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3
回覆列表
  • 1 # 御前帶刀侍衛

    這些說白了,都是蘇聯傾國之力搞出來的。嚴格來說,蘇聯的生產工藝和電子技術、發動機都要落後於歐美,但是迫於嚴峻國際形勢,不得不大量財政投入搞軍備競賽,窮兵黷武,雖說這樣,極大提高了科技水平,但這樣經濟壓力太大了。美國底子厚,還撐得住。但蘇聯就不行,原本畸形的經濟結構,是嚴重依賴資源出口,一給打壓油價,GDP就刷刷往下掉,財政是入不敷出,長期如此,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人心思變。

    為什麼總是有人說蘇聯電子技術遠遠落後

    美國經濟實力比前蘇聯強幾十倍,美國軍事實力略強,航天科技實力相當。

    蘇聯第一個上太空,美國馬上飛月球,美國去火星,蘇聯去金星。

    60 70年代兩國實力相當,美國略強,到70年代末,里根總統上臺,里根總統太空爭霸,一舉把前蘇聯打敗,前蘇聯經濟弱,沒有美國有那麼雄厚的國力,導致蘇聯全國經濟危機,到1991年解體15個國家,到此前蘇聯滅亡退出歷史的舞臺。

    前蘇聯就是自不量力也不看看自己的家底有多少,敢跟美國拼。

    美國每年軍事軍費就是好幾千億美金,世界第二軍費也就800億美金左右,差好幾倍。

  • 2 # 水煮汗青

    鼎盛時期的蘇聯,在很多領域都能夠與美國一較長短,那麼蘇聯的這些技術是怎麼來的呢?

    在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工業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8世紀中葉,英國憑藉著瓦特的蒸汽機,成為了全球工業界的帶頭大哥,而此時的俄國已經對這項技術有所耳聞。

    1697年,沙俄皇帝彼得一世帶著龐大的使團,前往歐洲學習先進的技術。在彼得大帝的努力下,英中國人的造船、航海、蒸汽機等技術都學到手,還帶回了大批的科技人員來俄國工作。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俄國雖然腳步稍慢,卻還是緊跟著世界的潮流。彼得一世出國學習的時間,對應中國是清朝康熙三十六年。

    俄國雖然也享受到了蒸汽機帶來的好處,但當時整個社會生產的改革並沒有全部完成,所以很快又迎來了內燃機和電力裝置的更新和改革。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俄國憑藉著工業改革,擠進了全球第五大工業國的行列。

    彼得一世出國學習回來後,他就開始對教育進行了改革,針對各種專門技能設立不同的學校,併成立了科學院。

    葉卡特琳娜上臺後,繼續加強俄國的教育系統,在彼得一世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允許全體國民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分階級、出身和性別,甚至農奴都可以到城裡面去上學。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時期,更是頒佈了法令:“對貧寒家庭的天才兒童實施免費教育”。這樣的政策讓更多有天賦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並因此走上成功之路,著名的生物學諾貝爾獎得主巴普洛夫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俄國的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科技才人,他們都為後來的蘇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都從德國那裡獲得了大量的頂尖科技和裝備,其中包括火箭技術、導彈工業和核技術等等

    關於蘇美瓜分德國技術這件事情上,有人認為美國當時得到的是德國頂級的科技人員和相關資料,而蘇聯得到的是僅裝置。因此蘇美冷戰時期,美國在某些領域總是能夠超越蘇聯,就是因為核心技術人員和資料都在他們手裡。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沙俄始終保持著革新的態度,因此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二戰後的蘇聯又得到了德國的先進技術,因此在歷中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蘇聯就有了明顯的優勢,在核技術、航天技術等領域敢於和美國一較高低。

  • 3 # 東海山麓

    蘇聯科技發達源於以下幾方面:

    (1)重視全民教育,重視各層級的教育,使其社會在文化科技方面人才濟濟;

    (2)重視各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在各科學技術研究方面捨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3)科研人員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敢於創新研究,並依據要達到的科學技術目標持之以恆直至獲得成功。

  • 4 # 塘主說歷史

    前蘇聯的科技為何如此的發達,其實是有原因的。

    所以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沙俄就已經跟上了世界腳步。

    只可惜的是,蘇聯對民用科技不那麼重視,這也導致了蘇聯人們的生活水平一直處於滯後的原因。

  • 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前蘇聯時期科技發達主要因為人才輩出,是因為一直在進行文化教育大規模投入。因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收人增長一倍,勞動人民日益高裕,為不斷提高文化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礎,當時,蘇聯已基本上掃除文育。在頭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初等普遍義務教育,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終結時,中小學在校學生達到3300萬人,1914年卻只有800萬人。20年內興建的學校,比沙俄200年還要多。

    十月革命後,建立一個龐大的高等教育網。1939年,高等學校在校學生達到60萬人,幾乎是沙俄時期的6倍。1937年,全國有435所高等學校,革命前卻只有70所。烏克蘭原來只有19所高等學校,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終結時達到123所。喬治亞原來只有1所高等學校,在頭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建立19所。其餘的民族共和國,革命前連一所高等學校也無,在蘇維埃政權下辦起100多所。1939年,蘇聯全中國人口的1/4以上,約4750萬人在各類學校裡學習。

    文化建設方面基本任務完成後,工人的文化技術程度將會提高到技術專家的水平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普通中等學校重視基礎理論教育堅實的基礎理論教育,對於升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雖有利,卻與勞動就業不適應。實行綜合技術教育說明,斯大林提出的“技術決定一切”和“領導班子決定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了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1961年,各類學校共培養480萬高等專業人オ和770萬中等專業人オ。蘇聯科學技術事業上的成就堪稱輝煌。二戰後期,蘇聯在海軍裝備、航空裝備及防空系統、技術軍事設計等方面都落後於美國。在這方面,斯大林決心與美國一比高低,不僅在物質保障方面把一切為軍事服務的科學技術置於最優先的地位,還說:“別用政治學習討論打擾我們的物理學家,要讓他們把一切時間都用到專業上。”蘇聯有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如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巴班斯基,成績各有千秋。其中,蘇氏最為突出,所著《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論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時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6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決定科技發達不發達的最關鍵因百素是投入。蘇聯的科技發達就是投入很多的結果。

    雖然前蘇聯已經成為歷史,但前蘇聯時期的科學技術卻不容人忽視,在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中(前蘇聯和美國),前蘇聯有很多的科學技術是遠超美國的,讓美中國人不得不服。

    蘇聯雖然從成立到滅亡僅僅七十多年的歷史,但是他的作用以及帶給世界的震撼無人可比。蘇聯真正發展起來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之時,當時第二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重工業飛快發展,一時間竟然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1947年,杜魯門公開宣佈蘇聯是美國的最主要的敵人,“杜魯門主義”也正式標誌著美蘇冷戰開始,而且英國也曾一度表示將為美國提供擴充套件勢力和遏制蘇聯的技術,冷戰從此拉開帷幕。後來推行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政策,從經濟、政策和軍事等多角度打壓蘇聯,只要出現有進步運動,美國就立馬視為是“威脅”,就立即從多方面進行干涉。

    美蘇爭霸的時代卻又是人類歷史上最冷酷的冷戰時代,人人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無論如何,兩句話無不從一個方面表現出蘇聯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實際上,巔峰時的蘇聯有一些存在,著實讓強如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膽戰心驚了長達數十年。 且不說核武器和“鋼鐵洪流”這些早已被熟知的東西,冷戰時期美蘇的軍備競賽,確實也極大地推動了軍事科技的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形成了以蘇聯、美國為代表的東、西兩大集團。這兩大集團由於政治信仰不同,而處在相互敵視狀態。但是雙方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擁有幾百萬軍隊和數萬核彈頭,這些軍事力量,可以將地球徹底毀滅好幾次,所以誰都不敢動用軍事力量來發動戰爭。但是,他們都想削弱對方直到搞垮對方,所以就動用除軍事行為以外的一切手段來打擊對方。這包括:經濟封鎖、政治供給、顛覆破壞、軍備競賽等。雖然兩大集團之間沒有明刀明槍直接打起來,但是,實際上他們卻處在一種特殊的戰爭狀態。於是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 7 # 歷史緯度

    蘇聯科技發達的原因有內在的和外在的。蘇聯科技發達的外在原因是蘇聯所面臨的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蘇聯科技發達的內在原因是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進行科技的發展。可以說,外在的壓力迫使蘇聯人發揮出了其內在的為了生存而爆發出來的科技發展的動力。與其說蘇聯是為了文明而發展科技,不如說蘇聯是為了生存而發展科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舅子買車老婆沒給我商量給了兩萬塊錢,事後給我說,這樣對嗎?