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v空間
-
2 # MaYaDr
題主的問題問得非常好。這要看變異發生在病毒RNA的什麼區段。
目前新冠病毒的變異區域
首先我們來看目前已知的新冠病毒變異的區域:
從左到右的編碼的基因分別是ORF1a與ORF1b(共同編碼病毒的複製轉錄酶)、S刺突蛋白,E膜蛋白、M膜蛋白、核衣殼蛋白、RNA轉錄酶等。
實時更新的資料可以上Nextstrain官網上檢視。這個官網收集了全球不同地區從感染者身上分離並進行了全基因組序列測試的新冠狀病毒,以此構建了世界各地各個毒株的演化關係圖譜。
圖中柱狀圖高的地方就是高頻變異區域,可以看到不同區域的變異頻率不一樣。因為這些毒株都是成功感染了人體的毒株,所以說明這些區域變異後依然具有感染性。而高頻變異區域意味著兩種可能性:這些區域的變化可能使得侵染力或致病性更強,或者是屬於無功能影響的中性區域。
引物目標區段的選擇
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引物的設計。引物是什麼呢?核酸檢測就是要找病人樣品中有沒有新冠病毒。怎麼找呢?打個比喻,找的標誌就是可以作為病毒身份識別的條形碼。引物就是識別這個病毒身份條形碼的掃碼機。如果引物掃到了條形碼,測試就為陽性。
引物的設計是一門技術,一般會選擇具有普適性的區域,就是變異頻率很低,功能很保守的區域。同時因為引物的結合不需要完美配對也能結合上去模板上,所以也具有容錯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目前WHO公佈的幾款引物的序列:
分別來自中國、法國、日本、德國、香港和泰國。可見引物選擇的目標基因並不相同,對應識別的區段也自然不同。
我們舉例來看,這是廣泛使用的德國引物對應的位置:
對應到上面的變異圖譜:
可以看到都避開了高頻突變區域。
多個引物的同時使用大大降低變異帶來的漏檢
在前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測試都會用到多對引物,還有探針,也就是會同時檢測多個目標基因。這樣,即使其中一個目標區段變異了,但是另外一個同時也變異的機率很低。所以只要保證每次測試都同時使用多個區段,就會大大降低漏檢的風險。
總的來說,核酸檢測中引物的普適性、容錯性、及多重引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因為病毒突變而帶來的漏檢可能性。但是,依然是需要及時關注新型毒株的變異型別,因為全球感染人數持續增高的情況下,病毒有大量的機會複製變異,衍生出越來越多的亞型,變異區段也會越來越多。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隨著可以技術不斷的飛速發展,我們在預防病毒這方面來看,越來越成熟,我們知道病毒具有一個非常可怕的能力,那就是變異,尤其是RNA病毒。而新冠病毒正好屬於RNA病毒,那麼如果RNA病毒發生了變異,核酸檢測是否就會發生漏檢行為呢?
其實這個原理非常的簡單,我們透過一種聚合酶的鏈式反應,簡稱:PCR。這種增殖擴張、技術顆用來檢測病毒核算DNA片段,我們提取的病原體之後,會選取病原體一部分的片段DNA,然後進行對比,這樣可以發現異常的DNA片段,透過對異常的DNA片段進行無限的增殖和培養,病毒DNA就會快速的增長,透過對熒光試劑對這些片段染色,就能夠確人體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核酸片段檢測的為陽性,那就代表你體內感染了新冠病毒。
為什麼要進行核酸檢測呢?因為新冠病毒的潛伏期非常的長,並且潛伏期時不會觸發任何症狀,一旦出發症狀就會迅速的轉入危重症時期,這樣會對醫療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可以讓們採用的方式就是預先檢測出病人,這樣既防止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而且還可以保護病人的生命。
那麼如果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我們的技術還能檢測到嗎?無論我們檢測到的基因是什麼樣子的,它都有它自己的遺傳序列,透過將它的遺傳序列和大資料進行對比。我們就能得知這個病毒是否為新品種,和哪些病毒類似,這樣我們就能知道病毒的一個基本特徵,然後透過改變它的特徵來進行細胞增殖培養。
所以你不用擔心,即使新冠病毒發生了多次變異,我們的病毒核算檢測,依然不會漏檢。那麼有的小夥伴就問了,為何還會出現多次檢測為陰性的病例。其實這個問題。我們要從病毒的發病部位說起,病毒會攻擊人體的黏膜器官以及肺部區域。
病毒在入侵人體初期,基本上集中在人體的肺部,所以你去提取人體的分泌液,只能提取到少量的病毒資訊,並且這些病毒還經過了減毒和滅活,因此慘留下來的病毒抗原少之又少,這樣我們的片段檢測就會為陰性。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不需要著急,只要你感染了病毒,只要你感覺自身有症狀。那麼你就可以進行多次的檢測,隨著病毒入侵加速,只要感染了病毒,多次檢測後,陰性肯定會變為陽性。這就是為何DNA核算檢測出現了多次不準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