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中巖haha

    這話說的沒有意義在於,一個國家的滅亡一般來說是有幾個緯度的。權臣、武將、外敵、外戚、皇族、饑民,總有一款適合你。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滅掉就是因為成功的阻止了別的緯度,這幾個緯度平衡是很難的,不管那一個強大了都要亡國的。曹魏政權建立後打壓皇族,七步詩天下聞名,打掉皇族這個緯度,也沒有重用外戚,造成軍力減弱,武將不行,這時蜀國打過來了,如果早殺了司馬懿的話,曹魏政權就在敵國這個緯度上滅亡了。重用司馬懿打退了蜀國後,武將這個緯度就上來了,所以後來就用皇族,可皇族這時已經沒什麼人才了,用了個飯桶的曹爽敗給司馬懿,就亡在武將這個緯度上了,假如曹爽能力非常強,也保證不了他不自己當皇帝然後鬧內亂,這個司馬家證明了,司馬家就是認識到皇族不行會被外臣滅掉,所以搞分封扶值本家,就差點亡在內亂上。司馬家內亂剛過去,外敵就來了。反正幾個緯度輪著來,總有一款適合你,能將幾個緯度全打壓下去的那是千古一帝,都是了不起的,但他總會死的,等他死了,兒子們沒那麼大本事,還得再來。

    亡國這事預防不來的,殺了司馬懿不過是給別的人騰地方,改變不了滅亡。

  • 2 # 明月上

    根據正史,司馬懿前期根本不會篡權奪位,司馬懿只是個臣子。那麼即使曹操殺了司馬懿,曹魏政權還是會被顛覆。只不過會被曹爽篡位!那麼,根據結合史書,給您分析。

    曹丕在位期間一直壓制司馬懿,司馬懿沒掌握實權。才曹睿接任後,由於諸葛亮北伐,沒辦法才啟用司馬懿。這時候司馬懿也並不是很大的政治集團,他只是一位臣子。曹魏集團還是把持軍事。

    曹爽奪權

    247年,曹爽聽信何晏等人謀劃,將郭太后遷入永寧宮,名為安居實為軟禁。此後曹爽在無人管束,曹爽便獨攬國政,與弟專權,多次屢改制度,建立黨羽。先是趁機奪了司馬懿軍權,在漸漸的便架空了司馬懿的權利,最終司馬懿連上朝的資本都沒有,司馬懿只好請病罷官

    所以即使司馬懿死了,曹魏集團還是不穩,如果曹爽跟司馬懿共同輔佐幼主,那麼曹魏也不會被人篡奪!

  • 3 # 我要嘗試一下

    世事變化難料,殺了一個司馬懿,有可能從此太平無事,曹家人穩坐曹魏江山,即使皇帝短命也沒事,前提是大臣們都是兢兢業業沒有野心的人。但是如果大臣中還有不安分守己的,那也保不定曹氏江山還可能會被篡奪。

  • 4 # 坑裡小夥在奮鬥

    曹操如果早點殺了司馬懿曹魏政權還是會傾覆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創業容易守業難”。曹老闆打江山時面臨的敵人有兩種:第一種外敵,分別是劉備劉老闆創立的蜀國集團和孫權孫老闆的吳國集團,時不時的和曹老闆打一架掙掙地盤。第二種內敵,就是他自己集團公司內部影響他政權實施的人。為何說曹操早點殺了司馬懿,曹老闆的政權還會被人傾覆。首先要搞清楚曹老闆政權傾覆的原因是什麼?雖然司馬懿的存在對他的政權傾覆有影響,但是司馬懿的影響不是主要原因。造成曹老闆政權傾覆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第一、曹氏集團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級並授予官職,這樣最大的好處是,將官職授予有才能的人,使地方治理更好更穩定,國力提升迅速。但是有才能不代表品行優良,曹操用人,又是唯才是舉,這樣曹魏政權中就有很多聰明人,為以後留下隱患。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因此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標準,到最後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世族勢力。

    世族往往代表一個地方的勢力,曹魏集團為了拉攏世族,往往會有意安排世族子弟擔任官職,目的是這些世族背後的勢力,並且想通過官職來控制世族。但是這些世族子弟當官後用官職為家族爭取利益,家族又進一步擴大,如此迴圈世族勢力不受控制。曹魏政權得到了威脅曹老闆深感世族的壯大給自己帶來了壓力,曹魏幾代帝王,都為打壓世族勢力默默努力,結果把這些人逼到敵方陣營了,曹家的幾代皇帝又在位不長,享位日淺,國逢幼主,又逢亂世,想讓人不搞事確實有點難,又有世族的支援,司馬氏於是僥倖成功。

    結論

    曹魏政權的傾覆主要原因在於本身,而非司馬懿引起,就算是司馬懿早早被曹操殺掉也不能改變世族勢力對曹魏政權的影響。曹魏政權衰弱得如此快,與世族有著極大的關係。世族在地方上擁有大量人口與土地,他們有私兵與塢堡。這個時候世族最不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在他們頭上,畢竟一旦有了這樣的政權,這些世族的利益就會大幅度的減少。雖然曹丕與曹叡選擇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而與世族合作,但也因此讓世族逐漸興盛,導致皇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世族叛亂時,宗親勢單力薄,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 5 # 孟惜筆談

    即便曹操或是曹丕、曹叡殺了司馬懿,也會出現“王馬懿、李馬懿、趙馬懿”等等~因為這是自劉氏家族以洛陽為中心、東漢王朝建立伊始就形成的“階級鬥爭”,從“光武中興”一直延續到了唐朝的前期;司馬家的身後,是當時整個洛陽周邊關東門閥大地主階層。

    在魏國史書《魏略》中,司馬懿最初面對曹洪的邀請,杵著柺杖託病不出;但當曹操下令徵辟,司馬懿卻是“投杖而應命”,這是典型的“出仕策略”;不過到了《晉書》的記載中,就成了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而《晉書》裡的記錄的很多人和事,讀起來都感覺很《聊齋》。

    司馬懿後來成為朝中重臣,他首先擅長的,是逢迎諂媚的那一套;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揣摩上意,獻上祥瑞“玉印”助郭照封后;魏明帝繼位後,他又先後獻《玄石圖》、獻各種祥瑞等等,作為示好曹叡的禮物;同樣,也是在明帝時期,明帝曾問大臣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這番話其實很客觀~朝廷之望,是在一時;社稷之臣,功在千秋;司馬懿有人望,但未必真正有心於曹魏的江山社稷。

    司馬家不會為曹家傾心竭力,曹家也不會放任司馬家,往深裡說,這其實是雙方之間,存在的“出身不同&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曹魏皇權出身於庶族,代表的是當時北方新興地主和武人集團,從根子來說,曹魏政權,實際上是“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掘墓人;曹操本人“成長”在閹宦家庭,忌憚世家,於是才有了“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終三國時代,曹魏家族的出身和眼界都決定了和當時關東門閥家族的距離。

    但到了曹丕這一代,為了稱帝和政治穩定,曹丕只能通過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給已自東漢伊始、幾乎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讓利;而“九品中正制”,表面上看起來是“招攬天下英才”,其實進一步固化了階層差距,令傳統門閥士族的更加鞏固,司馬家恰恰是當時以洛陽為中心的、關東門閥的代言人之一。

    其實司馬家本身,並非門閥世家,但通過自東漢伊始的步步經營、逢迎門閥,一點點打入了所謂追崇儒家的門閥網路當中;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司馬家至少看上去已經像一個典型的“儒家士族”,讀儒家經典,學儒家禮儀,在交往和聯姻方面,也多是門閥世家;因此,後來的晉武帝司馬炎才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九品中正制”的創立人陳群等為代表的門閥世家,其實並不是真正欣賞司馬懿,但在和曹魏皇室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司馬懿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可以合作的物件;至於司馬家尊崇的各個關東門閥世家,也是出於政治策略。

    司馬氏集團聚攏的人物,的確不能簡單歸納為門閥或士族~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群“實用至上”的人,看清了當時歷史的大趨勢,相比崇高理念,這些人更信奉實際的權力和地位,也決定了司馬氏的“變色龍”的特點;同時,這更是“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司馬家在東晉一朝的百餘年間,始終都是和各大門閥世家“分享權力”所埋下的伏筆。

    曹魏根子裡與世家大族不和,而司馬家是後者的代言人之一,這是他們不可調和的矛盾。即便如此,曹魏政權也並沒有對司馬家做出什麼極端之事,曹丕時期,前者甚至對後者禮待有加,終曹魏天下,司馬家都是錦衣玉食的名門望族,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

    無論是曹操、曹丕還是曹叡,祖孫三代都在壓制司馬懿,但魏明帝去世前,為了當時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依舊不得不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同時也埋下了高平陵政變的禍根。

    對於司馬懿,曹叡很矛盾;他希望擴張皇權,壓制世家大族,可受制於軍事和政治壓力,他又不得不倚仗;所以,無論是各種史書中的記載,曹叡對司馬懿時而親切,時而疏遠,他對這位門閥世家代表且用且防;用他的軍事本領,但不讓他進入權力核心。

    早在曹叡即位前,司馬懿已經位列中樞,他和曹真、曹休、陳群並列輔政大臣,但曹叡並不把司馬懿當成真正的心腹。終曹叡一朝,他與陳群、陳矯等人達成默契,那就是不讓司馬懿回朝輔政,與之相對,陳群、陳矯、以及曹魏家族中的曹休、曹真,以及夏侯氏等,才是曹叡更信任的人,而司馬懿則被“拒之於外”。

    在顧命大臣的任命上,最初的名單裡沒有司馬懿,曹叡原本想要任命的是燕王曹宇為首輔,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等輔助,行成一個曹魏皇室的顧命集團;如果這份名單通過,皇權會進一步擴張,這對門閥世家則是巨大的打擊,是門閥世家所接受不了的。

    曹叡為什麼要更改名單?後世有學者認為:這與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有關,他們與曹肇不睦,又和司馬懿關係良好,是他們的進言影響了曹叡;但是,以曹叡的“沉毅斷識”,即便病重,他斷難僅憑外人言行改變自己的意志,考慮到最終名單形成了表面上的宗親與門閥世家之間的“平衡”,而非宗親獨大,曹叡的最後一變,很可能與門閥世家的集體施壓有關。

    當時天下三分,曹叡需要安撫司馬懿與世家大族的聯盟,也需要藉助司馬家&各個門閥世家,抵禦蜀吳聯盟的軍事壓力,卻又不希望司馬家威脅皇權,他小心翼翼拿捏著這“尷尬的分寸”,最後還是妥協了。

    終曹叡一朝,魏國皇權強大,整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曹叡的個人意志。如果綜合考慮曹叡的種種行為,便會發現他的內心隱藏有效法“秦皇漢武”的願望。無論是行事風格還是政治理念,曹叡都與“秦皇漢武”保持高度的契合。

    要知道,先帝駕崩,曹叡接手的是一個問題重重的大魏江山。對外,三國還未一統,魏國頻繁面對蜀吳(尤其是蜀國)的騷擾。對內,宗室與士族的矛盾暗流洶湧,地方大族形成“國中之國”。主少寡弱,權臣環視,可曹叡很快就掌控住局勢。從政績上看,曹叡作為不小。

    更重要的,是曹叡對世家大族的遏制~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朝廷的聲譽跌到谷底,在朝廷,門閥出身的士大夫“目有長官而無君王”;在地方,門閥世家大族有自己的獨立武裝,他們根深蒂固,積極培養自己的代言人,與朝廷對立。由此,國家公權力也伴隨著皇權落到低谷。

    早在曹操執政期間,為了統一事權,也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已經出臺了許多打壓世族的措施,而曹叡繼承乃祖遺法,一方面,他改易正朔、嚴刑峻法;另一方面,他翻新各項制度,強化中央權威。

    官渡之戰前,關東門閥世家的很多人心向“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官渡之戰後,曹魏集團吸收了大量門閥出身士家大族,到了魏文帝實施九品中正制後,他們的勢力進一步擴張。所以,曹叡即位前,關東門閥世家的前景一片光明,他們不會容忍庶族出身曹魏皇室的“盛氣凌人”。

    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以門閥世家所推崇的經典儒學,取代了庶族名法派的政治路線,滿足了儒家大族的實際利益;不過在實際策略上,司馬懿其實是背信棄義、屠殺曹魏皇族、獨攬朝政、架空皇帝等,一邊宣傳自己的美名,一邊為子孫後代竊國大事鋪路;這位關東大地主&門閥世家的盟友,做了很多不齒的事,而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由於不得人心、自相殘殺,支撐數十載,便以近乎荒唐的形式草草收場,最終只好偏安一偶,在江南地區苟延殘喘了百餘年。

    在皇權的誘惑下,從來都沒有什麼仁義禮讓的神話;洛河的水再長,也有個盡頭;司馬家的刀,也沾染了太多無辜的血;當時司馬家所代的關東門閥世家&大地主階層的利益,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負面作用,卻不是一條洛河之水就能流的完的。

  • 6 # 左將軍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政權,表面上看好像是司馬懿要造反,其實是整個士族階級要造反。

    由於東漢的特殊制度而衍生出了士族這樣一個階級,家族之間相互抱團,他們掌握著大部分資源、人脈、輿論等。而且他們與外戚、宦官不一樣,他們可以不用依靠復活

    東漢末年,隨著宦官、外戚的倒臺,士族階級一家獨大。

    怎料半路殺出個董卓,蠻橫的董卓從中這麼一覺和致使群雄割據。

    和平年代靠筆桿子,戰亂時期靠槍桿子!

    於是乎,手上有槍的士族割據一方;手上沒槍的士族則依靠了地方軍閥。

    曹孫劉三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同程度的依靠了士族階級的力量。他們需要士族階級的力量,同時又都清楚士族階級的弊端(士族幾乎都是隻認利益的,是非常腐敗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曹操、孫權、劉備,他們在治理一方的時候都對士族階級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打壓!

    在魏國,曹丕為進帝位而頒佈了九品中正制,因此得到了士族階級的支援。自此之後,被曹操打壓多年的士族再次活躍並逐漸壟斷權利。直到曹睿臨終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任命曹宇、夏侯獻、曹爽、秦朗、曹肇為輔政大臣,企圖利用清一色的宗親輔臣來收回權利。但是,面對曹睿的這一任命,士族階級竟然敢公然不買賬!不得已之下,曹睿才做出讓步,讓司馬懿和曹爽輔政(宗親和士族各一個名額)。

    曹爽心神領會,一上任就開啟打壓士族階級的措施。只可惜曹爽的力度太大、太急而又不夠狠,最終被司馬懿鑽了空子,發動了政變。

    高平陵政變不僅僅是曹爽和司馬懿的矛盾,而是士族與宗親之間的矛盾。即使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士族的代表人物站出來做事。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沒有連續幾代曹操這樣的人物持續打壓士族階級的話,其政權終將會被顛覆。

  • 7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曹操是不會殺司馬懿的,因為司馬懿很聰明。自己的小九九曹操是發現不了的。說的不好聽,司馬懿也是個腹黑高手。曹操在世時,還輪不到司馬懿顯擺。他是下一個時代的人物。

  • 8 # 歷史笑春風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有名的人才,當年曹操讓他出山,他裝病數年。直到天下形勢已定,曹操說他再不出山就要殺他,才加入曹操陣營。在曹操的陣營中,他對曹操盡心盡責,任何任務都不推辭,完成的很好。在擁戴曹操稱帝一事上,他也是非常積極。這才逐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可是,就是這樣被曹家信任的兩代託孤的老臣,最終還是成為了曹魏的掘墓人。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接下來,他大肆屠殺曹氏宗族,為他的後人最終篡奪曹魏江山打下了基礎。最終,司馬氏建立了晉朝,再次統一了天下。

    其實,早在曹操的時代,曹操就因為司馬懿鷹視狼顧,對他十分忌憚。他告誡曹丕說要注意司馬懿,說他將來一定會干預曹家的家事。而且曹操還曾經夢見三馬同槽,這更是讓曹操對司馬懿放心不下。有人說,如果曹操早下決心,殺了司馬懿,那麼曹魏的江山就能夠保住了。可是,真的會是這樣嗎?

    就如同當年周朝分封列國,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和魯國的始祖周公的對話,就說明了這個道理。當時,姜太公說自己的治國之道是“舉賢而尚功”,周公說自己的治國之道是“尊尊親親”。這樣,周公對姜太公的齊國未來評價是,齊國會變得強大,但是你的國家可能會不在你的姜姓後代的手中。而姜太公評價魯國說,魯國從此會變得衰弱。

    我們從齊國和魯國的歷史就可以看到,各國奉行的制度,就造成了各國未來的命運。而曹魏建國奉行的制度,就註定了它被顛覆的命運。首先,曹操在草創曹魏的過程中,他實際上採取的就是姜太公的策略,唯才是舉。在他的手下,彙集了各個階層的人才。這些人的才幹出眾,但是品行就不能保證了。以至於禰衡在擊鼓罵曹的時候,將曹操的手下都貶斥為雞鳴狗盜,酒囊飯袋之徒。

    再加上曹魏建立後,曹丕此人能力低下,心胸狹隘。他因為爭奪王位的經歷,對自己的兄弟比對敵人還要仇恨、敵視。他對那些曹氏宗族如同對待囚犯,殺戮他們的幕僚,限制他們的自由。這樣,曹魏從他開始,就將這個制度延續了下去。

    至於說曹操是不是殺司馬懿,對這個結果沒有什麼影響。最多是殺了司馬懿,曹魏的江山不落到司馬氏之手,但是它還會落到其他權臣的手中。無非是這個權臣不姓司馬罷了。

    司馬氏在建立晉朝後,汲取曹操滅亡的教訓,認為曹魏的滅亡是因為對宗族的控制過嚴,皇帝在被篡權的時候,沒有人起兵勤王,保護皇帝。於是司馬氏就大封群王,讓他們有封地、有軍隊,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反而釀成了八王之亂。擁有軍隊的各個王爺都想控制政權,發動了血腥的戰爭。這使得西晉元氣大傷,很快就滅亡了。

  • 9 # 談兵論戰

    就算曹操殺了司馬懿,曹魏政權仍然逃不開被顛覆的命運。

    司馬懿不但是個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權臣,而且長壽啊,有能力跟他掰手腕的人都被他熬死了,他一家獨大,給危在旦夕的曹魏政權致命一擊。個人認為,司馬懿再厲害,也只是給曹魏政權的滅亡添了一把柴火,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陳壽評《魏志·武文世王公傳》時,針對曹魏分封諸王的政策時說:徒有國土之名,而無杜稷之實。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者唐長孺說:士族形成在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保證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實質上就是保證當朝顯貴的世襲特權,因而魏晉顯貴家族最有資格成為士族。

    綜上所述,曹魏之亡原因眾多,其中與過分打壓宗室、選人重才輕德、士族門閥崛起、中央集權稀釋等因素是分不開的。

  • 10 # 未濟

    會的,曹魏自己身的原因,內憂外患,守不住江山。

    殺了司馬懿,曹魏江山不穩

    司馬懿為曹魏立了很多功。尤其是後期擒斬孟達,抵禦諸葛亮,平定遼東,退東吳。司馬懿後期為曹魏做的貢獻可不小。沒有司馬懿,曹魏可能一時不至於滅國,但是也會元氣大傷。有能力的大臣就是這樣,重用怕他會專權,不用的話,怎麼解決那些難題?所以皇帝能壓制重臣的時候就能發揮其作用,否則就容易讓重臣成權臣。曹真還算是名將,有他在,曹魏還能安穩。他兒子曹爽真的是個庸才,靠曹爽,魏國得亡。這時候曹魏不能沒有司馬懿。

    皇帝年幼,大臣專權

    傳到曹芳這,八歲就登基了,啥也不懂,只能由大臣輔政。而曹爽利用輔政的權力濫用私人,專權亂政,小皇帝也沒辦法。在皇帝年幼這種情況下,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人奪權的。按照這樣再發展下去,曹爽估計也有奪位的野心了。皇帝小,就是容易出事。不是殺了一個司馬懿就能解決的。皇帝沒威望,還不能掌權,江山遲早得易主。

    曹操沒有理由殺司馬懿

    雖然曹操察覺了司馬懿的韜略,並且有鷹視狼顧之相,但是這不是殺人家的理由吧?司馬懿行事低調,知道保全自己。並且那時候,司馬懿可能真的沒有掌權的野心,後來事情發展到了那一步也是他想不到的。司馬懿與曹丕關係很好,曹丕也力保司馬懿,司馬懿對曹丕的忠心可以說超過了對曹操的忠心。留著司馬懿還能輔佐曹丕。司馬懿又沒犯事,最多是不重用他,總不好殺了他。這對曹魏的名聲也不好,會讓手下人寒心。而司馬懿憑藉他的長壽,熬到了最後。曹操估計也沒想到,司馬懿這麼能活。

    因為外有吳蜀虎視眈眈,內有年幼的皇帝,不能掌權,曹魏要麼被滅國,要麼易主,不是殺一個司馬懿能解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士c300為什麼比e300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