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既見君子001

    反對“五常”的人,他們崇尚絕對的自由,任何對其行為的規範都是他們反對的。殊不知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的生活都要依賴他人,也就是相互依存。只要是群體互動,就有行為規範,否則,利益的重疊會引發矛盾。“五常”從道德層面規定的社會人所遵守的底線,是社會和諧的最低保障。

    大多數反對者,只是糾結於“自由”的概念,而忽視或者不知道“責任”的涵義。“自由”是社會交往中所應有的獨立性和人格,不能因為趨同“多數”而忽視個體的存在性。

    而個別的反對者是心藏私利,他們為了自己的目的,反對已成的規定,美名曰“革新”,但又提不出“新的規範”,如同砸碎一箇舊的“汽車”,而新的“汽車”還沒有造出,這種人不是譁眾取寵,就是別有用心。偉人說過:“我們不單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而且更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雖然“破壞在前,建設在後”,但新世界的前景已經展現出來了,人們能看到或相信“建設新世界”的可行性。

  • 2 # 謝永巨集368

    儒家所講的只是在民間社會流傳的,有用嗎?多少人做的到?只有國家政策法規制度和領導機構徹徹底底的貫徹執行,才是上上策了。

  • 3 # 靜裡水聲1

    沒有民主,平等,自由,科學來的好,知道嗎?哪有什麼恆常不變之說!孔孟之道,只適合三千年前,奴隸制時代用 ,現在,行不通!

  • 4 # 4949147318802浮雲

    封建的虛謀庸學樹立仁義道德私榮自欲的個人英雄主義、山頂挖個坑葬送了多小無辜、愚勇、貧淺怨實的安生百姓,這就是使老實人覺得好人沒好報的最終原因。

  • 5 # 國學導航

    孔子教學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人必須有仁愛之心。孔子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聖”,而仁是通向聖的臺階,其他德目,如孝、悌、忠、恕、禮、義、謹、信等,都是用來成就仁的,勉勵人們以成就聖賢君子的德行為人生目標。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禮治即嚴格遵守倫常制度、尊卑、長幼有序。儒家學說在中國是影響力最大的學派,對中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6 # 無名草2020

    世間諸法無常!沒有一樣能常的。仁義禮智信也是法,也曰道。它能獨善其身地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早已說得清清楚了!為什麼還要說是常道,難道非要等到地球毀滅了以後才知道一切無常嗎?!

  • 7 # 916無花果

    仁義禮智信是一種現象就象戲臺上的表演一樣不求本質而只求形名有又什麼意義呢?正所謂聖人出有大偽,更甚者退求虛名不求本質嫉賢妒能弄虛作假,可惡到極點!(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矣!)儒家的這種提法沒錯,關鍵點是沒有從本質上更進一步闡明如何從真正意義上才能實現他們的美好初衷!

  • 8 # 老崧

    五常是支離破碎的,構不成完整體系,同時因為殘缺性侷限了思維的正確性,是一個不標準的參照體,理應改造完善或者另立完善的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一刻突然讓你喜歡上了穿絲襪和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