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233566463

    “無後為大”,其實是個誤解。大家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很少有人追尋一下這話的來源;也很少有人問及,如果不孝有三,那麼其他兩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從原文裡能看出,這裡的“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後代,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的話,意思是“夫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 (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皇帝 -- 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裡,並未包括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義。  那麼為什麼後代人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曲解為現在的意思呢?“不孝有三”的另外兩個是什麼呢?這就要看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常見的針對性傾向的偏見和迷信 愛白網

  • 2 # 使用者2141489342455246

      完整的話應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詳細解釋:  1、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是一種不孝。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孝經》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趙岐所分析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孝經》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但趙岐為什麼說不為祿仕呢?這應該和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為了侍奉雙親,也要去做。孔子也說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樣也都要盡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給人們套上的枷鎖。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還能延續下去嗎?我們不排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勞動,來打仗。可這點這無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規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經》的,人更三聖,世更三古。《易經》就是一本揭開宇宙自然規律的書。孔子贊《周易》,為《易經》寫了一本《易傳》,成為後世讀《易經》必讀之書。結婚生子是自然的規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應該的。正因為這樣,孟子也許才會說無後為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收集古代詩人小時候的故事(要三百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