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視點
-
2 # 蔣德順DL
如何拍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應該先讀懂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我比較熟悉這首詩,先解讀一下再談我對拍出其中意境的理解或想法。
唐朝應試作詩和聚會作詩須標明“賦得",就是題目已擬定,你據此作詩即可。這首詩給題目可能是"草“或者是“古原草",所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寫草寫送別。這首詩是白居易16歲的應試之作,也是成名詩作,在他的詩歌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非常了不起。
詩歌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的重要特點是必須有形象有意境,就是具有畫面感,比較具像化,彷彿裡面的景物觸手可及還看得見,讓人讀著讀著會身臨其境,進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謂詩畫不分家就是這意思,攝影因繪畫而來也是如此。看下全詩吧,有益於理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這首詩其實是歌頌原上草的無窮生命力,色青翠,氣芳香,最後點明送別,並賦予感情。前兩句其實是形象中的議論,繁茂的原上草一年一枯榮,即使被野火燒光了,到春天經風一吹又生長出來了,原上草生命力真強啊,頷聯一句形象中富於哲理,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已為今天的格言。而最有意境的一句就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了,畫面感極強,我認為這一句在全詩中最有意境。遠處的芳草成片成片的綿綿不斷,並與古道連在一起,芳草經過Sunny照射翠綠翠綠的又連線荒城殘垣,這兩句又是寫草的生命力,草有地就生,古道荒城也無處不生。最後點題,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我又來送別出門遠遊的人,你看芳草茂盛的樣子也充滿離別之情。
說了這麼多全是為了拍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把詩中畫面切換到攝影情境中,我眼前浮現出的畫面是,春夏之交或者夏末秋初的原野上,芳草繁茂一片,由近而遠,草地裡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目力所及草地或小路彷彿連線一座古堡或古城的殘垣斷壁,小路上有兩個人慢慢行走,一個是遠遊,一個是送行,此時是夕陽西下也許是曙光初露,芳草泛著光亮,帶著感情…
我覺得拍出這個畫面就基本拍出這首詩的意境,而這種畫面多是存在於北方或西北,因為這畫面這意境也蘊含蒼涼之感,南方多是小橋流水人家。詩中意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詩中畫面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我遇到,我就會想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併力爭拍下拍好拍出意境。
回覆列表
要拍出如題所要求的意境,先要弄懂這古詩句的含義。只有明白了這些,才能拍好它。
這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寫的是古原上的芳草,一叢接著一叢,一年有一度枯萎也有一度繁榮。無情的野火哪裡能燒燬乾淨,溫暖的春風又喚醒新的生命。
馥馥的香氣侵入古老的道路,閃閃的綠光爬進遙遠的荒城。在這送別朋友走向天涯,萋萋的芳草充滿離別的感情!
擴充套件資料:
這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恆。然而永恆的生命並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
侵古道、接荒城則言野草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詩的前四句側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資格成為宇宙間一切生命的象徵,才擁有值得人讚美的生命意義。
這樣,我們在拍攝時,拍出野草春天覆蘇後景象,意境就出來了。附幾張我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