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勝260810778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三十而立”是孔子說的。這大概是孔子說過的最容易理解的話。它沒有絲毫難懂與艱澀之處。立就是站立,三立而立,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獨立的站在社會之上了。評價“立”與“未立”的標準,我認為很簡單。如果到三十歲的時候,你還在跟父母要生活費,或者還在接受父母和親人的接,說明你還沒有立起來。否則的話,你就是立起來了。
標準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就接受親人的饋贈來說,有的是常規性的,有的是禮儀性的。比如說,你生孩子時,父母親給了你五萬。父母親辦三十年結婚慶典的時候,你為他們花了三萬,這就是禮節性的。不代表你的啃老。如果你三十歲的時候,還要定期跟父母要生活費,那就只能說,你還沒有“立”起來。
立的比較準確的解釋應該是“立業”。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工作,能掙錢。有了錢,就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了。就稱之為立。當然,有了工作能掙錢的背後,是要有軟體和硬體的支撐,硬體是身體發育的成熟,如果身體沒有發育成熟,也不能參加工作,是無所謂“立”的。軟體是頭腦發育完全之後,具備自立於社會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工作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兩樣同時具備了,才可以找到工作,才能掙到錢。才能自立。
中國古代是把“成家”和“立業”聯絡在一起的,所謂的“成家立業”,兩個詞可以看做是同意詞,但又有不同,華人把“成家”和“立業”看成是一個人自立於社會的兩個標準。只有這兩個標準都實現了,才能叫“立”,如果有一樣沒有實現,也不能算做是立起來。原因很簡單,傳統的華人把家族的延續看的很重。自己能立起來之後,接著就有生兒育女。因為立的標準是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要能為父母養老,同時,能養兒養女,以便自己在老了的時候,有人能來養你。這叫“我養你小,你養我老”。只有把這些義務都能盡到,到盡到了,才算是真正的“立”起來了。而這種“立”,是把個人和社會聯絡在一起的。一個人只有立了起來,社會才能發展,如果人人都立不起來,社會就會滅亡。所以,中國傳統的“立”,不僅與個人相關,也與家庭相關,同時又與社會相關。這個立的途徑,聯結的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途徑。
現在社會,立的標準,與傳統大概有些差別了,這與社會歷史的發展相關。我不知道現代人理解的“立業”與“成家”有沒有聯絡。但社會是確實有些成功人士,事業有成,但沒有成家,這在傳統的意義上,叫不叫“立”我還真說不清。但有一條是一樣的,就是這些人只要想成家,想結婚是很簡單的,只是他們自己不願意。
“立”有個籠統的標準,就是有了養家餬口,立身於社會的資本和能力。但這個能力沒有一個量化的統一標準。如果一個人立志只有住上別墅開上豪車才能算立,那麼,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無法立。但僅僅能立身於社會養家餬口,大多數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基本上都可以達到。聖人的標準,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標準。
-
3 # 莫道君行晚
《論語》第二章第四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總結自己的思想發展歷程,談的主要是思想意識方面,而不是事業或其他。三十而立的立字,是建立建樹之意。說他自己三十歲時確立了世界觀是非觀,也就是說自己三十歲時找到了衡量世界上是非的尺子。對孔子而言,他找到了仁,找到了禮,找到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世界,所以四十歲就不再“惑"了。雖然自己不惑了,但是還不夠,有些事情是不按照人類的安排發展的,這就是天命,上下而求索,直到五十歲才醒悟了天命這個自然規律。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1.人從吚呀學語到大學畢業,之後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結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已是家裡面的頂樑柱,肩上的擔子重了,所以一定要立得起來。
2.面對工作的壓力,想漲薪資,想升職,你就得加班加點。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會落在別人後面,所以,必須得立。
3. 家庭的壓力。取妻生子,孩子上幼兒園,房貸,車貸象一個鞭子,趕著你去拚命掙錢,所以三十得立!
4. 老人身體好還行能掙兩錢照顧自己,如果身體不好,你還得照顧老人,花錢治病,這樣你更得立。
綜上所述,即已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責任和擔子就重了,如果三十而不立,那就趕不上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