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悲傷低沉時而高亢衝動時而歡快時而幽靜…… 比如 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 (貝多芬Op.27No.2) 這部奏鳴曲作於1801年,1802年出版,題獻給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詩人萊爾斯塔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作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根據他的創議,這部奏鳴曲被稱為《月光》,並流傳至今。 創作這部奏鳴曲的起因是貝多芬與他熱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之間的關係。這大概是貝多芬第一次真正的愛情衝動,隨之而來的是多麼深沉的絕望。 1800年末貝多芬與來自義大利的朱麗葉相識,1801年他們相互熱戀。但就在1802年初,朱麗葉把自己的感情轉向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一個毫無才能的作曲家卡列爾貝克。1802年11月6日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其中包含著失去聽覺和失戀的痛苦交織在一起的絕望思想。 然而被愛情振奮起來的貝多芬的天才,創造了令人振奮不已的作品,它異常強烈、概括地表達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羅曼·羅蘭描述道:“這是藝術和心靈的奇蹟,感情在這兒是一位強大的建築師藝術家不是在某一個片斷或是音樂體裁的結構規律中尋求統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規律中獲得統一。” 第一樂章柔板 第一樂章的音樂具有豐富的感情。這兒有寧靜的沉思,有悲哀,有光明信念的時刻,有傷心的疑慮,有剋制住的衝動,有沉重的預感,貝多芬天才地把所有這一切表現在集中的沉思的總範圍內。貝多芬找到不尋常的表現手法來體現這樣的構思。和聲的不間斷的三連音的使命是單一的外表印象的音響背景,這個背景遮蔽了一個深思者的思想和感情。從一開始和聲就在歌唱: 其中時而透露出意志和正在成熟的決心的充分,但很快又消失了,緊接著出現了膽怯的請求: 第一樂章縈繞在猶豫不決和神秘莫測的色彩和感情中,彷彿意識到自己掉進無法避免的深淵。為了擺脫沉思,必須超脫一切。 第二樂章小快板 第二樂章就是這樣“超脫一切”。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象“兩側深淵中的一朵小花”。 開始的四小節中已經包含著溫柔的和嘲笑的音調的對比: 不間斷的情緒變換,好象一直在挑逗,但達不到意想中的滿足: 事實上,這是放慢的諧謔曲,是從慢速、沉思的第一樂章到暴風雨般的終曲的過渡。 第三樂章充滿激情的急板 這一樂章很久以來以它感情上無法剋制的動力引起人們的驚歎。羅曼·羅蘭說:“終曲Prestoagitato是流芳百世的爆發,”“夜晚狂野的暴風雨”,“內心巨大的畫面。” 終曲的整個主部主題是極度激動的形象。洶湧的琶音浪潮,和在浪峰高點上有力的重音,表現出無法遏止的激情的沸騰和爆發: 副部:十六分音符的隆隆聲轉入低聲部,成為背景,右手的旋律表明了剛強因素的出現: 第一插部:激情又毫無顧忌地迸發出來: 第二插部:八分音符清楚的節奏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激情(這是激情的決心): 在展開部中,新的表情因素在起作用,副部在左手進行,獲得了延緩、審慎的特性: 再現部的第一部分緊縮了,為以後的擴充套件創造了條件。 尾聲中的絕望呼號: 在低聲部,輕輕的副題引向了暴風雨般的琶音響聲,在這一短小華彩段的之後終止在兩個深深的低音八度上,這是激情迸發到極點後的疲憊不堪。最後一次的琶音巨浪,僅僅是告訴人們,雖然經受了令人痛心的磨難,但精神還活著,還強大: 《月光》奏鳴曲終曲的形象構思在於感情和意志的巨大搏鬥,內心無法控制的激情的強烈憤怒。這兒沒有第一樂章興奮、不安的幻想性和第二樂章靠不住的幻覺的痕跡,但是激情和苦難以從未見到過的全部力量滲透到內心。 最終勝利還未取得。在強烈的搏鬥中感受和意志、感情和理智緊密不分地交織在一起。即使終曲的尾聲也沒有得出結論,它只是斷言鬥爭還在繼續。
時而悲傷低沉時而高亢衝動時而歡快時而幽靜…… 比如 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 (貝多芬Op.27No.2) 這部奏鳴曲作於1801年,1802年出版,題獻給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詩人萊爾斯塔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作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根據他的創議,這部奏鳴曲被稱為《月光》,並流傳至今。 創作這部奏鳴曲的起因是貝多芬與他熱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之間的關係。這大概是貝多芬第一次真正的愛情衝動,隨之而來的是多麼深沉的絕望。 1800年末貝多芬與來自義大利的朱麗葉相識,1801年他們相互熱戀。但就在1802年初,朱麗葉把自己的感情轉向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一個毫無才能的作曲家卡列爾貝克。1802年11月6日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其中包含著失去聽覺和失戀的痛苦交織在一起的絕望思想。 然而被愛情振奮起來的貝多芬的天才,創造了令人振奮不已的作品,它異常強烈、概括地表達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羅曼·羅蘭描述道:“這是藝術和心靈的奇蹟,感情在這兒是一位強大的建築師藝術家不是在某一個片斷或是音樂體裁的結構規律中尋求統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規律中獲得統一。” 第一樂章柔板 第一樂章的音樂具有豐富的感情。這兒有寧靜的沉思,有悲哀,有光明信念的時刻,有傷心的疑慮,有剋制住的衝動,有沉重的預感,貝多芬天才地把所有這一切表現在集中的沉思的總範圍內。貝多芬找到不尋常的表現手法來體現這樣的構思。和聲的不間斷的三連音的使命是單一的外表印象的音響背景,這個背景遮蔽了一個深思者的思想和感情。從一開始和聲就在歌唱: 其中時而透露出意志和正在成熟的決心的充分,但很快又消失了,緊接著出現了膽怯的請求: 第一樂章縈繞在猶豫不決和神秘莫測的色彩和感情中,彷彿意識到自己掉進無法避免的深淵。為了擺脫沉思,必須超脫一切。 第二樂章小快板 第二樂章就是這樣“超脫一切”。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象“兩側深淵中的一朵小花”。 開始的四小節中已經包含著溫柔的和嘲笑的音調的對比: 不間斷的情緒變換,好象一直在挑逗,但達不到意想中的滿足: 事實上,這是放慢的諧謔曲,是從慢速、沉思的第一樂章到暴風雨般的終曲的過渡。 第三樂章充滿激情的急板 這一樂章很久以來以它感情上無法剋制的動力引起人們的驚歎。羅曼·羅蘭說:“終曲Prestoagitato是流芳百世的爆發,”“夜晚狂野的暴風雨”,“內心巨大的畫面。” 終曲的整個主部主題是極度激動的形象。洶湧的琶音浪潮,和在浪峰高點上有力的重音,表現出無法遏止的激情的沸騰和爆發: 副部:十六分音符的隆隆聲轉入低聲部,成為背景,右手的旋律表明了剛強因素的出現: 第一插部:激情又毫無顧忌地迸發出來: 第二插部:八分音符清楚的節奏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激情(這是激情的決心): 在展開部中,新的表情因素在起作用,副部在左手進行,獲得了延緩、審慎的特性: 再現部的第一部分緊縮了,為以後的擴充套件創造了條件。 尾聲中的絕望呼號: 在低聲部,輕輕的副題引向了暴風雨般的琶音響聲,在這一短小華彩段的之後終止在兩個深深的低音八度上,這是激情迸發到極點後的疲憊不堪。最後一次的琶音巨浪,僅僅是告訴人們,雖然經受了令人痛心的磨難,但精神還活著,還強大: 《月光》奏鳴曲終曲的形象構思在於感情和意志的巨大搏鬥,內心無法控制的激情的強烈憤怒。這兒沒有第一樂章興奮、不安的幻想性和第二樂章靠不住的幻覺的痕跡,但是激情和苦難以從未見到過的全部力量滲透到內心。 最終勝利還未取得。在強烈的搏鬥中感受和意志、感情和理智緊密不分地交織在一起。即使終曲的尾聲也沒有得出結論,它只是斷言鬥爭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