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蕊凝香m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1.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第二計: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


    2.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第八計: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第十計: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3.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


    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4.混戰計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5.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穫。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6.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孫子兵法》作者簡介:


    之前困擾我們《孫子兵法》作者到底是誰的千古之謎,在1972年迎刃而解。因為這一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考古人員從一個西漢古墓中,驚喜地發現了兩部兵法:竹簡版的《孫子兵法》和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經專家鑑定,《孫子兵法》的作者確認為孫武。


    孫武簡介


    孫武即孫子(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又名兵聖,華夏族,齊華人(今山東省惠民縣),中國春秋時期吳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孫臏的祖先。春秋時期陳國公子媯完的後代。


    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近消滅楚國。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時至今日,在山東、江蘇蘇州等地仍有祀奉孫武“兵聖廟”。


    孫武生平簡介


    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瞭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


    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


    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像。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


    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


    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像。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


    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全標準化的13個要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