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說疑》第八章 不令之民

    紅林悟道《韓非子-說疑》上一章韓非子開始為我們講解避世隱士。他們的具體表現為見利不喜,看到利益不動心,臨難不恐,面對危難不恐懼,看似一幅無私無畏的樣子,實則是厭俗避世,原因有二,要麼懷才不遇,怨恨於君,對朝廷不滿;要麼自視清高,心高氣傲,不願入世。不管是哪種,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聖賢之士。

    韓非子列出了十二個人,他們是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dian)頡(xié)、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biàn)隨、務光、伯夷、叔齊。按韓非子所言這十二個人共同的表相就是見利不動,臨危不懼。表相之下是避世(避禍),遇到勞苦與屈辱都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與國家職務,不拿俸祿也不做官,最後退隱山林,銷聲匿跡。

    不過從十二人之首許由的故事來看,他不是避世,而是避禍。堯成為部落首領後,聽聞許由賢能,打算讓位於他,許由聽後逃到了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後堯又讓他做九州之長,許由聽都不想聽,還用潁水洗耳,最後死於箕山。就故事本身來看堯擇賢而讓,高風亮節,許由有自知自明不能勝任而拒絕。假如你是許由,當族人與長老們擁戴堯當首領,而堯卻讓位於你,你敢上位嗎?你又能上位嗎?許由是聰明人,他自知不可能,所以一再拒絕,免的引火上身。

    十二人中還有伯夷、叔齊一類死守禮節,既不屈從於當世君主,也不承認當時之世,寧肯吃野菜餓死於深山,也不出山入世。更有卞隨、務光一類為了所謂的名節,不願為君謀劃,認為商君讓位給他們是在沾汙他們的名聲,所以寧可投河自盡也不出山入世,其實原因與許由一樣。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思想看待這十二個人的行為與思想,所有的看法也只是猜想。

    堯時代人類還處在部落時期,國家還沒有形成,剛剛進入食物培植時代,相對於食物採集與狩獵來說已經很好了,生活條件的改善與人口的增加,人們的思想與精神開始充分發展起來,有些善於思考與觀察的人,以自然為師,較早悟道,像這十二人一樣並沒有那麼世俗,而是遵道守理的活著。我們之所以有過多的世俗猜想,是因為我們過於世俗。

    終究我們還是發展成了一個世俗國家,也成為了一個世俗之人。既然我們生活在世俗社會中,又是一個接受世俗教育的人,自然我們要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這十二個人及其本質。韓非子認為“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意思是:見利不動心的人,即使君主厚賞,也不能勉勵他;臨危不懼的人,即使君主重罰,也不能鎮服他:這叫做不服從命令的人。

    這十二個人幾乎沒有人的自然特質與社會特質,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他們見利不動心,臨危難不害怕,既無得利之心,又不重生輕死,這樣的人君主怎麼用獎罰的權柄來管理。君主拿天下給他,他都不要,天下可是君主之利,天下都不要那還能用什麼來打動他驅使他。所以韓非子說他們是不服從命令的人。

    這十二人“無勸無威”的行為讓君主的獎罰沒有用武之地,無視天下之利,無視眾生性命,君主就拿他們沒有辦法,至少世俗世界的辦法是沒有作用的,也許只有精神世界的辦法才能降伏其心。但,我們自古是一個世俗社會,如果用精神世界的辦法降伏他們,君主治國的思想就要從世俗轉為精神,但這是有背於社會與歷史的發展,也有背於我們的思想與文化。這是另一個課題,在這裡不再多說。

    【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我們的聖賢正是看到了這種無視利益無視生命而產生的惡果“無勸無威”,才會始終教化民眾重生輕死,任法非私,尊爵重祿,這是世俗世界的生存觀,只有這樣國家律法才會有力量基礎,君主的獎罰權柄才有著力點,才能發揮治國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人遮蔽朋友圈,但又沒有刪除你,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