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是德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托馬斯·曼於1924出版的一部極受文壇重視的長篇小說。
這部作品描寫發生在瑞士阿爾卑斯山達沃斯村一所肺結核病療養院裡的故事,這所療養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魔山”。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剛剛大學畢業,從漢堡到療養院來探望他的表兄約阿希姆·齊姆森。他打算只在山上逗留三星期,但醫生診斷他有肺結核病,於是就在山上住了下來,從1907年呆到1914年,一住就是7年。
小說透過漢斯的所見所聞,揭露了住在療養院的國際資產階級分子空虛腐朽的寄生生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濟活動,只靠股息和年金度日,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托馬斯·曼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療養院的病態環境,以及住在這裡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醉生夢死的病態心理,誰要是落進這個世界,就會被病魔所侵襲,很難擺脫。這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主人公漢斯後來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拋棄了等待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但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已經打響,漢斯和其他青年一起,被驅趕上硝煙瀰漫的戰場。在這部作品中,那些養病的人在茶餘飯後進行的範圍廣泛的辯論,反映了托馬斯·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時代的分析,因此它也是一部“時代小說”。

1929年,歐美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法西斯黨徒開始囂張起來。就在這一年,托馬斯·曼完成了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描寫義大利某海濱浴場來了個名叫奇波拉的魔術師,他利用催眠術來愚弄和取悅觀眾。奇波拉只要一施展魔術,就能使觀眾隨著他鞭子的呼嘯跳起舞來,或與他接吻,或跟他出走,不少人成了他任意擺弄的工具。但最後還是被一個受其侮辱的青年馬里奧開槍打死。托馬斯·曼透過這個故事,隱喻人民可能暫時被法西斯勢力迷惑、欺騙,但一旦覺醒,就要致敵人於死命,法西斯的精神統治終究是要崩潰的。
《魔山》讀後感
《魔山》是德國文豪托馬斯·曼的大作(錢鴻嘉譯),不過讀起來,很悶。它不是《鬼吹燈》或是《楚留香傳奇》,也不是《海邊的卡夫卡》,那些書,讓你一拿起來,就不想放下去。
主人翁漢斯原本是上山來看望表哥,打算住三個星期就下山。不想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也成了高山療養院的一員。一個來自漢堡的青年,卻在瑞士達沃斯住了七年。這七年裡,他接觸了各個國家的人,各種思想的人。這一點倒像美國劇《Lost》(中文有的譯成《謎》),也是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人聚集到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
在山上,除了表哥外,漢斯還認識了俄羅斯女人肖夏太太,也愛上了她;還有兩位論友,一是義大利人塞塔姆布里尼,儼然是漢斯的人生導師,另一位是猶太人納夫塔,對《聖經》爛熟於心;這兩位經常唇槍舌戰,各自氣得冒火,漢斯也幫不上忙;還有荷蘭富商,擁有帝王般面孔的明希爾大人,此人時常舉行宴會,長飲長醉;還有一些有特色的配角,比如進餐時,老愛坐在漢斯旁邊的長舌婦,還有自願幫漢斯拿大衣的奴才般的病友。
這七年裡,病友們死的死,走的走,去世的人中包括最親密的表哥;而肖夏太太,在漢斯謝肉節示愛後,始終對他若即若離,最後離他而去;兩位論友,納夫塔飲彈自殺,只有塞塔姆布里尼還一如既往的關心他。漢斯這個年輕的工程師,對人生充滿美好的憧憬,卻在這座高山上,日漸消沉,隨波逐流,忘記了自己初來時的目的,也忘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與未來的事業,徹底地的lost了,終日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中。高山成了“魔山”。
昏睡了七年的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震醒了他。漢斯向唯一的老友告別,毅然下山,奔赴前線。小說最後短短几頁關於大兵漢斯的描寫,真讓人心酸心痛不已。在泥濘中行軍,踩著戰友的屍體前行,炮火紛飛,口裡卻還哼著舒伯特的菩提樹。
“他渾身溼透,滿臉通紅,像所有其他人一樣。他的腳沾滿了田裡的泥漿,走起路來十分困難,手裡晃著刺刀。瞧!他踩過已倒下的戰友的一隻手,用他有釘子的靴子把這隻手踩進了滿是泥漿的、鋪滿零零落落樹枝的土地裡。”
“一剎那間,他認為自己中彈了。有一大塊泥土落在他的脛骨上,使他發痛,但他一笑置之。他掙扎起來,拖著滿是泥漿的腳,蹣跚前進,同時不知不覺又唱了起來:
它的樹枝沙沙作響,
似乎把我輕聲呼喚...
就這樣,在一片混亂中,在雨中,在黃昏中,他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知不覺就會入魔,追名逐利,墜入苦海不自知。
2001年,大學臨近畢業時,只是想找份工作,能自食其力即可,並沒有想過太多。可是一旦跨出校門,走向職場,漸漸就忘記了當初那樸素的想法。漢斯在魔山上呆了七年,苦大也在職場呆了七年,腦袋想的不再僅僅是自食其力,而逐漸換成了房子、車子、年薪百萬、亞洲區Quattroporte之類的目標。七年來,致力於此,不敢絲毫懈怠。白天裡努力工作,而夜深人靜時,也難免有惑,人生就是這樣的嗎?看到同齡人娶妻生子,週末一家購物之景,苦大不禁苦笑。唉,有付出有收穫,這一方面付出多了,那一方面自然就付出少了。形單影隻,這也怪不得誰,結局當初已可預見。《魔山》裡,漢斯最後醒悟,匆匆下山而去,追求另一種生活。苦大卻仍需在職場奮鬥,望盡天涯路,未到採菊東籬時。
魔山》是德國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托馬斯·曼於1924出版的一部極受文壇重視的長篇小說。
這部作品描寫發生在瑞士阿爾卑斯山達沃斯村一所肺結核病療養院裡的故事,這所療養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魔山”。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剛剛大學畢業,從漢堡到療養院來探望他的表兄約阿希姆·齊姆森。他打算只在山上逗留三星期,但醫生診斷他有肺結核病,於是就在山上住了下來,從1907年呆到1914年,一住就是7年。
小說透過漢斯的所見所聞,揭露了住在療養院的國際資產階級分子空虛腐朽的寄生生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濟活動,只靠股息和年金度日,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托馬斯·曼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療養院的病態環境,以及住在這裡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醉生夢死的病態心理,誰要是落進這個世界,就會被病魔所侵襲,很難擺脫。這是一部德國傳統的教育小說,主人公漢斯後來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拋棄了等待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但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已經打響,漢斯和其他青年一起,被驅趕上硝煙瀰漫的戰場。在這部作品中,那些養病的人在茶餘飯後進行的範圍廣泛的辯論,反映了托馬斯·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時代的分析,因此它也是一部“時代小說”。

1929年,歐美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法西斯黨徒開始囂張起來。就在這一年,托馬斯·曼完成了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描寫義大利某海濱浴場來了個名叫奇波拉的魔術師,他利用催眠術來愚弄和取悅觀眾。奇波拉只要一施展魔術,就能使觀眾隨著他鞭子的呼嘯跳起舞來,或與他接吻,或跟他出走,不少人成了他任意擺弄的工具。但最後還是被一個受其侮辱的青年馬里奧開槍打死。托馬斯·曼透過這個故事,隱喻人民可能暫時被法西斯勢力迷惑、欺騙,但一旦覺醒,就要致敵人於死命,法西斯的精神統治終究是要崩潰的。
《魔山》讀後感
《魔山》是德國文豪托馬斯·曼的大作(錢鴻嘉譯),不過讀起來,很悶。它不是《鬼吹燈》或是《楚留香傳奇》,也不是《海邊的卡夫卡》,那些書,讓你一拿起來,就不想放下去。
主人翁漢斯原本是上山來看望表哥,打算住三個星期就下山。不想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也成了高山療養院的一員。一個來自漢堡的青年,卻在瑞士達沃斯住了七年。這七年裡,他接觸了各個國家的人,各種思想的人。這一點倒像美國劇《Lost》(中文有的譯成《謎》),也是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人聚集到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
在山上,除了表哥外,漢斯還認識了俄羅斯女人肖夏太太,也愛上了她;還有兩位論友,一是義大利人塞塔姆布里尼,儼然是漢斯的人生導師,另一位是猶太人納夫塔,對《聖經》爛熟於心;這兩位經常唇槍舌戰,各自氣得冒火,漢斯也幫不上忙;還有荷蘭富商,擁有帝王般面孔的明希爾大人,此人時常舉行宴會,長飲長醉;還有一些有特色的配角,比如進餐時,老愛坐在漢斯旁邊的長舌婦,還有自願幫漢斯拿大衣的奴才般的病友。

這七年裡,病友們死的死,走的走,去世的人中包括最親密的表哥;而肖夏太太,在漢斯謝肉節示愛後,始終對他若即若離,最後離他而去;兩位論友,納夫塔飲彈自殺,只有塞塔姆布里尼還一如既往的關心他。漢斯這個年輕的工程師,對人生充滿美好的憧憬,卻在這座高山上,日漸消沉,隨波逐流,忘記了自己初來時的目的,也忘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與未來的事業,徹底地的lost了,終日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中。高山成了“魔山”。
昏睡了七年的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震醒了他。漢斯向唯一的老友告別,毅然下山,奔赴前線。小說最後短短几頁關於大兵漢斯的描寫,真讓人心酸心痛不已。在泥濘中行軍,踩著戰友的屍體前行,炮火紛飛,口裡卻還哼著舒伯特的菩提樹。
“他渾身溼透,滿臉通紅,像所有其他人一樣。他的腳沾滿了田裡的泥漿,走起路來十分困難,手裡晃著刺刀。瞧!他踩過已倒下的戰友的一隻手,用他有釘子的靴子把這隻手踩進了滿是泥漿的、鋪滿零零落落樹枝的土地裡。”
“一剎那間,他認為自己中彈了。有一大塊泥土落在他的脛骨上,使他發痛,但他一笑置之。他掙扎起來,拖著滿是泥漿的腳,蹣跚前進,同時不知不覺又唱了起來:
它的樹枝沙沙作響,
似乎把我輕聲呼喚...
就這樣,在一片混亂中,在雨中,在黃昏中,他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知不覺就會入魔,追名逐利,墜入苦海不自知。
2001年,大學臨近畢業時,只是想找份工作,能自食其力即可,並沒有想過太多。可是一旦跨出校門,走向職場,漸漸就忘記了當初那樸素的想法。漢斯在魔山上呆了七年,苦大也在職場呆了七年,腦袋想的不再僅僅是自食其力,而逐漸換成了房子、車子、年薪百萬、亞洲區Quattroporte之類的目標。七年來,致力於此,不敢絲毫懈怠。白天裡努力工作,而夜深人靜時,也難免有惑,人生就是這樣的嗎?看到同齡人娶妻生子,週末一家購物之景,苦大不禁苦笑。唉,有付出有收穫,這一方面付出多了,那一方面自然就付出少了。形單影隻,這也怪不得誰,結局當初已可預見。《魔山》裡,漢斯最後醒悟,匆匆下山而去,追求另一種生活。苦大卻仍需在職場奮鬥,望盡天涯路,未到採菊東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