的發展和繁榮。2008年大年初五,紅星大劇院內正上演著一場錫劇演唱會。現場名角薈萃觀眾雲集、是錫劇難得的盛會。錫劇原名常錫文戲,是由常州灘簧與無錫灘簧合流發展而成的地方戲曲,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演出現場高潮迭起,忽然、大螢幕上放起了電影,戲迷們驚喜地發現這是常州錫劇名宿吳雅童先生在1984年主演的錫劇電影《紅樓夜審》片段,內容是武進知縣江夢升發現眼前的囚犯竟是自己親生女兒假扮,情急之下誤點斬條。戲迷們又回想起吳雅童當年種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象,紛紛在臺下議論,90多歲的吳老今天還能演出這樣唱做並重的戲嗎。居亦琴說,“我們非常擔心,但是吳老他從一開始就把頭紮好,把紗帽戴在頭上,自己說吳老、演出輪到你還早呢,你不要這麼早紮好了、因為吃不住的、年紀大了。他說沒關係,哎呀、他真的是、他那樣對藝術的一種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這樣一種精神真的是教育了我們全場的演員。大家都說老前輩真的不容易,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他親自在臺上,又唱又表演,把他在《紅樓夜審》裡面江夢升在馬上的這一段演的是惟妙惟肖,我們大家也非常感動,臺下的觀眾時時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前輩真的不容易,我們也非常感動。”徐標新說,“錫劇的六代同堂吧,他還演那個江夢升,已經九十幾歲高齡的老人啦,作為生活中的一些老人已經走路都步履蹣跚啦,但是他在舞臺上還是演得非常有精氣神,這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精神,還有他幾十年積累的一種功力。”

    吳雅童生於1919年,著名的錫劇表演藝術家,他一生成功塑造了江夢升、方卿、文必正等性格迥異的藝術形象近200個,被譽為風雅小生和別具一格的錫醜。吳小英言:“錫劇界提到我(他)們這個常州市就知道有一個《紅樓夜審》,《紅樓夜審》一提到就是江夢升,自己覺得他最成功的是江夢升。孫薇說:“江夢升這個角色自己覺得他是刻畫得入木三分,當時也有電影、包括自己的父輩都看過這個電影,而且看了好多遍。”孫中說:“他這裡面就最大的功勞,就為錫劇創造了一個袍帶醜,這個袍帶醜不是說說的一般袍帶醜,既有唱腔又有表演。唱腔的特點就是真假嗓並用、男女腔揉合,唱中有說、說中有唱,他這個特點是他的袍帶醜的特點。這個表演上就寄託這個提線木偶為基礎、再吸收崑劇裡面的五毒啊、這個蛇形的這個表演身段,設計具體的一套身段、出場進場在他的整個一套表演身段,他比較完整地完成了這個袍帶醜、錫劇袍帶醜的創造,是他最大的貢獻,就為錫劇創造了一個行當。”沈佩華說:“一致承認他的表演好,人家不是說什麼“唱煞王彬彬做煞吳雅童”,就是吳雅童的做功是非常好的。”

    2016年3月5日市非遺保護專案組領導前往醫院看望吳雅童。吳小童說:“可以說自己爸爸呢,他出生在一個勞動人民的家庭,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祖母,自己奶奶她是做絲廠的,她是家裡也很苦。自己爺爺是做銅匠的,靠挑銅匠擔到外面去做、做生意呢維持一家人,自己奶奶去看戲、她喜歡看戲,看那個時候的灘簧,自己爸爸她也帶著去看看,因此呢自己爸爸慢慢點也喜歡這行了、也熱愛這一行了,因此他自己走上這個道路。”吳雅童14當在無錫耀記舞臺拜師高和甫學唱灘簧,正巧戲班裡有一群京戲演員、少年吳雅童就跟著他們練出了紮實的腰腿功夫,這為他以後漫長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5年,16歲的吳雅童在蘇州拜王嘉大先生為師。王嘉大先生對待唱戲嚴謹的態度影響了吳雅童一生,這在吳雅童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窺見一斑。徐標新言:“舞臺上他是嚴謹的、有的時候會發一點小脾氣,比如說像當年我們在學戲的時候、有些學生小嘛、肯定有點調皮嘛,他有的時候會砸這個杯子啊。那麼其實他發這個脾氣心裡急嘛,但是他一會兒發完脾氣就好了。”吳雅童藝通多行,在舞臺上演一個人物像一個人物,這與王嘉大先生的言傳身教也是分不開的。吳雅童在回憶文章中寫道:“他老人家這樣開導我們說,戲是假的、但做演員的要把它當成真的,要目中有物,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劉平鴿說,吳老師啊,他創作角色他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他採用的是不同的表演方法跟表演技巧。”吳佳偉說:“你要多看,多多學習京劇啊崑劇啊,還有生活當中如果你要演一個角色,生活當中你也可以去看人家,比如說我要演一個手不好的腳不好的、那你可以到醫院去看看、人家中過風的什麼都可以去看的,就是你要來自於生活。”

    拜師王嘉大後,吳雅童主工小生,唱到了上海,當時的錫劇還是幕表戲,沒有劇本只有簡單的提綱,這對演員的要求很高、考驗他們的積累和臨場發揮能力。沈佩華言:“當時戲是很多很多,《孟麗君》啊、《樊梨花》啊、《玉蜻蜓》啊,這個《玉蜻蜓》傳到現在還在演,還有《孟姜女》,這個演員是個好演員,他演什麼戲就像什麼戲,他鑽在那個角色裡面的。自己跟他一起演的是那個《年羹堯》,他們演到一百零四集,每天一集演一百零四集,這是錫劇當中沒有的。那時他們天天客滿、在上海。”在上海,吳雅童向電影和其他劇種學習,兼收幷蓄、走上了改良錫劇的道路。沈佩華說:“吳雅童麼他是改革呢,服裝他改革、表演上他改革,因為呢他(我)們兩個人、他們在上海的演員呢大多數特別是他們兩個人、都喜歡看電影,從電影上吸收;喜歡看話劇,京劇呢他們喜歡看麒麟童(周信芳)的,這些對他們的表演呢大大的好處。因為我們這個話劇、電影都是講人物的,演一個什麼人物就要像一個什麼人物。姚澄說:“吳雅童喜歡看電影,看了電影會搬過來演現代戲《秋海棠》,自己也跟他演過,沈佩華也跟他演過。

    後來著名的影劇家陶金先生觀看了吳雅童演出,認為吳雅童塑造人物的方法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闡釋的科學表演藝術元素的充分體現,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導致外部肢體的高度鬆弛達到了表演的恰好程度,就是一般電影演員也難以企及。

    位於長江路的常州市錫劇團,是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這個劇團的創始人、第一位團長正是吳雅童。1949年全國解放,吳雅童與夫人著名花旦沈素珍離開上海回到了沈素珍的家鄉常州。來常州不久,吳雅童夫婦就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困難。那麼他們兩個人就拿私房,那時演員都有私房服裝的,拿私房服裝全部拿出來給大家穿。到各地去演出呢,別人就反映了、這個劇團連箱子也沒的啊,他們就想辦法,把錦旗上的字拆了做群眾的服裝充實在一起,所以就叫揹包劇團。他們當時都是主要演員,什麼劇團都要他們去,他們丟不下這一班窮兄弟,他們一走劇團散了,他(我)們有人接受其他配角角色到啥地方去吃飯,他們有一次就決心不走。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們建立了新華實驗劇團,也就是常州市錫劇團的前身。1956年常州市錫劇團整理演出了傳統戲《雙珠鳳》,吳雅童主演書生文必正,這個高質量的原創劇目精雕細刻取得了巨大成功。孫中說:“搞《雙珠鳳》的時候已經有戲改,把我們新文藝工作者有導演有作曲,自己已經來了,還有搞美術的舞美的、都是新文藝工作者,已經一套創作班子了。”丁甲飛言:“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他和有些的流派唱腔不同,有些流派的唱腔是靠嗓子,他是靠韻味和婉轉、小腔的婉轉的細膩的那個東西。”《雙珠鳳》在上海一炮打響,演出了兩個月,引起了文藝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其中《送花樓會》一場由中國唱片廠灌製成唱片出版發行,從此常州市錫劇團名聲大噪,《雙珠鳳》被大家稱為翻身珠鳳。在劇團發展壯大的時候、領導有意引進著名演員楊企雯,吳雅童夫婦為了劇團的發展謙卑讓位、主動接納了楊企雯。孫中言:“他能讓賢,他們夫妻兩個是第一塊牌子,那時候劇團已經有點像樣了,介紹楊企雯來,這就是他就不能當第一塊牌子了,結果是他不僅接納楊企雯,而且把自己的人哪、讓給楊企雯。此後吳雅童與楊企雯搭檔演出了《珍珠塔》、《紅樓鏡》、《三看御妹》等一批經典劇目,常州市錫劇團日益走向輝煌。1958年常州市錫劇團開始了空前的全國巡演,到了北京在長安大戲院進行了十五天的公演,周總理觀看演出並接見了全團演員。吳雅童、楊企雯、沈素珍三人主演的《珍珠塔》是劇團的保留劇目,深受觀眾喜愛。吳雅童在《珍珠塔》裡塑造的方卿與眾不同,他沒有把方卿的性格簡單化,前面窮愁抑鬱中見固執,後面扮道童一身道袍、懷抱漁筒,而行為完全是少年得志的新貴風度。器宇軒昂中見固執,深刻鮮明出類拔萃。《後園會》是《珍珠塔》中經典的一折,流派特色鮮明,至今仍是常州市錫劇團的保留劇目。第二場後來方卿是來、陳家是從後花園進來的啊,他認識後花園了、後花園進來,他是背心對了觀眾,他就是走啊走,把這個帶子一拉過去,啪,一個反手一個亮相,哎呀,他們覺得很好,別人沒有這樣做過、他想出來的,這表達他的心情,三年前他是什麼心情,哭哭啼啼氣得要死、門也找不到,這次他進來了、他很飄逸很瀟灑,他走進來了,一個亮相人家就,他還來一個蹲步、下面就有反應了,就有人要鼓掌了。1961年江蘇省舉行錫劇流派會演,吳雅童以小生的行當演出了《回十八》、《樓臺會》、《後園會》、《冒雨戲相》轟動一時。居亦琴說:“《回十八》那一場戲,他是運用了水袖、扇子功,包括他身上的各種表演非常的到位。他把梁山伯要趕到祝英臺那裡的那種喜悅的心情表現得非常淋漓盡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羽毛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