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束光LG

    父:讀書人就是比不讀書的人聰明,不讀書的人都是一根筋。

    女:不至於吧?

    父:咋不至於?你看我,不讀書,一事無成,我就只懂得怨自己不讀書。你就不一樣了。

    女:我那裡不一樣呢?

    父:你讀書,你也一事無成,可是你就不怨自己,你說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你怨社會怨生活怨天尤人……

    這是從網上看到的一段父女的對話,值得深思。自古以來,有一些讀書人就像上文中的“女”,總是感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不排除外界的一些原因,但內在原因可能還是更多些:比如恃才傲物,自命清高,自以為了不起;不會反思,不從自身找原因;不做腳踏實地的事,好高騖遠……

    是金子總會發光。即使被蒙上了,也會有揭開的那一天!

  • 2 # 申愚人

    從古至今,有些讀書人讀了些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有一定的才學。可是!才學粗淺狹窄,沒有專攻獨到之處,屬於眾人皆懂得泛泛之學,在學用不對口的情況下,所學微薄知識,很難發揮致用。

    學知識,也就是得才能,非精專之學不可。因為非精專之學不可獨擋一面,也就是說只有學術精專,才可解決某一領域的前沿尖端問題,最終社會才買學術的帳,也就是所學才有用,在得到發揮的前提下,知識才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

    有些讀書人,常懷才不遇,甚至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不應該的。應該反省一下,自身的知識量是多少,精專程度是多麼高,能給社會各領域解決多少前沿、尖端疑難問答。把這些問題搞清楚,自己懷才不遇的原因及埋怨,會一併打消。

    至於真的“懷才不遇”的問題,客觀地講,也不是不存在,真實地講:確實存在。如:古來歷史上一些大才(恕不提名),他們的確才學獨絕,堪當大任。可是!就是陰差陽錯,命運造化弄人,他們總是生不逢時、命運不濟,不能與時勢並行,導致學而難用,不能濟世,埋沒個人,一生阻滯。但他們,從不抱怨、氣餒,個個青史留名,垂範後人。

  • 3 # 雲門客

    恃才傲物,輕上慢下,個性張揚,獨立特行,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胸懷欠寬,容度不足,好高騖遠,宗尚虛榮,小聰明多,大智慧少。

  • 4 # 混沌原石1

    自命不凡,好高騖遠是有些讀書人典型的處世方式。看不起大多數人的立業之路,總想著別出心裁,一鳴驚人!聽不得別人的異見和規勸,結果把自己的路子走窄了,走彎了,在成功的路上繞來繞去,有些人繞進了死衚衕。為了保持自己的那份傲驕,所以心感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 5 # 王陽明心學智慧

    因為不懂物來順應,敬天愛人。

    學的東西沒有抓住根本,都是枝葉,然而現實生活不會按照枝葉匹配的,所以感覺用不上,也無人欣賞。

    怨天尤人就更不對了,原因在於自己,怎麼可能責怪他人呢?

  • 6 # 藝林俠客

    還是讀的少了,這種人往往感到,肚子裡有點墨水,還不如周圍的不讀書的夥伴。對,你正犯了“莊戶不成,學問不能"的錯誤。

  • 7 # 出於幽谷

    懷才不遇者有,是否怨天尤人不好一概而論,至於原因也是因人而異。下面試說幾位

    01,眾人皆醉我獨醒。就懷才不遇而言,筆者首推屈原,戰國晚期楚國的偉大詩人文人。其《離騷》《問天》等,用奇特的幻想和神話傳說來表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辭藻華麗,感情強烈,充分體現了他的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屈原被楚國靳尙,令尹子蘭等人所嫉妒迫害,而楚懷王將其放逐到江南偏僻的地方,在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之後,傳說在這年的5月5日,屈原自沉汨羅江,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文人,政治家。

    因為懷才不遇,屈原用他那偉大的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抱負和政治理想。把治國才華的施展,寄託在楚懷王身上,然而懷王終不醒悟。

    所以,屈原只能孤芳自賞,眾人皆醉我獨醒,苦悶憂傷起伏於胸間,換句話,他只能把孤獨彷徨,怨恨憂憤的情感寄託於詩歌上。所以魯迅先生評價:然中亦多芳菲悽惻之音,而反抗挑戰,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後世,為力非強。

    02,世胄拔高位英俊沉下僚。建安風骨者左思,晉武帝時文學家,山東淄博人,大約生於曹廢帝曹芳時代,卒於西晉末年。左思出身貧寒,因妹妹左芬才華非貌美被晉武帝詔選入宮為嬪,得官秘書郎。

    武帝初即位,東南吳國西北羌胡作亂,左思欲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慷慨。”奈左芬醜陋,雖嬪卻從未被臨幸。僅武帝附庸文學風雅的花瓶工具而已。左思亦終生沒有得到庇廕,失意而不得志。

    是故,左思抒寫了《詠史》感懷詩: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其懷才不遇的根本原因,系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及其門閥制度。但並不怨天尤人,而是表現出了決裂反抗精神: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透過其詩,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富反抗精神,和具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情懷的左思。

    03寄身山林心存魏闕。盛唐孟浩然(公元689年至740年)襄陽人,即今天的湖北襄陽市人。盛唐時代的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田園詩的作家。早年隱居故鄉的鹿門山,閉門讀書,作詩自娛。

    二十多歲開始遊歷吳越,廣交朋友,拜謁公卿名流。四十歲入長安,與張九齡,王維等名流相識被賞識,但是應試不第,入宦無成,只好又回鹿門山隱居。

    其一生雖然身在山林,卻志在長安,和許多名人名流唱和,意在仕途有所建樹,然而始終不能如願,因此,一生未入朝堂。所以,就仕途而言,終生失意。

    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中欲濟無舟楫…徒有羨魚情。表達了孟浩然意欲求官入仕,實在是知音難覓,希望張九齡丞相能給予引薦的心情。

    孟浩然雖然仕途不順,懷才不遇,但並不頹廢,怨天尤人,而是將情感傾注于山林田園詩歌創作,像《宿建德江》《春曉》等膾炙人口,深得杜甫王維的好評。今天讀來,仍然拍案不已。

  • 8 # 漫漫長路任我闖

    當時國家動盪不安~戰火紛飛,官場黑暗,黎民百姓受苦受難~有的詩人懷才不遇~政治抱負難已實現,有的詩人被貶~於是就有了“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等千古佳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肖馬最怕什麼?最不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