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松simon
-
2 # 未來架構
個人愚見,我想從下面5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政策,人才,資金,市場以及福利
1.政策方面,一二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搞的軟體園,政府制定很好投資創業的政策,吸引投資者投入鉅額的資金和服務,吸引網際網路創業人群,各種免稅政策,甚至有免費辦公的空間,這些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無法給予。
2.人才方面,網際網路毫無疑問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企業,一二城市聚集了大部分的優質大學,人力資本等等
3.資金方面,因為投行都在大城市。網際網路企業創業的初期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且還要持續不斷的投,鉅額投資才能讓網際網路公司生存下去。網際網路沒有地域界限,但是金融業有地域界限。
4.市場,大城市市場龐大,消費能力強,願意去嚐鮮,這是為什麼阿里系也要在北京建立總部的原因之一。
5.福利方面,這個可能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在不同地方福利不同,北京上海有非常好退休金制度,一流的醫院等等。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很多就在小城市,如果放開地域限制,一線城市房價不會這麼貴。
這些因素形成一種經濟學上面‘聚集效應’(agglomeration),聚集效益是一種經濟一種趨勢,簡單來講,大家聚在一起時候,很多資源可以共享,可以互相學習,交流。比如說離我們家比較近中關村軟體園,基本上聚集中國大部分網際網路,大部分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北京都有分部。不管在中國這樣,在美國的矽谷,紐約等,大家看一下紐約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分佈。
-
3 # 重慶巴呈火鍋
網際網路公司不可能在三四線城市,而且在一線城市趨勢會越來越扎堆,因為公司這種組織的生存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了。
近幾年,特別是近五年的公司,尤其是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扎堆情況特別明顯,已經與當年的BTA能在各地同時發展的情況徹底不同了。當然傳統觀點認為扎堆後資源集中,發展成本低這點沒有錯,今天不談這個方面,想從公司組織的協作變化談起。
未來社會分工精細化會越來越高,社會協作體系會越來越發達,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每個人只需要一個技能就能活的很好,透過社會的分工協作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
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偉大的事業都是由各個精細領域的最優秀的公司組合而成的,而有能力運用資源來完成這種組合就意味著離成功很近了。現在成功創業公司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組裝者”,而不再是過去創造者。在創造者的思路里,我要自已完成生產一件產品的所有事情。但是在“組裝者”的眼裡,我只需要完成協作角色的扮演者就行了,只要當好這個角色,意味著離成功很近了。
既然單說空洞的理論難以理解,我們就拿小米手機來說好了,小米手機2010年創業的時候只有14人,然後半年就做出了工程機。我們知道它從軟體到硬體沒有一件是自己生產和製作的,系統用了安卓,硬體找了各個領域的廠商供貨,然後在深圳找個代工廠一拼裝,搞定。如果單純從生產者角度來看,完全自主生產這樣一款手機估計是件不可完成的事,因為那將是耗費多年和不可估計的資金的事。但在一個高度協作的體系中,十幾個人半年就可以搞出來了。
為什麼“組裝者”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在用整個世界中最好的人才和最牛逼技術,最關鍵的是用這些東西只需要付出極小的成本;其次這種方式帶來的研發成本人員費用支出大幅度下降,出成品的週期大幅縮短。這樣不僅能使有限的資金用在市場上,而且人員的目的性會相對簡單和專注。
現在再來看公司組織的協作變化,就是一個公司在扮演“組裝者”來協同各領域最優秀的資源完成一件事,這種變化是近年的趨勢,什麼,我是怎麼知道的?我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就是那幫拿真金白銀做投資的VC,我只需要閱讀他們的投資報告就行了。既然這種變化已經形成,那麼為什麼還需要扎堆呢?不扎堆不也一樣能享受到最好的資源麼?
這就得說另一個方面了——速度。大部分公司依賴的技術壁壘越來越低,你搞個東西出來,我分分鐘就可以模仿一個一樣的東西出來。所以要做到不被抄襲者弄死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跑的足夠快。快到所有人都趕不上,快到大公司剛反應過來要收購你的時候發現已經需要巨資了。以前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說的是精通一門技術只需要一萬小時,但著名風險投資人王煜全算過另一個公式,就是在現在開放的技術格局下,只需要4個月就可以辦到。就是說不管你再牛逼,你最多領先別人4個月的時間。當然這裡只是說生產一個成品出來,至於你自己獨特的市場營銷,以及後來做大後形成的平臺效應那都是後面的事了。
既然時間這麼寶貴,既然要求互相的連線速度這麼快,哪還有機會允許你今天飛到美國一談談半個月,明天為組裝跑到深圳一找找一週。雖然這也很快,但更快的方式是把公司建在你身邊,迅速與周邊最牛的公司、技術和人建立連線。於是杭州的阿里周邊出現的創業公司大部分都是與電商有關的,深圳集中的都是電子和遊戲相關的,網際網路創業則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為什麼?因為要搶時間,為的是要比對方更快接觸到最頂尖的資源。
上面說的都是空間上的扎堆集中,其實這種效應帶來的另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的出現在時間上也相對很集中。原理同空間集中一樣,某個方向的技術成熟後,想乘這個風的優秀人才多的是,在御風而行的時候自然就會分化出更精細的領域,而這些基於相同技術一個方向的分化又反過來會加速技術本身的發展。最近比較顯著的例子是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方向,未來5年一定會有這方向的大批優秀公司出現。
所以你看,正是公司協作方式的變化,間接導致成長速度的變化,再間接導致時間上的相對集中,最終和資源配置互相影響,讓公司,特別是好的公司容易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扎堆出現,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有可能成功,這不是這些CEO們的主觀決定,而是公司組織的協作方式變化決定的。
回覆列表
先說配套因素:例如電商需要有物流基地,管理基地,當然要交通發達之地。O2O類的例如美團,需要有落地團隊,線下推廣。網際網路金融,需要對接銀行,投行,不在北上廣深設定辦公室,哪個領導來你二線城市和你商務談判?
以上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是因為人。大城市的意義在於人的聚集,資源的聚集。網際網路公司對於資源的需求,相對來說少一些,可也並不是沒有。這說的就是上面的配套因素。可網際網路公司對於人的需求,往往更超其他企業。最努力的人,最勤奮的人,最聰明的人,最好學的人,這些人聚合在一起,才會擦出新興網際網路創新的火花。
來源
這些人哪裡來?最簡單當然是高校。高校都聚集在最大的那些城市裡,北京的清華北大人大,上海的復旦交大同濟。我就問,哪個三線城市每年能供給市場1000個以上的985,211的畢業生的?找不到好的人,談什麼發展。你可以去問問HR,在上海建立一個200人的研發團隊,和在成都建立一個200人的研發團隊的難度差別。我說的是成都哦,已經是西南集中最多高校的地方了,如果是鄭州,西安更差。
積聚
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大城市的人的積聚作用更甚。不要覺得大城市各種不好,從宏觀角度看,大的城市帶來的積聚效應,帶來的效率提升,是工業化社會的必然。簡單的例子:看大病,都來大城市吧。例如我要看蘋果最新的產品實物,可以分方便的找到蘋果商店。例如,我需要創意,需要靈感,大城市裡有各種的展覽,會議可以去參加。這些不可能都分散到小城市裡去,那麼在大城市生活工作,必然有距離近的好處。
市場
假設網際網路公司在二線城市,然後它發展到一定規模,為更多的人服務,那麼它的市場是在一線多還是二線多?哪個老闆敢說,我遠離市場也能做好企業?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阿里巴巴。確實總部是在杭州。可很多年前,就在北京建立了辦公室。然後螞蟻金服現在最核心的大的辦公室是在上海。即使是杭州辦公室,也有很多是從上海每週派車運過去的候鳥,過著雙城記式的生活。
其他
如果說,有什麼細分領域,可以在二線城市搞,我目前只看到了遊戲這塊。遊戲可以是相對來說的小團隊,3-5個人就可以開始搞。因為它不需要有實體交付,純線上交易,買賣及變現方式也都是網際網路的方法。市場的話,可以說是全國甚至全球,即使在某個大城市,也沒有什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